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论大学生责任教育
2015-04-29杨易
杨易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必须担当的责任。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态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生态文明能否实现,更应该切实履行生态责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责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26 — 02
近期严重雾霾现象的出现再次给人们敲醒了警钟,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人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逐利益的方式,在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品尝到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持续短缺、生态不断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我们必须做担当起保护环境的重任,才能真正维护好人类利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举措表明了党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也意味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推动着我们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为实现生态文明做出切实的行动。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创造人类的美好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担当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
一、生态文明的特定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状态。它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进步。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要求我们做到敬畏自然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人类实现物质、文化、政治等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安全的生态环境做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将受到威胁。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人的自觉和自律,它要求人们用可持续的方式从事生产和消费,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要来源于自然,其活动又对大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肩负的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赋予重要使命,更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努力做到用全面、协调的观点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履行人类对自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生态责任的现状
(一)人们思想认识上缺乏生态责任意识
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们错误的价值观、思想有关。“过分重视速度忽视质量,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要经济不要环境”等非理性的、错误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缺乏生态责任意识,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使有些环保观念,也没有自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生态责任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制度规范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人人讲环保、爱生态,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当前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部分人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生态理念,生产生活方式还是单纯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生态文明在法律、规章制度方面还缺乏有效而明确的制约力量,生态管理、监督、惩罚机制还不健全。只有把道德与法制相结合,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三)企业片面追求效益,缺乏生态责任担当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为创造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部分企业为获得更大利益,采用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的巨大浪费,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牢固的生态责任意识,切实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这不仅是生态伦理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政府政策导向偏差,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少政府在利益获取和政绩考核的利诱下,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例如,一些政府领导,在自己执政期间,为了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引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领导的政绩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显现,当生态问题出现的时候,这些政府领导可能已经升迁或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这样一来治理的工作也就无人问津,这样下去必然造成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新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生态文明的实现是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能否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培养负责任公民的主要阵地。提高全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离不开生态教育的开展。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生态责任、环保意识的“责任人”的责任,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责任理念,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教育。这不仅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责任担当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努力。
(一)课程设置上增加生态责任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还乏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意识观念并在实际行动中不能真正履行生态责任。在大学思想理论课上增加生态教育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态知识,让学生主动接受生态教育,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能使生态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加强大学生对于生态责任的理解。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责任教育环境氛围
高校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美丽的校园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更能促进他们爱护校园环境,保护生态的情感责任认同,从而激励学生做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在校园规划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刊等舆论工具,宣传有关生态保护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邀请生态环境的专家开展讲座,普及生态科学知识。高校更应该制定有关环保的规范规定,对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奖惩,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刻了解自己在生态文明中应尽的责任,从而更好地爱护环境。学校在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时既要贴近实际,又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校内,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以环保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在丰富学生环保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去践行生态责任。比如,可以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让大学生真正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情,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四)规范管理生态责任教育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强调人的自觉性、自律性,但仅仅靠道德制约还远远不够,只有把生态责任教育内容融入规章制度中,使生态文明责任教育走向制度化,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才能使生态文明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责任培养、管理和监督制约和评价机制。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并对大学生责任进行科学的考核,推动大学生生态责任真正地落实。
〔参 考 文 献〕
〔1〕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7-17(10).
〔2〕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02).
〔3〕彭秀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学术探索,2012,(02):186-188.〔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