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情境视野下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思路

2015-04-29汤辉沈守云

广东园林 2015年1期

汤辉 沈守云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社会情境概念进行解析,论述了西方园林史研究范式的变革;针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究现状,结合当代国际上的新观点、新动向,探讨了基于社会情境研究园林的构想,旨在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岭南传统园林;园林史;社会情境;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09

修回日期:2015-02-02

*课题来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51308229)资助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n western landscape histo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Ling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new ideas, new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history research, discussed idea of social situation research. Aimed at explor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crossover study for Ling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Key words: Linnan traditional private gardens; Landscape history; Social situation; Research thoughts

随着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不断引入国内,园林史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从整体理解到以特点时段、特定地域出发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对园林史学领域的渗透,使之向多视角、跨学科发展。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岭南传统园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基本仍旧沿袭着传统研究范式,在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上较为局限。本文试图结合当代西方园林史研究中的新视角,探讨基于社会情境的研究思路在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上的应用。

1 “社会情境”与园林史研究范式变革

1.1 “社会情境”概念解析

“社会情境”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对社会情境的定义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是人们观念和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始终把社会情境看作一个动力系统,一个格式塔,强调整体的特性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指出情境不只包括环境也包括人的活动,因此他创造了“生活空间”这个新名词,用以指可能对个体发生影响的所有既存因素[1]。综上所述,社会情境就是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

1.2 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转向

目前关于园林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园林通史研究、风格史(形态史)研究以及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三种类型。其中基于“社会情境”的园林史研究是当前西方主流研究趋势,它将园林放入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更广阔的视野中,反对仅仅从美学和风格角度研究园林[2]。

近年来从社会情境视角对园林史进行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园林与景观研究已自成一派,对世界范围内的园林史研究都有重大影响。该中心于1999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集“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oquium”被认为是当代园林史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论著之一。该书收集的文章大多从社会情境角度对各国园林史进行深入探讨。其中M.Leslie以英国园林史为研究对象,将其与社会史结合探讨,关注政治、园林、园林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园林并非只是有钱人享受的奢侈品,同时还反映着经营集团之间的争斗,为研究者们展示了其新的研究取向。M.Conan 以瑞典的一些乡土园林研究为例,呼吁开展一种园林的社会人类学研究。Benes在文章中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当代研究范式的转变,建议从经济和农业的背景出发,将景观的欣赏和园林的设计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3]。另外该中心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学者Mirka Benes 和法国园林研究学者Dianne Harris 共著的“Villas and Gardens in Early Morden Italy and France”一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近现代的意大利和法国园林和别墅的研究置于欧洲思想史、社会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情境中,着重研究了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别墅园林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景观、庭院文化及权利政治间的关系;土地和园林;园林与大地景观;性别和园林;园林建设的社会历史等问题[4]。从以上研究来看,基于社会情境分析的园林史研究已从全面而笼统的描述性史学转向更有深度的解释性史学演化。跨学科研究是其最重要的方法,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其研究又可以细分为:社会文化视角、社会人类学视角、政治视角、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社会地理学等多个视角[5]。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改变了传统线性的、单向度的和封闭的史学观念和叙事方式,推动了园林史研究范式的变革。

2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莫伯治为代表的岭南学派把庭园布局、庭园建筑、建筑装修、水石景、花草等五个部分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6],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构建了初步框架。近年来,来自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岭南传统园林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及著作。其中肖毅强、陆琪、周琳洁、杨宏烈、邹伟初等学者由岭南总体范围及至以广府地区为核心展开园林史研究,分析了岭南园林的发展过程和各时期岭南园林特色[7-11]。此外,更多研究则以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角度各异,主要可分为地理论、艺术论、审美论、文化论等。

2.2.1地理论

地理论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探讨影响岭南传统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刘庭风的《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谭刚毅的《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周海星的《明清时期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风格差异探源》等文都按地理学意义上的岭南区划介绍了园林特点与地理环境及文化的关系,分析使得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呈现出临水而建、建筑疏朗以通风、地面和柱础抬高以防潮和连房广厦以遮荫等特征的缘由[12-14]。

2.2.2艺术论

主要从造园手法、园林要素的布置及工艺上进行探讨,以形成对园林风格的整体把握。如陆琦的《岭南传统庭院布局与空间特色》、屈寒飞的《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析》、应晨舟的《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梁明捷的《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等文从选址、布局及组成要素等方面总结出岭南私家园林艺术特征[15-18]。此外,李敏、谢芳、高刘涛、卢应斌等学者还分别对粤中园林个案进行造园艺术分析,总结出各园的独特性[19-22]。

2.2.3审美论

审美论主要研究造园思想的产生、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和哲学思维方法等。主要的论著有陆琦的《岭南造园与审美》、唐孝祥的《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王爱敏的《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美学特征的比较》等,这些论著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其中陆琦认为岭南造园一方面受“原天地之美”的老庄思想的影响,选址重自然环境的交融,另一方在建筑装饰上受“文之以礼乐”的重装饰的儒家及屈原楚骚美学思想的影响[23-25]。

2.2.4社会及文化论

“社会及文化论”关注地域社会及文化对园林的影响,分析传统园林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及其承担的多种社会功能。如张文英的《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孟宪军的《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等文总结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所表现出的开放、兼容、自由、随意、务实、进取的特性[26-27]。还有高刘涛的《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一文研究了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证实了园林的文化、科技、商务交流的功能[28]。

从以上文献来看,从造园艺术与审美角度展开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的占绝大比重,与西方将园林放入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视野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园林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主流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过多关注风格问题,缺少对园林主体“人”的关注;大多将园林空间作为物理空间、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没能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樊篱,缺少从社会情境角度对空间形成深层机制进行挖掘。

3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新思路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中外文化及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的学术语境使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面临着重要的转向。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规范化专题论坛上,各参会学者一致认为风景园林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诗情画意,必须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道路。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较多体现为将园林区与居住生活区相融合的布局特征,将园林生活化、世俗化。相对江南传统私家园林,不能笼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园林语境下文人士大夫实现“隐逸”和“出世”理想载体的理解,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入情、入世、入俗的务实品格[29]。基于“社会情境”视角的西方园林史研究范式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视角。在具体研究中,可以借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福柯关于 “微观权力”的观点,其突破了以往把权力仅仅等同于国家机构、法律制度这些自上而下的宏观政治权力的局限,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强调权力是关系、是网络、是弥散的,且随环境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微观权力的运行中,空间至关重要,它是权力意志得以落实和调整的载体[30]。由此,可将社会情境进一步划分,通过文献考究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在各种社会情境下隐藏在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空间背后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

一是宏观社会情境。在此社会情境下主要将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视作一种群体认同及身份表征的空间,由此可展开在明清科举制度及商业经济发展下,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如何成为文人及商人群体认同及身份表征空间的动因的研究。如岭南特定社会背景下兴盛起来的行商群体,为满足日常生活、商业政治应酬等需求,大量兴建私宅园林,追求奢侈的文化消费,其中被誉为清代“岭南第一名园”的晚清巨商潘仕成所建的海山仙馆,占地面积达12hm2,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并收藏大量珍贵的文人墨客诗词书画。这不仅是该时期商人群体一种附庸风雅的时髦行为,更是掩饰内心极度不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他们通过主动与士人交往,以习儒者之气,以期最终摆脱“贱商”处境,来提高或改变政治地位。

二是中观社会情境。主要涉及乡村、族群层面与个人的社会关系,可将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视作家族政治空间。相关的研究可涉及园林土地的获得,住宅、园林、祠堂的布局与家族地位之间的关系等。如宗族是明清岭南地区异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祠堂建筑作为宗族活动的主要载体,透过族人的功名、仕途地位以及张扬的仪式活动彰显宗族地位。岭南私家园林常与祠堂相伴,例如番禺余荫山房就是因园主人邬彬于清朝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族人将建造善言邬公祠所剩的土地赏给他建园。园主建园初衷是显示自己家族的荣耀,希望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祖的余荫,反映为余荫山房建筑在空间处理上打破常规,将重要的坐北朝南的主体建筑——深柳堂屋顶正坡面跟随善言邬公祠建筑的东西朝向,突出宗祠建筑的尊贵,不致喧宾夺主。而处于园中一隅的来薰亭则以半圆亭的独特样式倚靠善言邬公祠第一进右路建筑外墙而立,犹如祖辈荫护子孙,意味深远。

三是微观社会情境。主要涉及家庭内部层面,可以从性别及等级差异空间来解读,研究涉及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主仆关系、子女文化规训等。园林空间为女性日常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因受传统封建礼制影响,其为家中女性服务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的行为,如顺德清晖园及番禺余荫山房瑜园中二层小姐楼就明显体现出园林空间性别差异,其中清晖园小姐楼只设一处通往女仆居住的配楼的入口,而通往余荫山房瑜园二楼的入口虽有两处,但一处狭窄而隐蔽,另一处主要通道则在楼道转角处设一仆人房,相比园中男性活动空间,这些女性空间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更有监视与行为规训作用。

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不仅为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也将为风景园林学科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结 语

在目前中国纷繁快速的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针对行业热点的应用型研究受到热捧,而关于园林历史与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因其非实用性,甚至被归入为小众研究范畴。随着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园林历史理论也成为其二级学科之一,学科的日益规范为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带了新的机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研究,一方面不能止步于就园林论园林的形态史学范畴,西方学者基于社会情境对园林跨学科进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西方的理论术语及方法又须谨慎辨识,盲目运用可能导致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中最根本的文化内涵被忽视或曲解。

从社会情境视角展开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研究,这是将研究转向关注曾在此生活的人,将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家来看待的有益尝试。希望能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并唤起设计者在当今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对社会、空间与人们行为意识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

参考文献

[1] 汤素娥.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学,2013:10.

[2] 陶楠.西方园林史研究视角综述[D].上海:同济大学, 2013.

[3] E.B.MacDougall, D.R.Coffin, M.Benes, J.D.Hunt, M.Leslie, J.L.Weseoat Jr., K.HelPhand, J.Wolsehke-Bulmahn, M.Conan, Stanislans Fung.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 D.C. :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 Collection, 1999.

[4] Mirka Benes, Dianne Harris. Villas and Gardens in Early Morden Italy and France (Cambridge Studies in New 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陶楠,金云峰.欧美研究园林史方法论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101-102.

[6] 夏昌世,莫伯治,曾昭奋整理.岭南庭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肖毅强.岭南园林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1.

[8] 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 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 杨宏烈.广州园林发展史略[J].规划师,2002(5):25-28.

[11] 邹伟初.广东古代造园史概述[J].广东史志,2003(3):12-17.

[12] 刘庭风. 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J].园林,2003(1):15.

[13] 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

[14] 周海星.明清时期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风格差异探源[J].南方建筑,2004(2):32-33.

[15] 陆琦.岭南传统庭院布局与空间特色[J].新建筑,2005(5):78-81.

[16] 屈寒飞.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析——以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为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118-121.

[17] 应晨舟.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J].现代园艺,2012(16):48.

[18] 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332-335.

[19] 李敏.岭南园林艺术与粤晖园的营造[J].规划师,2003(4):44-46.

[20] 谢芳.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J].浙江建筑,2010(12):5-8.

[21] 高刘涛.海山仙馆的园林建筑艺术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报,2013(3):42-46.

[22] 卢应斌.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J].广东园林,2012(2):20-23.

[23] 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 唐孝祥.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7(2):49-52.

[25] 王爱敏.岭南园林和江南园林美学特征的比较[J]艺术与设计,2009(10):44-46.

[26] 张文英.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7] 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D].广州:暨南大学,2001.

[28] 高刘涛.行商园林里的涉外活动[J].广东园林,2012(5):24-27.

[29] 刘太雷.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和装饰的市井化取向[J].装饰,2007(2):96-97.

[30] 薛彦波,仇宁.微观权力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3(10):53-56.

作者简介:

汤辉/1980年生/男/湖南长沙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历史与理论及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mail:466838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