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筑园林播芬芳
2015-04-29王缺
Fanghua Park:
1983 Munic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China Garden
摘要: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的设计手法既传承了岭南园林传统风格,也打破了某些局限,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巧用植物和石景,构园得体,融入诗情画意。它是我国在国外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露天园林,是近现代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国际上反响热烈。
关键词:芳华园;德国国际园艺展;岭南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03
修回日期:2015-01-08
Abstract: In 1983, the Gu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Parks represented the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in Munich, Germany. Fanghua Park design techniques both traditional heritage of the southern garden, also broke some limitations, local conditions, stacked mountains and water, clever use of plants and rock formations, constitutive decent garden, into the poetic. It is our ow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a foreign country's first open-air garden, get enthusiastic international repercussion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modern Chinese gardens of the world.
Key words:Fanghua park;German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Lingnan garden
引言
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展展出的芳华园获得巨大成功。芳华园展出后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两枚金牌(图1-1,图1-2),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展并夺得金牌的园林作品。主办园艺展的慕尼黑市市长基斯勒赞叹说:“中国是园林的摇篮,中国园是我们园艺展上的一颗明珠!”以下是我对建园参展过程的回忆记载。
1展事回顾
1.1 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展
国际园艺展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会员组织举办的国际性园艺盛事。组织的总部设在巴黎,每年都组织举办国际性园艺展。举办国负责提供场地及组织展览;参展国费用全部自付,目的在于展示、宣传各自的园林成就。举办国际园艺展览的目的是提高各园艺生产领域的生产力,引导园艺产品消费,提高公众对园艺产品的欣赏水平。当时的联邦德国每隔十年都会争取举办一次,战后的1963年、1973年都在汉堡举办,而1983年的展览定在慕尼黑,这一届盛况空前,有23个国家参加室外展,17个国家参加室内展。亚洲地区有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尼泊尔等国参加室外展。慕尼黑市为筹办这次展览会投入很大的人力资源,市长亲自领导组织建园工作。展出地位于慕尼黑城市西部的公园规划用地,面积达72 hm2,1978年已着手对其进行地形改造、植树种花,准备建成一座永久性公园。
1.2受邀过程
1980年8月,德方园艺展负责人马克斯博士就本次园展的问题到广州洽谈。1981年1月由外交部及国家城建总局就参展方案及经费方面问题联合向国务院请示。4月,慕尼黑市长、83国际园艺展理事会主席基斯勒一行来华访问时,了解到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参展经费有一定困难。他表示:上次(1973年)汉堡园艺展,日本夺得金牌,影响很大,使大家对东方园林很感兴趣,这次要超过汉堡园艺展的影响力,只有请中国参展才能实现。同时,为邀请到我国参展,他还表示可以破例承担我国的部分费用。后经国务院决定,同意参展,并将建园参展任务交予广州市园林局。
1.3前期准备
1981年11月,成立了以广州园林局李世浩局长为组长,我和温志明为副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广州市政府有关领导对参展工作十分重视。一向极关心园林绿化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林西同志(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副市长),亲自过问并组织知名专家包括莫伯治、佘俊南等一起研究参展方案。时任国家城建总局副局长的秦仲方同志组织了汪菊渊、孙筱祥、郑孝燮等国内知名园林专家教授,对方案进行审评。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了初步方案。
1981年7月,国家城建总局派出由总局园林局的甘伟林、广州市园林局何光濂和我三人组成的专家小组,赴慕尼黑洽谈。10月,马克斯博士一行四人来华签署了纪要。据此,10月13日,中建公司园林建筑公司广州分公司与83慕尼黑国际园林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了建造中国园合同。上级随即任命我为中国园建园总负责人、郑祖良为技术负责人、何光濂为设计负责人、吴泽椿为绿化负责人、吴玉成为办公室主任,并立即抽调出园林局属下的设计室、绿化及花木公司、园林科研所、家具厂等有关单位相关人员分工并负责开展工作。
为更好地获得建园经验及检验建成效果,同时也可为广州留下一座同样的展园,经市领导同意,在兰圃先行建造实样样板园。该样板园现仍在兰圃内供市民鉴赏,已成为其热门景点之一。
在研定中国园园名时,我建议的“芳华园”被采纳。我之所以提名“芳华园”,顾名思义:此园将如香花一样散发出我国园林艺术的芬芳(古“花”“华”同)。
芳华园代表着我国的荣誉和国家园林技术发展水平,建园的各项工序必须高质量、严要求。大家为此不辞劳苦,各自默默地努力,终于如期备齐所有构件:总计98吨,分装成728箱,再合并成8个集装箱,分三批运抵慕尼黑。
1.4建园技术团队
1982年9月,中国派出由我和郑祖良、吴泽椿、黎悦、赖作基、黄志坚和已在德国学习的王秉洛、汤正义共8人组成的芳华园技术组,在慕尼黑负责建园指导工作。名义上是指导,实际许多工序均系我方人员亲力亲为,若交由德方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全组人员不论职务辈份协作并进,在现场,郑祖良和吴泽椿先生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专家也和年轻人一样高低攀爬,搬石弄瓦,上下忙碌。自9月24日至10月28日共五周的操劳,芳华园的建园工作终于圆满结束。正如马克斯博士后来在给我国城建总局的信中所说的:“他们令人赞赏的努力,使芳华园具有了今天这样从未想到过的华美风采……芳华园美丽的园林和优异的施工,多次受到一致的赞赏,取得圆满的成效,一定会增进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且在劳动人民间的友好关系作出贡献!”
2设计特色
2.1总体设计
芳华园位于园展西片亚洲区内,东邻印度园、西倚尼泊尔园、南面泰国园、北对日本园。面积不足一亩地,仅540 ㎡,长宽为27 m×20 m。
芳华园的设计既要汲取我国优秀的园林传统特色,又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以符合园展要求。所以不能照搬古园,也不能各色纷呈、杂乱无章,要因地制宜、构园得体。规划设计上首先是随地势高下进行叠山理水,以便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材和造景。按传统,黄色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家园林,但为使芳华园建筑与蓝天白云对比更鲜丽,便不拘于此,采用了黄琉璃瓦。而建筑梁柱的颜色,考虑冬季时北方的景色单调,采用大红大绿可增色;南方因花木繁盛、色彩缤纷,为避免建筑色彩过艳而耀眼杂乱,且为更好凸显岭南园林特色,选择了栗色。又如园路,因园子整体面积较小不宜采用回环往返的传统形式,而是直接在入口单线引达出口,以便引导及疏通人流。路面铺装本拟以卵石砌花构筑,后考虑到高密度人流而采用了特制陶砖铺砌。这些细节处理,均收到良好效果。
2.2游览路线环绕水体,步移景异
景点游览线路以水体为中心,绕水而行,因此引伸出90 m有余的最长的游览路线,开创广阔的空间,也使园林有疏有密,通透幽深。同时,为避免空间拥挤局促,摒弃了传统的游廊及封闭式组织空间,有机巧妙地利用园路联系建筑、景墙、藩篱、花木,使其内外渗透,融为一体,段落自然,互相衬托。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图2~4)。
2.3水体设计动静结合,声色动人
水体的安排,有源有流,有大有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水从堆山叠石上的亭下石缝中溢出,形成飞泉涧石,水自泉出,飞泻入湖,湖面明净开阔,位于园中部。到了夜晚,月色更增添了景致。水至板桥下,收成潭水一湾,形成的湖面有大有小,湖边砌石口直抵园墙,有如水自此流出园外,有源有流,深远无尽。三叠泉亦为水体一部分,壁岩三叠,滴滴泉声,声色动人。
2.4植物配置彰显特色
在园林植物运用上,为彰显我国的园林特色,除采用我国原产、特有种类及栽培技艺外,遵循传统中按不同植物的形、色、姿、香及季相变化进行配置外,还兼顾我国喜将植物拟人化、人格化,为特定的情境赋以特定的寓意。如山坡上松Pinus sp.、竹bambooBamboo sp.、梅Prunus mume岁寒三友的运用,沿途梅丛竹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坛及盆景、盘槐Sophora japonica Linn.、白皮松Pinus bungeana、老干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的设置。再以我国特有的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作背景,同时展现荷Nelumbo nucifera菱出平湖、桃Amygdalus persica柳Salix babylonica摇曲径的传统特色。植物配置成功地发挥了其在结构联系、不同景观表现的良好作用(图5)。
2.5妙用园林石材,营造石景
石景主要选用岭南特有的英石及黄蜡石。用个头大形状独特的英石作置石,位于入口作迎宾石及漏窗中作蕉石景的景石。用两大块黄蜡石其一用于进门,上刻“起云”,另一块用于出口象征离别。剩下的堆叠山坡、源流、濒湖飞石,或于水边、路边、株旁散置。当初谈及景石要由我们运去,马克斯曾极不理解,生气道:“难道我们整个德国也找不出符合你们用的几块石头,要不远万里地运来?”后他来华谈判时,我们特意陪他看了我国的一些园林景石布局,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石头一定要专运去。于是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你不是不同意运石头吗?那我们还是少运几块吧。”他赶紧认真地说:“no,no,no!一块也不要少,一块也不能少!”园建成后,德方人员对中国园林中的石头可如此巧妙运用并发挥大作用,大为折服和赞赏。
2.6 楹联诗词突出诗情画意
芳华园对于园林中诗情画意的创造及楹联、匾额、篆刻、书法艺术的点染,极为重视。为此,我们多次邀请知名书画艺术家雅集研讨并挥毫。故园中书法,均出自秦萼生等书法名家手笔(图6)。如景门廊横匾“入趣”,定舫匾额“临碧”,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都是极美妙的点景。至于各景所选对联,更是奇丽传神,情景交融,令人心醉。
2.7 空间组织互为衬托,有序呼应
景物、造园空间的组织,如文章之有起结、传承开合的章法,彼此互为联系,互为衬托,互相呼应。芳华园入口辟有前庭(图7),正面立有粉墙,上镶着一扇砖刻大漏花窗,使园内景致,若隐若现。既障又透,欲扬先抑,以引发游兴。墙上贴有“芳华园”题字,入门处置迎宾英石。入园门即达亲水平台,有石栏一环,移步台前则见定舫,且其全貌一跃于眼前(图8)。环湖四望,景致一一展现。但只能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及(图9),引盼沿路前行,以观究竟。转身跨步,巨石浮现,上刻“起云”,乃寓园景起始(图10)。紧接着为贴水平桥,桥旁潭水一湾,直达园墙,看似湖水出口,使水景有源有流。抵门景廊,上额“入趣”,廊内竹联一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点出妙境,启人情怀。迎门为壁泉三叠,自成一景(图11)。该处实际上已是园地边角尽处,但通过巧妙安排,水自壁石流滴,似墙外有泉,下有水潭,如与大湖相通,四周花木与园外连接。虽自成院落,又似与别院相通,使人觉得园外有园,园景未尽,由此扩大了感觉空间。
连接定舫过道的墙面开设了景窗,窗外布有蕉石小景,一石数叶,远观近赏均感到层次幽深,别有洞天,不知园深几许。此转折处的小景,也加深了游客步移景异的感受。过了滨湖小径直达定舫,上额“临碧”,柱上对联:“淡著烟云轻著柳,竹边台榭水边亭”,点染得当,意境动人。主体建筑之所以选用定舫形式,因定舫是我国特有且是南方园林所常见的园林建筑。其与湖水相依,又较之厅堂楼榭轻巧,更适合小面积园林,也更符合水景的要求(图12)。舫头即全园中心,立于此环顾四周,开朗明亮,全园佳景,历历在目,美景均呈。无论位于园内的任何景点,都可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定舫,并与之互为对景,相得益彰(图13~16)。定舫的装修陈设充满着中国园林特色,舫厅是绝佳的迎宾待客、休闲赏景、吟诗赏乐的场所(图17)。于厅内不同位置,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园景。如透过正面的木雕门框,观看对景的山亭,正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框景图画(图18)。出了定舫是一片竹园,内栽有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枫树Acer palmatum等色叶植物以衬竹丛,景门又分隔内外空间,使其产生变化、增添层次(图19)。过了景门,贴景墙筑有牡丹坛,上栽名种牡丹、石榴Punica granatum,并配置盆景既显示了我国独特的花木栽植技艺(图20),也使得牡丹坛成为游客赏花流连处。拾级登岗,岗顶为“酌泉漱玉”山亭。上有对联:“半槛泉声三径月,一亭诗境满湖云”,亭内设有飞来椅一环,供游人憩息。入亭则居高临下,所经景致,一览无遗,足以细品回味(图21),有如文章结尾,作出归纳总结。出亭沿蹬而下,古色园灯配石景一组,奇峭面人,回首顾盼,似有送别情意,余韵动人(图22),使人既出园门仍意犹未尽。
3国际反响
在展会开幕式上,时任联邦德国总统卡斯腾说:“中国人民同自然有密切的联系,能在德国建一座中国园(我)感到特别高兴。”
西德《明星》杂志介绍:在谈论这座园林时,人们是这么说的:“试图以小小的园林,象征广阔的大自然,给人以美丽的享受”“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了深切的感受”“在空间中所突出的是景”“这是个奇迹,给人以美好的幻觉”“如果说,日本的园林引人冥想,那么,中国的园林却令人心旷神怡。在这座园林里,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一番新的景色。亭台、花草、树木、壁窗、泉水,组合得如此美好,以至每隔一米,都呈现崭新景象”。
这些评论正说明我国园林的意境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也说明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等手法都是可被西方领会、接受和欣赏的(图23)。
4结语
芳华园能展现的仅是我国园林艺术宝库中的艺海一勺,多少珍贵的传统经验尚待发掘、总结、传播。社会在前进,园林行业在发展。为了不愧对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中国园林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园林艺术,为促进世界园林发展,丰富园林艺术,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使我国园林这朵文化艺术瑰丽香花 ,盛开不败,永播芬芳!
作者简介:
王缺/1927年生/男/海南琼山人/高级工程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曾任沈阳农学院讲师、园林系常务系副主任;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广东园林》杂志主编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