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4-29刘娇刘举苏瑞光谭金芳王宜伦
刘娇 刘举 苏瑞光 谭金芳 王宜伦
摘 要: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产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适时晚收及小麦一喷三防等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
关键词:小麦;玉米;产量;生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43
Curr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iao, Liu Ju, Su Ruiguang, Tan Jinfang, Wang Yilun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Henan Grain Crops,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Wheat and maize are the main grain crops of Henan provi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by continuous improving wheat and maize yiel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Aiming at messy varieties, poor emergence, un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wheat and maize produc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high yield varieties breeding,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maize timely harvest later, wheat a spray thre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o on, so as to promote wheat and maize yield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Wheat; Maize; Yield; Production Status;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河南省具有发展小麦和玉米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河南省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提供商品粮总量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1]。河南省玉米生产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2年河南省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50%和8.85%。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丰缺与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温饱问题密切相关。
目前,有关小麦和玉米生产状况的报道较多,王西成等[2]对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评价;王旭[3]等分析了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化肥增产效应,为小麦增产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依据;李欢欢等[4]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朱云集等[5]针对河南省小麦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促进小麦生产的技术措施。魏昕等[6]分析了河南省玉米单产、总产和增产潜力,并提出了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杨红旗等[7]对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促进机械化发展等对策建议;李少昆等[8]提出了近期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需求与对策。
针对小麦、玉米轮作生产体系,综合分析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鲜见报道,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统计数据,分析论述了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提供技术依据。
1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
1.1 河南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534.00万hm2,比2001年增加53.84万hm2,平均每年增长4.89万hm2。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长8.18万hm2,2012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310万hm2,比2001年增加90万hm2。
1.2 河南省小麦、玉米单产的变化
2001—2003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波动较大,可能是受到干旱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从2006年开始,小麦单产稳步增加,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到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达到最高,平均为5950 kg/hm2。玉米单产从2004年开始恢复增长,至2008年单产高达5727 kg/hm2,以后维持在5600 kg/hm2左右。
1.3 河南省小麦、玉米总产的变化
表1表明,河南省小麦总产稳步增加,连续五年稳定在3000万t以上,2001—2012年的年均增幅为79.79万t,2012年小麦总产达到3177.35万t,比2003年增加877.6万t。与单产相对应,河南省玉米总产自2004年后快速增长,2001—2012年的年均增幅为54.21万t,2012年总产达l747.75万t,比2001年增加596.35万t。
1.4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优势分析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平原面积占60%以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降雨量适中,河流灌溉方便,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是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适生区。河南省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小麦生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小麦优势产区[9]。
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子品种杂乱,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种子分散经营,导致种子市场销售混乱,消费者在选购品种时无所适从,生产应用品种虽然较多,但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缺乏。生产上缺乏优化布局,不同品种混合种植、混收、混储,商品质量一致性差[10]。
2.2 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下降
旋耕是现在主要整地方式,但旋耕播种的麦田,整地质量差,表层土壤过于疏松,容易通气跑墒,且极易造成深播,形成弱苗。另一方面,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大,但部分田块秸秆还田质量不高,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导致土壤悬空,使小麦种子深浅不一,出苗参差不齐。
近年来,机械麦收及玉米机播面积逐渐增大,玉米播种质量普遍下降。机械麦收留茬过高,易出现漏播或播种过深、过浅等现象,影响出苗质量[11]。另外,玉米播种期间土壤墒情差、播种不均匀等也是导致玉米出苗整齐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2.3 施肥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方式等施肥技术不合理
据调查,在小麦生产中很多农民底肥施用量大,追肥比例较小,甚至一些地方农户沿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春季很少追肥,造成小麦后期脱肥早衰,产量降低。尿素追施大多趁雨撒施,不但氮肥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环境[12]。
在玉米生产中,多数农民往往是氮肥投入较多,磷钾肥及微肥的施用较少,养分配比不合理;氮肥深施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表施和浅施现象突出,造成养分流失,肥料利用率低;大部分人习惯于“一炮轰”施肥法,忽视穗肥和粒肥的施用,造成后期脱肥;施肥机具不配套,不少地方采用人工撒施和丢施,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施肥质量差[13]。
2.4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不到位
河南省主要小麦病害有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赤霉病等。小麦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并且往往是“见病才防,见害才治”,部分农民对蚜虫、白粉病等看得见的病虫害防治较好,而对地下害虫、赤霉病等看不到的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既增加了防治成本,也造成产量下降。
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大小斑病、褐斑病、青枯病,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时有发生。许多农民只重前期防治,而中后期气温高、行距窄、田间封闭造成防治困难,任其发展。2006年河南省近50%田块发生玉米褐斑病,2007年玉米灌浆中后期,周口市75%玉米发生严重锈病,平均减产10%~30%[14]。
2.5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常常遭受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冬暖,小麦冬前旺长,发生倒春寒危害;2008年出现近3个月干旱,导致小麦产量下降;2009年小麦后期收获时遇连阴雨,造成穗发芽,严重影响了小麦质量;2010年度冬季降温早,晚播麦田发生冻害,群体不足,扬花、成熟期推迟,影响了下茬作物的生产;2012年春季干旱,灌溉时遭遇大风,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
近年来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区旱灾、涝灾、大风倒伏、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2003年夏玉米生长中后期遭遇多次大风大雨,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产量下降;2004年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天气,影响了玉米授粉和灌浆,出现了大量的畸形穗;2008年豫西南地区大旱,玉米播种期推迟20 天,影响玉米后期子粒灌浆,产量降低;2011年玉米灌浆期间遭遇了长达半个月的连阴雨,导致玉米穗粒数和粒重降低。
2.6 小麦早播、玉米早收问题
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过早,遇到暖冬年份,常常出现小麦(尤其是一些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冬前旺长,分蘖过多,群体偏大,麦苗细弱,抗寒、抗冻能力下降,冬季或早春冻害时有发生,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
农户还存在抢收抢耕的习惯,往往在玉米苞叶发黄时就收获,此时籽粒乳线尚未消失,并未完全成熟,缩短了玉米灌浆时间,导致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比正常成熟提早收获7~10天,造成光热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收获过早,子粒含水率偏高,霉粒、破损粒较多,商品品质差,比晚熟收获减产5%~10%。
3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高产品种选育,挖掘品种潜力
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河南省小麦品种在产量增长中的贡献为74.97%[15]。根据河南省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选育出高产、多抗和生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同时建成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优质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
要实现玉米高产,必须因地制宜选育高产、抗逆性强、紧凑耐密型玉米新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同一生态区避免种植单一品种,要使不同类型的品种搭配种植。目前,夏播玉米应选择高产、优质、多抗、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等[16]。
3.2 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出苗整齐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适期足墒播种,播种的深度为4~5 cm;提高整地质量,耕作深度应在25 cm以上。加强秸秆粉碎,使秸秆完全粉碎后再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有利于小麦发芽和出苗。
机械麦收所留的高长麦茬,应切碎至3~5 cm,均匀抛撒后再播种,玉米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蒙头水”。播种深浅要适宜,墒情好的田块,播深一般为4~5 cm;粘土或土壤过湿时,以3~4 cm为宜;底墒不足时,播深应增加至6~7 cm[17]。
3.3 根据小麦玉米需肥特性科学施肥
小麦施肥时要掌握“施足基肥,合理追肥”的原则,施基肥时应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重施起身拔节肥,提高小麦成穗率,巩固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氮肥做追肥时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为5~10 cm,防止挥发和流失。
玉米应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原则,适当少施氮肥,增加磷肥和钾肥的用量,改丢施、撒施为深施覆土。施肥时根据土壤墒情及天气状况,结合灌水,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玉米专用缓释肥,一次施用就能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对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8]。
增施有机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玉米获得高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推广“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指导”一条龙服务模式,由专业部门进行测土、配方,生产小麦、玉米专用配方肥,直接供应给农民。
3.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在病虫草害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用药;选用抗病品种,建立合理的间、套、轮作制度,推广玉米与大豆等其他作物间混套种;合理施肥浇水,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消除菌源,隔断病菌的传播途径;同时搞好田间监测,建立预测预报系统模型;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引进害虫天敌,提高防治效率。
3.5 科学防控自然灾害
小麦生产中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浇水以预防和减轻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在小麦孕穗至开花期间及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预防干热风。灾害过后根据受灾情况及时追肥,追肥时配合浇水,效果更佳。
玉米生长期间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若遇连续降雨注意及时排水,并及时进行中耕,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若遇玉米根部倒伏,要及时扶苗培土,扶苗时动作要轻,以防折断和损伤根系和茎秆。灾害过后要及时追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
3.6 其他高产技术措施
扬花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发生盛期,做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对确保小麦丰收至关重要[19]。小麦扬花后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营养剂和微肥等混合喷洒,达到预防病虫害和干热风,防止植株早衰、促进灌浆、增加千粒重等目的。
玉米适时晚收,可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籽粒淀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玉米植株正常成熟时果穗苞叶完全苍皮,子粒乳线消失,基部形成黑层,含水率一般在30%左右[20]。王育红等[21]研究报道了豫西地区夏玉米收获期延长10天,单产增加1116.4 kg/hm2,收获期延长15天,单产增加1333.63 kg/hm2。
4 讨论
中国人地矛盾突出,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小麦玉米单产水平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唯一途径。尽管近几年来不断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省小麦玉米单产逐年增加,但大部分地区小麦玉米仍没有达到高产水平,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当前,小麦玉米产量限制因素较多,除品种、播种质量、水肥管理等外,生产中遭遇的大风、干旱、阴雨寡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亦严重影响小麦玉米产量,要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玉米产量,必须针对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优良品种、机械化精细播种、水肥科学运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制订小麦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数地区小麦玉米生育后期不再追肥,而小麦玉米高产需要整个生育期的养分持续供应,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成为限制小麦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研发和推广小麦玉米专用缓释肥料,一次施用能满足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简化了施肥技术,符合今后农业简化生产的发展趋势[22]。加强对株型相对较低、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养分高效小麦玉米品种的育种工作,选育和推广高产、多抗、高效的优良品种是小麦玉米持续增产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战略途径。农业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小麦玉米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应加强小麦玉米良种选育和推广、机械化精细播种、机械化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小麦玉米生产的良种化、精准化和机械化,可为小麦玉米持续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绍中,王志和,田云峰,等.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7):27-29.
[2] 王西成,赵虹,张学斌,等.河南省小麦生产特点及2010年品种利用意见[J].河南农业科学,2010(8):9-13.
[3] 王旭,李贞宇,马文奇,等.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施肥增产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12):2469-2476.
[4] 李欢欢,黄玉芳,叶优良,等.河南省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426-430.
[5] 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等.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54-57.
[6] 魏昕,王振华,张前进,等.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玉米科学,2010,18(2):136-141.
[7]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8] 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9] 叶优良,杨素勤,黄玉芳,等.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99-203.
[10] 赵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3-56.
[11] 周进宝,杨国航,孙世贤.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J].作物杂志2008(2):4-7.
[12] 苌收伟,李昌,路志英,等.鹤壁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报,2008(7):129-130.
[13] 袁迎现,袁小丽.许昌及豫中原地区夏玉米生产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4):61-62.
[14] 孟爱民,殷仲卿.周口市玉米锈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4):41-42.
[15] 翟虎渠,刘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 宋双红,李猛,李春霞,等.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种业导刊,2010(11):27-29.
[17] 许海涛,王友华,许波,等.黄淮海区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玉米科学,2007,15(S1):160-162.
[18] 王宜伦,李潮海,王瑾,等.缓/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254-257.
[19]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等.小麦一喷三防技术[J].作物杂志,2013(2):120-122.
[20] 杨国航,孙春原,孙世贤,等.夏玉米子粒收获期判定方法研究[J].作物杂志,2006(5):11-13.
[21] 王育红,孟战赢,王向阳,等.豫西地区夏玉米适时晚收产量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09,17(6):60-62.
[22] 闫湘,金继运,何萍,等.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45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