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用互联网改造供应链金融
2015-04-29郝智伟
郝智伟
从传统金融的痛点入手,打造不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群星”提供了一个非典型案例。
金融行业有个说法是,资金之美在于流动融通,资金之痛在于沉积难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在金融业发展数百年的今天,那些“美”依然有限,而“痛”则是更多现实的存在——大量资金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更广泛的小企业却资金匮乏。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罗涛告诉记者:“国内小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一般60~90天不等,即便到期,拿到的恐怕还是半年期的承兑汇票,它们的资金被供应链核心大企业占用,其程度可想而知。”
供应链的核心大企业,为了自保竞争力,习惯于手握巨额现金,但它们却不得不通过赊销、借贷的方式,以极低的金融杠杆,扶持自己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经营商业生态。如此循环往复,始终超低效的运作——核心企业资金获利水平不及国外同行的1/6,链属小企业的资金面依然捉襟见肘——资金之痛让整条供应链都为之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此外,银行体系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操作供应链金融的成本高昂,更难向其上下游小企业施以援手,只能眼巴巴看着资金需求旺盛,却有力使不出。
去年,央行的一份报告指出:国内5000余万家小微企业,其应收账款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6万亿元。其实,只要能激活这部分资产,整个供应链金融就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就是要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激活应收资产,由此让供应链金融进化。”群星金融CEO姚猛说。他创立“群星”作为各方的中间平台,用互联网即时链接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小企业,将其运营、财务等数据转化成金融机构的风控“语言”,使其可低成本地识别风险,开展相关金融业务,由此解决资金供求矛盾。
不过两年时间,群星金融已在线服务两万家小微链属企业,授信额度累积达125亿元。在巨头环伺的金融江湖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痛则不通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去历史里寻找经验,把经验应用于未来,这就是创新的机会”。显然,姚猛是这句话的笃信者。
之前,作为快钱的联合创始人,姚猛一直奔忙于业务一线。2009年,他遇到一个专门为大企业做机票代理的客户A,A盛赞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便捷,使其不必再挨家挨户上门收支票,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但是,A也提出了自己的新问题:一家大型银行找上门来,希望他的公司接手其商旅订票业务。A盘算下来,该银行商旅出票量极大,每月流水约400万~500万元。然而,按行规,A公司出票后,3天内就要付钱给航空公司,而银行的结算账期是一个半月后。也就是说,A一旦接手银行的生意,就必须为它准备600万~750万元的垫资。显然,对于流动资金有限的A而言,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后来,在姚猛主持下,快钱为A做了循环垫资的授信,使其能够承接银行的生意。“理由其实很简单,如此资金量级,大银行的违约率近乎为零,应收账款兑付无虞,在金融世界里就是最古老的保理业务。”姚猛解释道。
的确,按照金融学定义,金融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解决资金的时限错配,达成资源最优的配置、组合,获取更高效率、更好收益。”只要满足“信息透明、风险可知”的条件,便可对相关借贷做出判断。
而现实操作中,要做到上述两点,却绝非易事。
据某银行负责人介绍:机票代理这样的业务供应链结构简单,运营风险识别容易,还是产业中的少数派,其他产业的情况则要复杂许多。按照金融机构以风控为核心的理念,每笔资金的贷出都要有完备的审核,商业合同、签章、产销能力评估等均要仔细检阅,不然,供应商原料出库了,生产商产品卖不动;品牌商出货了,经销商却滞销……应收、可收账款延期或坏账,风险都会集中到金融机构身上。
为此,放贷者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人工,重复地做同样的审核,但供应链小企业的单笔融资额不大,操作又太频繁,收益还有限,隐性风险大——费事却不赚钱,对金融机构而言,也很难有商业动力运作相关融资。
如此下来,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了供应链核心大企业。联想集团中国区信用与供应链融资总监李翊文对此深有体会。联想在国内有1500多家一级分销商, 5000~6000家二级经销商,以及2万家店面,上游还有很多供应商,它们的好坏决定着联想的发展和业绩。因此,联想去年就拿出50亿元额度满足它们对资金的渴求。其中,既包括联想的自有资金,也包括从银行寻得的数亿元贷款,成本不可谓不高,金融杠杆却低的可怜。
即便如此,联想、华为等巨头也不得不做,毕竟事关生态共生与发展。通过与上下游厂商做系统对接,它们实时掌握其销售、运营数据,寻求信息对称,并以之为基础,向供应链上下游输出资金。但实际上,传统企业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将其“翻译”成信贷风控要求的“语言”,所以,巨头们也只敢将借贷拓展到高级别供应商、经销商,不敢进一步“下放”给基层的小企业们。
同样的道理,供应链核心大企业,也很难以链属企业信息直接打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毕竟商场风云变幻,简单的财务、运营数据没有金融风控的模型化处理,多种维度的纵横对比,风险仍难以准确度量,金融机构还是不敢有太多介入。”上述银行负责人解读道。
由此可见,无论对于供应链核心大企业,还是银行,真正了解链属小企业的门槛太高,风控资讯不能在价值链条上自由流通,致使金融机构无法削减自己的成本,失去商业动机,更令核心大企业耗心费力,仍不能很好地丰润生态。正应了中医的那句老话:“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当然,“痛则不通”后面,紧接着一句叫“通则不痛”。姚猛要做的,就是建立供应链金融的中介,用互联网方法,低成本处理信息,借大数据手段,完成风险度量,再让标准化的风控资讯在平台上自由流通,使得资金供求双方高效对接……如此,达成供应链金融的“通则不痛”。
在姚猛看来,一个融资项目,必须考量资金成本、风险成本、操作成本和营销成本四个维度。群星IT系统与供应链核心大企业对接,凭证电子化下,可以实时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运营数据、财务状况、合同执行等信息,而不必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从纸质单据里面找线,索效率自然就高出很多。
正如小说《三体》中的“升维攻击”,从三维的现实原子世界,到多维的虚拟比特世界,IT与互联网技术将标准、重复的工作集约化处理,高频打低频,达成规模经济,大大压缩操作成本。
在此基础上,群星再发挥自己专业的风控优势,将各类即时信息导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各链属小企业的风险水平,并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由此,群星平台打通几家核心企业,便汇聚供应链数万个求贷项目,且风险更加清晰可见。对应的,金融机构找寻借贷项目的营销成本被大大压缩,相关隐性风险成本也被削减。
因为群星降低了借贷的操作成本、风险成本、营销成本,辗转腾挪下,金融机构便可为借款方提供更低利率的融资,而群星也因此吸引到更多的供应链借款人,并为自己的盈利留下空间(几个百分点的利率)。
最初,要把群星的成功模式推送给金融机构也绝非易事,毕竟,它们“风控至上”的理念下,不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好在,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传统贷款批发业务规模萎缩,竞争更加激烈,找对了人,打动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快。”姚猛介绍,群星从大型银行操作层入手,桥接供应链核心大企业,三方汇聚一起,解读群星模式,很容易激发它们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入长尾市场,共同实现更好的商业体验。用交通银行公司部产业金融部高级经理黄叶峰的总结,就是“效率、成本、自助”三个关键词。
比如,国内著名的绿源电动车,它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每年从交行获取1亿元的流动贷款。其实,这笔借款主要就是贷给链属经销商,其资金成本极高,且贷款利用率很有限,所以,绿源的贷款意愿越来越低。更麻烦的是,上千家经销商分布在全国,信息对称不易,绿源自己操作放贷已很费力,交行更难对接如此分散的需求。
于是,交行找到群星寻求解决方案。群星借助与绿源的数据对接,梳理各家经销商与之往来的信息,结合销售淡旺季、同行状态等其他周边信息,提供风控资讯给交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配账期和额度,再由交行认定并提供相应的借款。这样下来,融资高效且迅速,交行的业务升级,绿源得以减负,群星取得双方信任,拓展了市场。此后,示范效应下,绿源的供应商也参与进来,更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就这样,在金融圈的口碑效应下,群星模式逐渐被金融机构和供应链各企业认可,融资规模不断做大。如今,它更为小企业主提供便捷,使其可在智能手机上操作借贷,以此保持用户粘性。用姚猛的话说,服务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服务好,才能产品好。
互联网时代下,商业变革的核心就是抢夺与用户的关联,这一点不仅适用于B2C领域,同样也适用于B2B领域。无论是谁,在细分领域内,发现行业痛点,用互联网手段打破定势思维,联系上下游用户,寻得新的利益甜蜜点,异军突起绝非梦想。群星正是按照这样的路径成长。
当越来越多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它的内涵已被最大限度地空心化,大量劣质和廉价的私货被填充其中。所以,真正想赶上浪潮的先锋者,倒不如放弃单纯的“互联网狂想”,像群星这般,从传统金融寻找突破口,机会,总是属于那些善于发现的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