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声乐技巧对于美声教学的重要性
2015-04-29牛强
牛强
[摘要]歌唱的方法分为多种,划分的依据正是不同技巧的应用。在任何歌唱种类中,技巧性的学习一直都是演唱学习的重点。但声乐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还包含了非技巧性的内容学习,因此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美声教学;非声乐技巧;重要性
美声唱法源自西方,在文化相互交流之际开始走入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音乐发展而言,除了自身的音乐文化和积淀之外,西方的音乐文化成果对中国的声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声唱法在西方音乐的多类音乐体裁中都显示出了其重要影响所在,尽管美声唱法融入中国后收获了顺畅的发展和众多音乐工作从事者的支持,但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多。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认为技巧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单一的声音训练并不能满足声乐学习的需求,与声乐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所使用的语言类别以及舞台表演效果等非技巧性的元素也是美声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包含这些内容,只有将与美声相关的内容全面地进行学习,才能够呈现更好地演唱效果。
一、音乐文化背景
(一)作品内涵
音乐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扎根于人们的文化和文明之中。音乐的发展与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记录和反映人们生活的同时,还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文化享受。对于音乐的起源问题,音乐学界一直在讨论,但无论是起源说的哪一种,都足以说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西方的声乐源起和发展过程受到了同时期的思想、文学、绘画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无论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哪个时期和风格阶段,都凝聚、融合了声乐工作者的智慧和足迹。观察声乐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其中包含了史诗、神话、爱情、劳动等生活内容,不仅如此,在声乐作品中还能够感受到山川河流等自然风景的描绘。不论是何种题材,都是作曲家经过了思考、体验所描绘出的环境或者心情,尽管某些作曲家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音乐作品就成了社会、生活、文化的缩影。因此,在演唱时,并不能只用技巧来表现作品文本,还应该关注作品中的音乐文化背景。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美声时,必须要深入地了解西方的声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背景。
(二)学习内涵
声乐学习的过程应当包含技巧性发生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的学习,通过学习感受声乐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背景和时代背景,感受声乐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在学习演唱艺术歌曲时要去了解歌曲的风格和意图,在学习演唱咏叹调时,要去了解整首歌剧的剧情发展和风格把握,同时还要关注作曲家所处的创作的年代、地区和整体的文化风格等元素。对于所了解的作曲家而言,还需要对其生平经历和创作特点有所认知。值得注意的是,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创作往往会以文学作品为素材,学习者在演唱前还需要对文学素材进行一番学习。准备好这一系列的音乐文化背景再进行演唱学习,对于演唱者来说会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从而使得表现出来的作品更有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觉学生在把握歌曲风格时并不准确,正是因为学生没有做好音乐文化背景的学习工作。演唱并不是机械化的发声运动,这个过程不应只包含技巧性的声音效果,声乐的演唱的艺术性和不可模仿性在于声音的内涵和背景。声乐的技巧性学习是对声乐作品的框架和组成,而非技巧性中的音乐文化背景的学习为的是把声乐作品的灵魂呈现出来。这也是声乐学习者首先需要进行的步骤,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对音乐文化背景的知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的意识和积攒知识内容,从而为更好地歌唱打下基础。
二、语言
(一)音乐与语言
声乐作品的风格形成还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在我国的美声声乐教学中,对于“原文”的学习一直十分注重。尊重原唱的教学原则让美声教学中会经常使用意大利、德语等语言,同时伴随着英语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在新创作的声乐作品、音乐剧等作品中都采用了英语来进行演唱,运用不同的语言类别来进行演唱,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学习者关注类别之间的音调和感觉来表现差异。在美声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类语言虽属于相同的语言体系,但却有着不同的发音特点和方式。声乐作品是词和曲的结合品,两者之间相互糅合在一起,缺一不可。依靠旋律的跌宕起伏来体会音乐这种语言方式来与听众交流,依靠歌词的清晰刻画和描述来传递复杂的情感感受,通过旋律和歌词的配合和渲染,带来音响和心灵上的共同享受。曲调和歌词之间的联系,是透过旋律依然能够感受到歌词中的韵律,两者的和谐展现出美声的艺术色彩,而不是曲和词随意的搭配,即使是在学堂乐歌运动时期所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也是依据已有歌词来创作旋律或者依据已有的旋律来填创歌词,两者之间蕴含了对方的意味和韵律。
(二)代表人物
在西方的音乐发展中对于歌词和旋律之间的关系有着强调的作曲家以吕利较为著名,在吕利的创作中以歌剧最为突出,作为法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在创作“悲剧”色彩的歌剧时深深受到了法国文学悲剧的影响。在歌剧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法语语言中的文字韵律,吕利更注重将文字中的韵律来表现歌剧中的宣叙调或者咏叹调。同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作曲家中,也有达尔戈梅斯在创作中主张音乐体现俄罗斯语言的创作模式。在他的创作中,会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摸索来发现语言中所蕴含的音乐色彩。日常生活中的画面用音乐和语言来共同表达,音乐中展现出艺术化的面貌,让作品既有生活又有艺术的色彩。另外在浪漫主义时期舒曼以创作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而著名,透过这两种音乐体裁之间的对比能够发现,钢琴作品是用单纯地旋律线条来表现音乐内容,而艺术歌曲则是通过旋律和语言来表现内容。舒曼创作钢琴的作曲技法让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旋律和语言之间的结合方式更为成熟。
(三)语言应用
在教学中或者聆听声乐作品时,会发现学生在演唱外文歌曲时会让人感觉“怪怪的”,这种感觉是因为演唱者的发音问题,所唱歌曲中的语言是外文种类,在学习中对于外文的发音方式和归韵方式的掌握熟练程度不成熟,导致了演唱者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呈现出旋律和歌词相分离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样的表现结果是不完整的声乐作品。这就是在说一个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来演唱戏曲,虽然所唱的戏曲的曲调是一样的,但其中的语言表达和韵味并不能准确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所使用和习惯的发音基础不同,不同的发音习惯是不能准确表达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的。当学生在学习外文时,经常会用中国的发音体系和习惯来表现外文。音乐艺术是依靠乐句来传递信息,单一的音符就像一个个字符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样语言文字也是依据句子来传达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以“小节式”的演唱方式来歌唱,根本不明白小节之间应当如何组合才能传递正确、准确乐思,更不要说清楚的认识到乐句的开始处和结尾处在哪里,这一点导致的就是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随意换气。既然歌唱者不能清晰地认识所学语言的含义,又怎么会通过演唱和聆听来感受语言的韵律所在。单一的小节互相组合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旋律变化,从而传递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但演唱者如果不能准确地划分乐句,那又怎么能表达出准确地意义?在声乐学习中注重非声乐技巧中的语言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在歌唱中语言表达顺畅之后音乐的传递就会更为顺畅,使得演唱效果更接近创作意图。
美声唱法与歌剧的发展息息相关。歌剧源于意大利,这也使得大多数的歌剧作品是采用意大利语来进行演唱的,相较其他外文意大利语的发音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艺术歌曲则是拥有另一种创作和表现模式的音乐体裁,大多艺术歌曲是使用文学诗歌或者根据绘画作为音乐素材来进行创作的,因此旋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学和绘画的韵味。在这样的声乐作品中,作品想要表达的是气氛的变化或者情感的跌宕,这需要有控制的来歌唱歌曲。控制既需要歌唱技巧,也需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情绪的变化。在学习不同种类的语言时,在发音习惯、音节重音等规律的掌握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根据规律来培养自身的语感和乐感,从而掌握一种类别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用“原文原声”来表现外国的音乐作品,传递出声乐作品的内涵,让聆听者感受情感上的变化。
三、舞台表演效果
(一)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歌唱前的音乐文化背景、歌唱中的语言运用这两个非技巧性的因素之外,还包含歌唱的最终表现舞台表演效果。对声乐学习者来说,最终能够站上舞台表演给其他人观看,是其他学习者的最终意愿。对于歌唱学习者来说,不论是独自演唱或者群体配合表演,舞台的表演效果就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结果。演唱者成功地吸引台下观众的目光,才能够通过表演获得满足感。显而易见,在表演时能够带动全场的情绪和共鸣是表演者最乐于见到的事情,这对声乐学习者来说就是一次次的成功。观众的情绪、情感、共鸣甚至是呼吸,能够影响和带动这些元素的变化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满足台下众多关注的审美习惯和情趣,让欣赏者的目光和注意力投射在表演者一个人身上,仿佛跟随者表演者的表演来感受和传达音乐的内容。这么强大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感染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具备的,有的学习者天生热爱舞台,在表演时能够也乐于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还有一部分学习者,虽然热爱声乐艺术,但在表演时对舞台和观众过于恐惧,从而影响了歌唱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在声乐学习中会需要适应舞台的学生,当然舞台的表演效果是可以通过教师后天的引导和教授来不断地提高的。我们都知道一部完整的歌剧的表演需要长达几个小时,在舞台表演一部歌剧,想分分秒秒都吸纳住观众的精力,仅凭借歌唱者出色的声音技巧来表现优秀的歌剧作品恐怕是有困难的。
(二)培养舞台表现
并不要认为培养舞台表现能力和感染力是一件简单地事情,舞台表演效果是需要歌唱者综合性的素质,不仅能够拥有专业的声乐技巧,还需要将所学的所有内容都巧妙、神东地传递给观众。台上的歌唱者需要相互之间配合,更需要跟欣赏者心、神交流。声乐的舞台表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就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教授,站姿、动作等这些基本的肢体动作也十分有讲究,如果不通过学习和领悟,学生在舞台上都不能自如的“活泛”表演,就更别说具有多么好的舞台表现效果了。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技巧性的学习内容是基础,但却不是单一的、全部的内容。声乐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最终都是要表演给他人欣赏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音的技巧和出色的舞台表现的最终结合,才能够使得一次表演收获成功。声音的技巧性表演让观众的目光开始投递在表演者身上,但真正维持观众目光不动紧靠声音是不够的,还需要表演者生动的传递。换句话说无论学习者在台下的水平怎样,最终的舞台表演效果才是观众所看到的歌唱者的水平,所以舞台的表现能力和歌唱者的适应能力对声乐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声乐老师而言,就需要在教学中除了以声乐技巧为主,还应该多元化训练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适应不同舞台的不同需求。歌唱者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实践,在舞台上巧妙地动作设计和观众的交流,用肢体和声音来共同传达音乐中的含义,从而展现声乐的完整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