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复调思维训练
2015-04-29张建国
[摘要]钢琴伴奏艺术包括“即兴伴奏”和“正谱伴奏”。单声部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需要关注歌曲旋律的和声内涵、考量音乐进行中的和声逻辑与和声风格及其多声部音乐的织体特征。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两大类种之一,本文在关照复调音乐原理的知识情景中,对钢琴即兴伴奏艺术中的复调手法应用展开教学训练之探究,以期待钢琴即兴伴奏艺术质量和伴奏水平的优化提高。
[关键词]钢琴伴奏;即兴伴奏;复调思维;复调手法;教学训练
钢琴伴奏包括“即兴伴奏”和“正谱伴奏”。单声部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是指依托单声部歌曲旋律、依据旋律中的和声内涵及其和声逻辑与和声风格,即席且即兴地弹奏出多声部的钢琴伴奏织体内容;单声部歌曲的钢琴“正谱伴奏”,是指按照声乐作品(包含有作曲家写就的歌曲旋律和钢琴伴奏织体内容)的乐谱文本要求,进行钢琴伴奏的艺术演奏实务。本文在关照复调音乐原理的知识情景中,展开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复调手法应用的教学训练探究,以期待钢琴即兴伴奏艺术质量与水平之提高。
从音乐织体形态方面来划分,音乐作品可分为“单声部形态”和“多声部形态”。单声部形态包括不带任何伴奏的独唱、齐唱、独奏、齐奏等;多声部形态包括重唱、合唱、钢琴独奏曲、室内乐作品、交响曲等。在多声部形态的音乐作品(又称“多声部音乐”)中,又可分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典型的主调音乐是由一条旋律线(主旋律)加和声衬托性声部而构成,这种衬托声部包括柱式和弦音型、和弦分解音型、琶音音型、和声节奏音型、分层流动的和声等音乐形态。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伴奏的主体内容等,都属于主调音乐的形式范畴。复调音乐是“旋律与旋律相结合”的艺术,它是用“对位法”技术原理而写成的音乐作品。复调音乐有“二声部复调”(两条旋律的结合谓之)、“三声部复调”(三条旋律的结合谓之)、“四声部复调”(四条旋律的结合谓之)等,可见,复调音乐是“旋律的艺术”。复调作品的织体类别又有对比复调、模仿复调和支声复调。
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旋律线条,在音调、节奏、进行方向的起伏、句读的划分以及音乐形象和性格的表现方面,彼此形成对比或存在差异,便构成了对比复调,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贺绿汀作曲)的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就是对比复调的音乐织体。同一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先后出现,这种“先后出现”可以是“完全相同”,也可以是“变体派生”,这就构成了模仿复调的音乐织体,《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作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男女声轮唱歌曲)就属于模仿复调的音乐类型,而且出现了“三声部卡农”的模仿复调织体,它具有前起后应、“声浪追逐”、层次分明的音乐艺术效果。同一旋律进行不同变体的展开,便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这些分支声部与主干声部在音程关系上时而分开、时而合并;在节奏关系上,时而一致,时而加花装饰或删繁就简,便构成了支声复调的音乐织体,我国多声部民歌和“江南丝竹”中就含有丰富细腻且优美动人的“支声手法”,音乐绚丽多彩,特色引人入胜。
复调音乐作品是依据“对位法”作曲原理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展开的不间断性、音乐形象的同一性与多重性,是复调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对比复调”中,声部之间的节奏对比、声部进行方向的对比、乐汇句读起落交错所形成的对比、特性音调与陪衬音调的对比等,皆是常用的对比因素与写作技法。在“模仿复调”中,八度模仿是最常用的模仿手法,其次是五度模仿、四度模仿、三度模仿、六度模仿等,另有节奏模仿、自由模仿、倒影模仿、紧缩模仿、扩大模仿、逆行模仿、联合模仿等写作技法。歌曲的钢琴伴奏中的复调织体形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纯复调织体结构,二是主调织体中的复调因素。“纯复调织体结构”一般是歌曲整体曲式结构中的局部性或片段性的伴奏织体内容;“主调织体中的复调因素”是既有复调的各个声部,又有主调音乐中的伴奏声部,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音乐织体结构,这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常态化音乐织体内容。
认知复调音乐的织体特征和创作原理,是实施钢琴伴奏中的复调手法之应用的学理基础和设计思路。以单声部歌曲旋律为依据,在钢琴伴奏部分编配相对独立的“新旋律”,使之与歌曲“主旋律”形成对比或模仿或支声或音乐逻辑呼应的复调性关系,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常用手法。例如,金爱平编曲的《军民团结一家人》,王震亚编曲的《二月里来》《唱支山歌给党听》《妈妈教我一支歌》(杨涵词、刘虹曲)等。《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陈田鹤配伴奏),其钢琴伴奏在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装饰性的变奏手法,使伴奏中的旋律声部与歌曲旋律形成了支声性的模仿效果。以上歌曲伴奏的乐谱可参见泰尔编著的《即兴伴奏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17-120页和第59-60页。
在单声部歌曲的钢琴伴奏设计与配弹中,根据歌曲旋律而编配钢琴伴奏中的复调旋律,可运用支声复调(衬腔式)手法或“对比式复调”手法或“模仿式复调”手法,创造设计出“呼应式的副旋律”、“对比式的副旋律”、局部模仿或卡农模仿的织体效果。在《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张建国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可以识读到歌曲《嘀哩嘀哩》伴奏中有“支声衬腔式”设计、《幸福在哪里》伴奏中有“对比复调”的手法、《故乡的亲人》和《我爱你,中国》伴奏中有“模仿复调”手法。
钢琴伴奏中的复调手法之运用,需要关注歌曲旋律中的长音、休止符与伴奏的关系。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歌曲旋律的长音处或休止符处,用模仿性复调手法进行补充,是一种常用手法。模仿性伴奏音型对旋律进行补充,一般用在歌曲旋律的长音处、乐句的停顿处或进行过程之中,它的声部可以安排在歌曲旋律声部的上方或下方,如果安排在歌曲旋律的同一声部则效果欠佳。在伴奏中,常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对歌曲旋律进行完整的严格模仿,这种手法与“不带旋律的伴奏”结合运用其效果更好。在歌曲的休止处,用严格模仿来形成呼应或对答的复调关系,其音乐效果尤其美妙。在歌曲旋律长音或休止符处,用严格模仿来形成对话式的音乐效果,其钢琴伴奏曲例可参阅《乌苏里船歌》《跑马溜溜的山上》《毕业歌》《草原之夜》《大刀进行曲》《啊,朋友》等;第二种形式是变化歌曲旋律节奏(如紧缩或扩大)或音调的非严格性的自由模仿,例如《驼铃》(王立平词曲)的钢琴伴奏等。以上歌曲伴奏乐谱及其伴奏设计可阅读谢哲邦编著的《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441-444页和第431页。
“复对位”的复调技术手法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有特定意义的原理指导效应,例如,歌声声部与钢琴伴奏声部进行“声部转位”的伴奏手法之变化,则即刻就可形成音区与音色的美妙对比效果,这种简便且易操作的伴奏手法,也多用于歌曲结构段落的转换处。
采用复调性音乐织体写成的歌曲钢琴伴奏,在歌曲旋律(主旋律)的基础上,其钢琴伴奏声部中也有独立性的旋律线条。歌曲主旋律与钢琴伴奏中“旋律线条”共同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或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在歌曲的钢琴伴奏中,复调性织体的结构层次一般包含两个或三个旋律声部的结合,各声部之间形成“对比复调”或“模仿复调”或“支声复调”之关系。在歌曲钢琴伴奏的复调性织体中,有时是伴奏中的某一声部与歌声声部(主旋律)形成对比或模仿或支声复调的关系;有时是钢琴伴奏织体内部的各声部之间形成对比或模仿或支声复调之关系。在大多数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中,一般是歌曲结构中的段落性部位用复调性织体写作伴奏,而一首歌曲作品通篇采用复调性织体写作的钢琴伴奏是为少见。在《歌曲钢琴伴奏音乐分析》(李蓓蕾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书中,可以识读到《牧歌》(蒙古族民歌,安波记谱译词、瞿希贤配钢琴伴奏)、《我的祖国妈妈》(梁上泉词、施光南曲)《锈荷包》《南泥湾》《洞庭鱼米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22首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的设计思路和学理分析。
复调音乐手法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运用,需要认知复调知识与原理,需要掌握复调音乐技法及其设计思路,同时需要具备钢琴演奏的基础支撑。在此知识和能力的逻辑性学理情景中,人本潜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乃至创新精神,是优化钢琴伴奏质量和提高伴奏艺术水平的根本所在。
教师把“文化遗产”和系统地客观知识以结论性的知识形态加以传授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知识性课程”的教学观念行为。以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自发需要及其即时兴趣的课堂教学行为,属于“人本性课程”的教学观念行为。同步关切学科知识的结构逻辑、人本个性的合序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能力适应,将其“知识性课程”和“人本性课程”有机地内化整合,这是一种“情景性课程”的教学观念行为。观念决定行为,以上三种课程的思想观念,在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复调思维训练中,具有综合性实践的指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