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休闲哲学探析
2015-04-29肖卿
肖卿
[摘 要]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休闲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休息、旅游或在闲暇里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平和自然,“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自由状态和精神境界。老子的“无之为用”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价值观、“上善若水”的处世观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恰包含着这样的休闲哲学,对我们现代的休闲生活方式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休闲;无之为用;知足知止;上善若水;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62 — 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也逐渐地显示出休闲的特征。事实上,休闲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在家休息睡觉或在闲暇时间里无所事事,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集中在一段时间疯狂的旅游、购物、追求高档消费,休闲实质是一种自由平和、无拘无束和身心愉悦的身心状态,是一种“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成为人”的状态。
可见,休闲作为一种身心状态和精神境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休闲,它不是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休闲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成为可能,实际上人们对休闲的认识也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休闲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休闲是一种沉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中国的贤者们也对休闲进行了研究、论述,如“‘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1〕先贤们对“休”和“闲”的创造和使用表明了休闲的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哲学的韵味,至今耐人寻味。在中国,休闲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始于老子,因为老子最早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要悠然散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不体现着休闲的意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一部《老子》处处包含着休闲的哲学思想,虽然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但对处于生活节奏加快、人文精神日益匮乏、休闲日益被“异化”时代的我们仍有许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无之为用
“无”在老子的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无”是万物之始,说明了“无”的重要。“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这是说,车子有了中间的空洞才能发挥车子的作用,器皿有了中间的空间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房间有了门窗的空隙才能住人。实体之所以有效用,正因为空虚处起着作用,这形象的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老子认识到了“无”的重要,从而提醒着人们要保持自己的“无”,否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2〕本来从有到无是个自然的事实,可人们却总是不明白它们的辩证关系,从而一味地追求“占有”、“富有”、“拥有”,也常常为自己的“无”感到羞愧,懊恼。
如果把物质财富当作“有”,精神财富当作“无”的话,现实中的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的有,而不顾及自己精神财富的无;常常关注自己工作所带来的“有”,而往往忽视休闲能带来的“无”。人们常对休闲有一种误解,认为休闲是富有人的生活状态,贫穷的、几乎一无所有的人谈不上休闲,因此他们为了以后能够过上休闲的生活,现在只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平时除了求“生存”和谋“生计”外,很少去休息,更不用说去休闲了。如果累得不行需要休息一下,也只能是“忙里偷闲”,似乎休闲对他们来说就不应有,他们只有工作的义务,没有休闲的权利。实际上休闲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并不是非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后才能获得的。只要我们善用眼睛去发现,肯用耳朵去听,乐用心去体会,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不附加在“有”上的休闲,如读书、下棋、看夕阳听潮起潮落等;况且,如果我们追求的“有”的东西多了,内心就会被一些财富,名誉和声望所占据,反而腾不出空间来去享受休闲。当然这也并不能全盘否定“有”的重要性。如果“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话,“无”的东西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果人们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再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实践的话,人们会休闲的更好,更惬意。
二、知足知止
《老子》中休闲哲学的重要意义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即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3〕而“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化,首先意味着要去除功利之心。”〔3〕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为眼前利益所动,不要把个人名誉、地位、利益得失看的太重要,“知足知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态平和地生活,看到并欣赏到生活中的美,才能体味到真正的休闲意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满足才不会遭到侮辱,只有知道休止才不会遇到危险,才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老子告诫人们对待权势、财富和声望等要知足知止,自持自制,要有清醒的认识,这对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有重要的指导和警示作用。现代社会中的诱惑很多,我们没有能力去满足各种诱惑,也是没有必要去追求各种满足,否则我们会被各种欲望所驱使而得不到心灵的片刻安宁,严重的话我们还会受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知足知止”,“我们的思想观念要保持纯洁无杂,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贪欲之心,要‘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4〕“为而不恃,功而不处”、“知足知止”,我们才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动,把权利、财富和声望看的太重;才不会盲目地去工作、挣钱,而知道在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很好地休闲,这样就能达到一种处之泰然,闲适轻松、怡然自得的状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三、上善若水
守柔,是老子立身处世的原则,也是休闲的一种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2〕人在生活中应该向水那样便利万物而又不和它们相争;不与社会争,不与他人争,不与自己争,能处在众人所讨厌的地方而能包容万物,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接近于道。他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来说明不争;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2〕来说明“柔胜坚”、“弱胜强”,要取得争的胜利,要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也要顺乎自然,要明了自然的规律。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处处都充满了竞争,要做到“上善若水”、“不争”和“弱胜强”则是非常的不容易,这种休闲的境界很难达到。老子说“不争”,并不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软弱无力,而是针对“逞强”来说的,“高者抑之”、“有馀者孙之”。“逞强”带给我们的只是自以为是,利益熏心,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社会和环境的利益,到头来自己被“争”所埋没。现代人的“现代病”,如因压力过大失眠、抑郁,狂躁等,都是人们盲目“争”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用原始朴素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以闲适的态度生活,和谐地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踏踏实实的工作,不刻意地追求自己的荣誉、利益和声望,自然而然地去生活,我们才会摆脱“争”所带来的恶果,接近这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快乐地生活,真正地休闲。
四、天人合一
《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自然”,它指的是一种“事物的一种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但是“道”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做到了遵循自然法则。
遵循自然一方面要求我们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就强调了人来自自然,就要复归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因此我们要遵循天地之道,按照天地间本来的状态去生存,才能长久的生存,“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一起不自生,故能长生。”〔2〕从休闲的本质来看,我们要达到就不仅要因顺自然,同时还要循人体本能而导引,“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2〕要“抱一”、“抟气”、“涤疵”,保持“徐清”、“徐生”之道,达到一种婴儿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超越社会的习俗,摆脱现实的羁绊,顺从生命的本然状态,从而达到休闲的境界,是我们当代人遇到的一大困惑。老子的休闲哲学给告诉我们开出了一个药方,即在世俗中生活,但要顺应天道,做到“天人合一”,同时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个体生命的完整,抛弃名利的诱惑,保持一颗宁静之心,还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达到一种婴儿的状态。
老子思想中包含的很多的休闲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休闲生活方式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坚持一种无之为用的人生观,知足知止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上善若水的处世观,会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很好的理解休闲、享受休闲,从而达到“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融人天和谐化人间之美”。
〔参 考 文 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7.
〔2〕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胡伟希.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3,(06).
〔4〕曾思麟.论老子的休闲观及其现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2).〔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