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手工艺品发展现状研究
2015-04-29周振东
周振东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及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蒙古族牧民都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我国的多数草原中都有他们的足迹,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下,蒙古族已经具备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性,而蒙古族的手工艺品也成了大放异彩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蒙古族;手工艺;历史发展
蒙古族手工艺品丰富多样,体现了蒙古族人的豪爽与豁达。不仅有蒙古刀、鼻烟壶等民族工艺品,同时还有蒙古袍、坎肩、靴子、头戴等各种民族服饰品,这些手工艺品充分揭露了蒙古游牧民的生活实际,比如我们看到蒙古刀就会联想起英勇善战的蒙古族勇士骑着骏马驰骋疆场的画面。
1 蒙古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情况
1.1 蒙古族手工艺品发展史
大多数历史资料中都记载着蒙古族人用木材、泥土、骨骼、金银珠宝等生产所需的生活用具、妇女化妆用具,还有锻造兵器。
很早以前,蒙古族的手工艺就十分的精湛,存在木匠、铁匠等诸多的手工艺种类。在《蒙古秘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扎日其古代老人背着“活日格”(冶炼用鼓风机),领着名为者力么的孩子……”。该段话中就存在炼铁或做金银器的工匠。
关于服饰工艺的记载有“……戴着旱獭帽、穿着鹿皮靴子和鹿皮绣边的袍子的孩子……”。另外,《蒙古秘史》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领养“喜黑胡多”时对他的描述“戴了金耳环与鼻环,身穿貂皮做里子的绸子坎肩”。
从这些史料中不难看出,成吉思汗时期或更早的时候蒙古族就熟练掌握了冶炼工艺,能够生产精致的金银铜器与饰物,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木雕、服饰、骨雕等。
1.2 蒙古族手工艺行业的经营模式
史料中记载了统治者组建的手工业作坊,但大部分手工艺制作者基本都分散于个体经营的手工艺作坊中。比如10至12世纪的蒙古汗国在大力开展畜牧业的同时,还生产了生活必需的工艺产品,虽然城池只有一定的手工艺规模,但生产出的产品都是日常不可或缺的。
成吉思汗时期就有统治者组织的服饰加工坊。《蒙古秘史》中是这样描述的“大汗选12000大臣,每个人鉴赏13件服饰并这十三件衣服颜色都不同。服装上镶嵌珍珠、宝石和其他珍贵物件,显得十分华丽尊贵。大汗也有13件服饰,但更尊贵……;这是动物皮毛里最为珍贵的……”。
清朝时期以家庭为经营方式的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具体生产日常生活用品,受到牧民广泛青睐的商品,如多伦铜佛、察哈尔的毡子,哈拉哈大库伦蒙古工匠做的马鞍、马车、蒙古刀、靴子等被当地牧民广泛使用。
史书还记载了由官方组织的生产兵器、生活器皿、服饰、冶炼等手工艺作坊,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且还存在各种以家庭为经营方式的手工艺作坊。
史书上也记载了由官方经营的手工业工场,但不管是蒙古族传统手工艺,还是小规模的团体经营模式和个人作坊的形式发展及传承以家庭为经营方式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的传承手艺,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将完整的手工艺制作流程与技艺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从制作服饰的角度上看,制作者通常都熟知设计、裁剪、缝纫等完善的制作工艺。若分工过于细致,那么就会造成一些技艺丢失的可能。
2 加强对蒙古族手工艺的保护
2.1 保护好生态环境
要想对蒙古族手工艺进行良好的保护,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护好蒙古族的自然条件及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为蒙古牧民的生活方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思维方式也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直以来,蒙古牧民都十分的爱护草原,并颁布实施了各类关于保护草原方面的法规,家庭教育中也涉及了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多数手工艺材料就地取材,和蒙古族的自然生态构成了有序循环的态势。
在成吉思汗的《大扎撤》中就涵盖了保护草原的水草、减少资源滥用率及保护动物等法规制度,如保护水源,禁止在河流洗;保护马匹,春天时,战争一停止就将战马放到草场上,禁止骑乘,禁止敲打马的头,一旦触犯了法规将处以死刑。
这些法规的颁布,有助于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对蒙古族手工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比如蒙古族手工艺使用的材料,多数都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用动物骨骼制作的器皿、鼻烟壶、梳子、火柴盒等,还有用白色羊毛制作的毡子,用黑色或棕色的羊毛制作的吉祥图案。如果草原不断退化,牛羊消失,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此发生改变,那么就不会存在骨雕等各类手工艺产品。
蒙古族生产出的手工艺品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还发挥着观赏的作用。古时候,人们一般都是遵循实用的原则而生产生活所需的手工艺品。然而现阶段,随着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及自然条件的转变,蒙古族多数手工艺品的实用价值渐渐弱化,人们多数是以观赏的角度来制作和购买手工艺品。精致好看的马靴成为了博物馆或酒店常见的陈列物,或用于家庭装饰中。
2.2 保护好民族文化
对草原的保护,对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直接影响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及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民族手工艺间接体现了民族文化,保护好民族文化,对民族手工艺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蒙古族的自然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性等决定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如果没有民族文化,那么手工艺也就无从谈起。蒙古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为手工艺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形式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技艺与文化精神。因此在传承手工技艺时,还应做好传统手工艺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可采用文字记录、摄像、测量、绘图等方法构建传统手工艺艺术数据库,方便后人查阅。
2.3 制定与实际相符的政策措施
在成吉思汗的《大扎撤》中涵盖了保护手工业及经商者利益的法规。凡是以信托资金经商出现了三次亏本现象的,处以死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分贵贱的平等劳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强调经济交易往来,注重扶持激励。并且还降低了外来经商者一定的税费,利用维护外来经商者及人身安全等方式手段来激励他们,同时禁止一切不公平的交易。
保护并非是将手工艺品置于博物馆或展览馆中供人欣赏,还必须保护好手工艺品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保护好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经营手工艺品的商人应摒弃传统的“等、靠、要”思维,根据行业实况,构建有助于手工艺品大量销售的渠道和途径。在蒙古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使得草原游牧业进一步前进。现代的草原旅游产品基本上还是以旅游观光为特点,关于休闲度假旅游专项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在旅游市场中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所以当前应致力于开发草原度假旅游、探险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各旅游产品,丰富原本单一的草原观光旅游产品。应借助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深入全面的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发展。
为了推进蒙古族旅游文化产业,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旅游支柱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应积极创新旅游商品开发和经营模式,建设各类手工艺景区,并通过先进媒介、旅游商品会展等途径加强宣传与推广,主要展示和营销蒙古刀、蒙古碗、鼻烟壶等各类工艺品,蒙古袍、靴子、刺绣等服饰类产品;销售小杂粮、奶食品等农牧区自然生态食品;能够体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纪念币、书刊、画册等,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绿色生态旅游食品。只有大力弘扬与发展蒙古族手工艺品,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才能提升影响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为了保障民族手工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应加强其生存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借鉴和吸收现代优秀的文化,并全面汲取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精髓之处,从而促进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与经济两方面价值的最大化。此外,我们在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手工艺时,还应先注重其手工技艺的传承,然后传承手工艺中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是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
参考文献:
[1] 达妮莎.蒙古族习俗禁忌与民间手工艺[J].美术大观.2009(10):231.
[2] 达妮莎.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象征寓意[J].艺术与设计: 理论.2011
(03):281-283.
[3] 胡承华.浅析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装饰之美[J].文艺评论.2011(01):
126-128.
[4] 荆雷.对城市民间手工艺发展的思考[J].齐鲁艺苑.2011(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