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国资流失这一潜藏毒瘤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国资国资委

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资流失已成隐藏在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毒瘤,应为“灰色地带”划定监管红线。

国资委告别“管资产”摸索“管资本”

2月26日,央视报道称,来自国资委的消息,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上报中央,有望在两会后出台,最终有望以“1+N”的形式出台,即“1个指导意见+多个配套方案”。

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务院国资委,正处在机构改革前夕,虽然具体方案尚不明,但作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国资委的角色,“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的方向已确定无疑。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2014年底表态,国资委2015年将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权力清单、責任清单、负面清单,将企业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该企业行使的权力都放给企业,把不该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

这也多次被张毅称为国资委的“简政放权”和“自我革命”。

长久以来,国资委多受中央企业抱怨,认为“管得太多太细”,据了解,去年开始酝酿的简政放权政策中,国资委下放或取消的一批审批权,内容涉及董事会选聘、薪酬管理、国企股权激励审核备案权限下放等多个方面。

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将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涉及到的机制问题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对国资委的定位,二是财政、发改、工信等重要部委和国资委之间的关系,三是政企如何分开。

据了解,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为行业协会,由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虽然结束了“九龙治水”,但政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反腐之势下,强化国资委监事会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职能,成为国资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对国企强化外部监督的同时,国资委最终将简政放权,回归股东身份。

国企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

两会期间,国企改革依然是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坦言,从以前的审计情况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并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而国资流失的高发期,恰恰是国有资产重组、上市等期间,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并购、采购等重大项目和决策时,其背后往往和腐败有关。

在董大胜看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大量涉及国有资产重组、退出和调整等,而产权流动机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让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

“只有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后门管理好,国有企业改革才能迸发出真正的活力。”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而言,国资流失成为隐藏其中的一个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完全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

实际上,中央已经释放出监管加码的信号。中央决定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2015年第一轮巡视春节后开始。

其中,将对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26家央企展开专项巡视。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方表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全社会和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其中,董事会、中介机构、投资者、新闻媒体尤为重要。利益相关方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共同构成了防止国资流失的壁垒。

全国政协委员、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公勤表示,在推进国资改革的进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不可小觑。完善国有资产交易定价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一关,应该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促进评估立法工作,突破不同部门的利益壁垒,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行业现状,保证资产评估质量,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应修订完善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业采购政策,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裁石文先认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和杜绝国有企业负责人与个别的中介机构进行串通,购买审计和评估的结果。一定要把信用不好、受过监管部门处罚的中介机构踢出来,不让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防止国有股权在出售过程中被不合理地分拆出售,或者无合理的补偿设置。要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明确监管责任,同时,要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建议持续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优化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水平。

不得不产生警惕的国有资产流失

媒体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作为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部分,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国家层面正在酝酿相关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据预计,防止国有资产政策文件将先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并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加强监管,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对于国资流失情况的担忧,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认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过程中不评估、低评估,隐蔽资产,这是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的流失;一种是体制性流失,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更需要给予关注。

周放生告诉记者,无论是交易性流失还是体制性流失,都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很重要,尤其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这是一个法律规定必然的环节。而让国企员工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增量分红,员工持股将员工利益和企业捆在一起,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经济参考报》2015.3.5 杨烨、李唐宁等/文;《时代周报》2015.3.3陈舒扬/文)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国资国资委
国资委:国企央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力度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上海国资:重组与整合
鼓掌
2015全国政协会议闭幕
陕西国资委出台措施指导企业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