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保监测研究
2015-04-29孟昭罡
孟昭罡
摘 要: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日用化学品、家用电器等新时代产物也日趋进入了住宅和公共建筑物,但与此同时,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也日益增多,并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人们渴望“绿色建筑”,尽早改善恶劣的居室、办公环境,提高生存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室内检测;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1 室内检测概述
环境检测(Environmental testing)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兴行业。介质对象主要包括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检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检测、工作场所废气检测、噪声和振动检测、电磁辐射检测、放射性检测、热检测、光检测,以及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检测等。
房屋建成后,通常会添置新家具,并且运用一些装修材料、油漆、胶水等进行装修,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有刺激的气体,其中主要有甲醛、苯、氨、TVOC(挥发性有机物)和放射性气体氡。低劣的空气质量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对于长期在室内居住和办公的人员,严重时还会引起病态建筑综合症,表现为头痛、恶心、疲劳、皮肤红肿等症状。长此已久,可能会引起肺癌、白血病、癌症等疾病,极具危害。
人类一生中大概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工作质量带来了严重危害。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将各地方人口健康调查汇总后得出:居住室内环境检测指标优良环境中的人口,普遍寿龄高于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地方的寿龄。由此可见,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的重要性。
目前,室内环境检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青睐,室内环境检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间断或连续的形式定量地测定环境因子和其他危害身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科学地判断分析其环境影响过程与程度的科学活动。其中,室内空气质量定性要求是: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
2 检测依据与规范标准
通过科学的检测可以了解居室和办公室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由此为依据去规避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号文件)中规定,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务必对室内环境污染浓度进行检测,其结果应符合国家强制性要求。所有检测不合格的工程,均不可以验收完工,管理机关也不得准许其备案的要求。
2.1 检测依据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2006版)
2.2 检测时间
在装修完工7天以后,可以准备检测事宜,检测前建筑物的居室须关闭门窗1h(甲醛、苯、氨、TVOC),而进行氡检测前,则须关闭24h。
2.3 空气采样点的数量及布置要求
采样点的数量根据监测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以便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原则上规定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100m2之间可以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设5个点,但一般居室则常常按照房型来计算点数,这是由于不同房间可能装饰情况不同,因而污染程度也不同。
2.4 室内空气现场采样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仪器设备包括:空气采样器、吸收管(液)、滤水井、采样管、温度计、压力计、风速仪、计时器、三角架、具塞比色管,以及保温箱等。
物品包括:蒸馏水、橡胶管、卷尺、采样记录单、委托单、记录笔,以及采样专业人员上岗证等。
2.5 采样方法及体积的换算
采样方法以筛选法和累积法为主;换算到标态下,采样体积可以按公式计算出,例如采样体积20.0 L,温度20.0℃,压力100.0kPa
2.6 气相色谱法在室内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2.6.1 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
仪器和设备:活性炭采样管、空气采样器、注射器、微量注射器、具塞刻度试管、气相色谱仪(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
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每个浓度重复3次,取峰高的平均值。绘制标准曲线,以斜率的倒数Bs<μg/mm>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
2.6.2 TVOC的检验方法(毛细管柱)
原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吸附剂(Tenax GC或TA),然后,运用吸附管采集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这样在空气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就会逐渐地保留在吸附管中。继而把吸附管加热,解吸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待测样品逐渐地伴随惰性载气进入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最后,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 如何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在挑选建筑装修材料时,应该选择国家权威部门或正规厂家生产无毒和少毒的装饰材料。装修后请施工方提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并且做好通风和空气净化工作,以降低室内有害气体含量。
4 结语
构建正确的室内坏境意识,健全室内环境检测机制,提高室内环境检测的整体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指数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刘义和.室内环境检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探析[J].科学之友,2010,(10):140-141.
[2]王建军.室内环境检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北方环境,2011,(6):167.
[3]南旭.关于室内环境检测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5,(44):176.
(作者单位:双辽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