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青海新篇章
2015-04-29许籍尹陈奇
许籍尹 陈奇
“十二五”即将结束,“十三五”扬帆在即。即将过去的这五年,极不平凡。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攻坚克难中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大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风险挑战,不断深化对青海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设小康”等一系列事关青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实现,青海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
发展,多了幸福的味道
对每一个人来说,即将过去的“十二五”都代表着一个个不同的词汇,或是安居、升学,或是工作、创业;相同的是,每一个人都在为心底的那个小小梦想而奋斗、执着,正是这小小的、不同的梦想,汇聚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而在更广层面上,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国家发展、改革带来的红利,这为我们梦想的实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滴水可见太阳。
“我已经上班半年了,如今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的底薪,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江巴才旦,一边熟练操作着激光裁布机一边说。土生土长的江巴才旦家住玉树市红卫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江巴才旦一家搬进了灾后重建的新房子,用上自来水,还买了太阳能热水器,户户通、宽带也接到了家里。
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在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里,有700多名像江巴才旦一样的工人。园区在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各项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我省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饰生产基地,吸纳了当地731名农牧民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他们生产的精美藏族服装和民族首饰已走向成都、色达、拉萨、昌都、那曲和尼泊尔等地,深受各地群众青睐。
发展民族服装加工业,不仅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牧民从放牧牛羊到车间作业的技术升级,更激发了牧民们创新发展、发家致富的勇气与魄力。在奔小康的路上,他们实现了最华丽的“转身”。
家住察拉村的李兴本说:“现在社会好、政策好,在我牛羊养殖方面给予了很多项目支持,什么暖棚、房屋、饮水管道、硬化道路、照明电等等,没有这些项目的支持,我家的牛羊也发展不了现在的这么多,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不了啊。以前,没有这些项目,我们一天就是赶着牛羊四处放羊、放牛,尽最大的能力让牛羊多吃点草,现在好,把牛羊放在自家的草场内就行了,育肥的牛羊可以用饲料喂养,既方便又省事,家里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部署,清晰地勾勒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路线图,唱响了改善民生的时代之歌。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筑牢社会稳定之基
领上了养老金、看病不用愁,住房舒适了,缴费领钱也不需要跑到县城去,仅凭一张“一卡通”就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了……在海东大地,老百姓遇到的好事越来越多。“十二五”以来,我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投入“真金白银”,将财政总收入的75%以上投入到民生事业中,坚持每年为百姓办十件实事,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扶贫攻坚成效明显,一些民生指标位于西部或全国前列。
家住互助县南门峡镇古边村65岁的雷有兰老人患有肺心病多年。去年底,雷有兰老人病发住进省人民医院。经过20多天的治疗,今年1月7日出院时总共花去医疗费用10万多元。通过医院和保险公司核实后,合作医疗报销7万元,剩余部分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城乡居民大病医疗补偿3万元。由于雷有兰老人享受低保,县民政部门还救助了7887元。这样一来,她住院治疗,并没有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她75岁的老伴激动地说:“我们以前有病看不起,只能拖着。现在政策多好啊,有病了先住院后付款,真的是救了我老伴。”
“十二五”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片段,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十二五”期间,无论是直面灾难的冲击,还是经历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都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坚持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的目标不懈怠,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在教育方面,我省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80亿元,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成为全国第二个实施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也呈现学科优化、水平提升的新气象,更多莘莘学子梦想得以成真,树立起我省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就医方面,围绕实现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50多亿元,全省医保参保率达到98.5%,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达到510元,是2010年的3.3倍,多项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社保方面,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1年连续增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低保、高龄补贴标准等持续提高,均位居全国前列。
用绿色丈量发展,用发展守护绿色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金山银山也换不来那最后一汪清澈的泉水。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过去五年,青海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水塔”丰沛坚固,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开启新篇章。
青拉是世代生活在年保玉则的牧民。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她学到了手工编织藏饰旅游产品的手艺,月收入1200元。过去用于传统放牧的马鞭、抛石绳等,通过青拉和她的伙伴们的精心编织,成为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旅游旺季极其畅销。一些传统的藏式编织品经过他们的手,变成了一件件现代、美观的旅游产品,同时也让周边的牧民改变了观念,放弃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来到城镇,从事新的产业,草场恢复也日益显现。
青海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化,助推了旅游业、金融业、生物产业等许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众放下牧鞭进城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有资料显示,2013年,三江源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5元,8年年均增长14.9%。累计解决了13.6万人、3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为4.5万户农牧民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电源,7万多农牧民进城定居。
精准扶贫,不撒胡椒面
今秋,处于脑山地区的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因集中连片种植非洲菊、格桑花海,一天就吸引了2000名游客慕名观赏。一时间,本来贫困闭塞的卡阳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这其中最得实惠的是像村民马庆元一样的农家乐经营者,月入近万元。而这仅仅是西宁市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得益于旅游扶贫开发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任增加在海晏县甘子河乡开办了一家旅游服务公司。他说,旅游业的发展让家乡经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而以发展旅游业带动扶贫开发,无疑是为扶贫工作搭上了进步的顺风车,扶贫扶到实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为加快整体脱贫步伐,实现提前一年至两年整体脱贫目标,近三年来,我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引领,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逐步实现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青海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7.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达到24.13%;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达到35.9%。2014年,青海贫困人口人均投入强度达到2349元,仅次于西藏,列全国第二位。
扶贫是一块难啃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青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扶贫开发的模式逐步完善,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居住条件改善、素质能力提升,百姓获得了更多“稳稳的幸福”!
打造精神高地,用实干走出新路
在青海,做成同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区多得多的努力。青海人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在这片亘古高原上奋力构筑自强不息、干事创业的精神高地。
一代代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和光辉业绩倡导和培育形成的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以及“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是党的优良作风在青海高原上的生动实践,并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下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以“三严三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不断丰富青海精神的内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这些都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年以来,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万名干部下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党员领导干部以“一线工作法”为标尺,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白加黑、五加二”,成了青海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聚焦青海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短板和不足,把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夯实治青理政的根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只有一项项举措落地、一件件实事办实,才能确保‘三基建设不走过场、不变样,深入人心、久久为功。”此言不虚。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三基”建设,同仁县以各级党组织为重点,以广大党员为主体,扎实推进“阵地飘党旗、党员亮身份”活动。全县4500余名党员统一佩戴党徽亮出身份,1700余个“党员示范岗”在机关单位阵地亮摆,2700余户农牧民党员家庭挂起“共产党员户”门牌,激励全县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带头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接受群众监督。
“一次培训,一阵风、了无痕”,“一些党员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带头能力弱”,“干部不会讲,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南州委开办了州、县、乡(镇)“三基”视频大讲堂,以群众工作、法律知识、民族宗教政策、计算机操作、公文写作等为重点,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全科型”、一专多能的基层干部队伍。州、县领导干部带头上台讲课,州上每周举办1次讲课活动,县上每月举办1次讲课活动,先后有6名州委常委和7名县级领导进行了专题授课,参训人数达6700人(次),并且延伸了培训链条,编印下发了《黄南州三基大讲堂资料汇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员干部培训。针对部分干部不懂藏语,与农牧民群众开展正常交流存在困难的实际,编印了《黄南州藏语口语900句常用会话读本》,采取办夜校、专题培训、“一对一”帮教等措施,强化全州45岁以下干部的“藏语”培训。
青海精神孕育了尕布龙、廉福章、王成元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孕育了一大批英雄模范、青海好人……为后人树立了标杆、榜样。
历史的轨迹总是连接着未来的方向。在青海精神崛起的今天,青海人民正万众一心,传承先贤伟大精神,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拓创新、建设家乡,努力书写“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