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的“四性”研究
2015-04-29陈淑丽
陈淑丽
摘 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对于文本阅读所提出的问题应力求做到“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以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提问;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9-0060-01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媒介。就阅读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一种对话形式,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的核心。那么,怎么提问才是较好的呢?本文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应该追求“四性”。
一、基础性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对象,其思维活动及其阅读文本的程度是有差别的,对于问题的思考存在差异性。问题的难易深浅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与之相匹配的认知水平,才能发挥出问题的有效性,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否则,很多时候就会吃力不讨好。那么,对于文本阅读所提出的问题,应该什么程度才算适宜呢?学生阅读文本,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问题的拟订应该符合这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这样,学生阅读文本就会有兴致,有了兴致,就会潜心阅读与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对该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其所能承受的一些最为基本的能力等方面应该有个全面了解。二是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阅读问题。这些问题要注重基础性,让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有人曾云: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阅读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全班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基础性。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比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时,有的老师提出诸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课文的学习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等问题。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问题,他们一时摸不着南北。而一些高年段的学生,有的老师整节课都是问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根本不用思考,只能信口开河,胡乱回答便是。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二、统领性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文本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泛泛提问,不是处处提问,不是让问题充斥课堂。而是要有的放矢,应该有针对性,抓住文本最为关键的地方发问,尽量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就是说,所提出的问题要把握住问题的“统领性”。就一篇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充分發挥一篇文章的整体性,精心设计一两个具有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两个问题,逐一“抽丝剥茧”,渐次展开阅读,落实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关联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皆有关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阅读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同样是有关联的。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就应该体现这个关联性,注意连贯与渐进,不要东拉西扯。这就要求我们提问要注意两个顺序:一是文本内在知识结构的顺序,二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活动的顺序。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文本载体,以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准绳,设计出一系列目标明确,内容相关,环环相扣的问题。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巨人喜欢花园吗?为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巨人喜欢孩子吗?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喜欢巨人吗?喜欢这篇童话故事吗?为什么?这样由三个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内容到情感、由读懂课文到读懂童话,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起到“百毛皆顺”的研读效果。
四、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课题中的“她”和“我”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读全文后,先同桌之间讲一讲,然后在全班交流。(2)小姑娘的伤势怎样?课文是怎么写的?文中哪个词作了概括?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3)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从阮恒“举手”→“放手”→“举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4)默读课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什么?(5)在输血过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医生会说什么,请把医生的话写下来。这五个问题形成一个训练序列,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议、品、评”,实现了学习方式转变,“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内化了语言,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层次分明,教学重点突出。
总之,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引领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只要我们注意提问的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问题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