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匠人”
2015-04-29曹尔寅
留学 2015年17期
曹尔寅
以抗癌漫画家熊顿的经历改编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于本月上映,在赢得了票房的同时,也带走了成吨的眼泪。熊顿画漫画并不是为了挣钱,因为在中国做全职漫画人还是个“挨饿受累”的职业,我们可以将漫画理解为她生命中的一份笃定:因为喜欢,一生只做这件事情。
带有这种特质的人我们通常会说他具有“匠人精神”。在日文中,“匠人”被写成“職人”,是指拥有一门专门的手艺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同时这种具有极高造诣和特殊技能的人在日本也被尊称为“人间国宝”,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日本社会普遍推崇和奉行“匠人精神”是因为“匠人”对待工作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做到极致的耐心,而这种看起来的“慢条斯理”和实际上的“精益求精”才是国家扎实立足的基础,日本能从二战战败后的国家废墟中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道理也在于此。
到过日本的人都发现这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国家,“秩序”与“精致”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建筑设计大师,拉面店老板,还是普通的公司的小职员,你都可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匠人”的影子。“匠人”思想已经深入全民。
然而这并非一种天然形成的品质,而是源自他们的教育。以日本的小学国语教材为例,一个学期的内容只有五到六篇课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却非常重视质量,内容选择十分审慎。此外,日本高等教育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精髓,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给人以机会,任何一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重新开 始。
我们有从前的“庖丁解牛”与之媲美,然而今天,“匠人”已逝。
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统计,在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大型企业集团的寿命也只有7-8年。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6年,从中多少可以看出中国人沉下来做事的态度到底有几何了。
今日中国不缺大师,只缺“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