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为什么频频惊动总理
2015-04-29
一方面每年收购储备超过正常储备量一倍以上的粮食,一方面借着“粮仓”的身份,干着“粮商”的活。中储粮的“生意经”不仅导致更多的财政负担和政策性补贴,也滋长了粮食收储企业多收粮食多得补贴的动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缠绕,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衍生出种种乱象。
日前,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恶意套取差价补贴等问题被央视曝光后,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彻查中储粮“以陈顶新”事件。
这并非中储粮首次引起总理震怒。早在1998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安徽考察某粮库的时候,看到粮库满仓,但实际上,这些粮食全部都是连夜赶运来的。
事实上,近年来,个别地方粮库滋生“硕鼠”,在社会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鼠患”成灾,已让粮食储备制度走样变味,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我们的“粮心”到底怎么了?
“小马拉大车”的尴尬现状
储备粮,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在我国,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全国粮食储备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近年来中储粮的丑闻可谓接二连三: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被挖出110名硕鼠;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进口转基因油菜籽被大量掺入中储粮临储库存。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指出中储粮存在多个问题,2013年10月,中储粮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新班子宣言对以陈顶新等行为“零容忍”、“坚决惩处”,并公布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但是漏洞依然存在,东北几个粮库以陈顶新案情的浮出水面,让中储粮上下前后约18个月的努力差不多付诸东流。
实际上,天量收储的粮食,要管好很难。2014年,中储粮会同有关部门,全年累计组织完成政策性收购近1.25亿吨,按照2014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的数字计算,中储粮控制了全国近二成的粮食,如此庞大的体量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管理这样天量的粮食,对于中储粮来说,可以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
中储粮自己的库容远低于政策性粮食的收储量。数据显示,该公司直属企业仓容总量达500多亿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粮食仓储企业。500多亿斤的仓容约合0.25亿吨,以2014年为例,当年政策性收购的粮食是约1.25亿吨,中储粮的仓容远远达不到全部收纳政策性粮食的数量,诸多隐患也因此产生。
由于中储粮的自有库点有限,承担天量的粮食收储任务的中储粮,只能向地方粮食局系统和民营企业求助,将这些单位中的一部分“收编”进中储粮系统。此次出事的两个库点,就是属于“收编”的性质。其中,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中心粮库为中储粮开原直属库租赁的民营库点,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白依拉嘎收储库为中储粮松原直属库委托的地方国有粮食库点。可以说,中储粮管理的软肋,相较于中储粮的346个直属库,正是这些被“收编”进来的原地方国有粮食系统和民营单位。
身份界定模糊暗藏风险
按照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中储粮承担的是粮食“蓄水池”的作用,应付国家在战争、饥荒时粮食供应需求。但是中储粮涉足经营性业务“归口于国资委,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与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公益性”的央企一样,国资委每年都要对中储粮进行考核,要求完成利润,增加指标。
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身份,决定了中储粮必然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当它的“粮仓”。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中储粮参与高价抢购,导致小麦价格迅速高涨。国家粮食局也曾在2010年发布《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直指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
此外,中储粮各直属库大量屯粮,也是为了可观的财政补贴和保管费。每收购1斤小麦,将得到国家补贴收购费用0.025元,保管费0.035元,而收储库点在收购和保管中实际支出费用不到0.01元,也即每斤约有5分“利润”。近两年进口粮食大增,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就与中储粮故意屯粮有关,“新麦早出库一天,中储粮就少挣一分钱,放在粮库里不仅有国家补贴,还能以备查库。”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粮食消费大约5亿吨多一些。按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在年度总消费量的18%左右即可。但是,中国粮食储备远远高于该比例,约为年度粮食消费量的40%-45%,接近于总消费量的一半,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常年粮食储备约在2亿吨以上。如果储备粮按三年一轮换的惯例,每年要收储7000多万吨粮食。按每吨收储补贴50元计算,仅财政补贴即高达35亿元;这还不算对粮食收储企业的存储补贴、贷款贴息和历史债务豁免。
一方面每年收购储备超过正常储备量一倍以上的粮食,一方面借着“粮仓”的身份,干着“粮商”的活。又因为名义上是专注于粮食收储、流通,能免于纪检、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可以说,中储粮的“生意经”不仅导致更多的财政负担和政策性补贴,也滋长了粮食收储企业多收粮食多得补贴的动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缠绕,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衍生出种种乱象。
你所不知道的“粮仓腐败”
鲜为人知的是,此次事件爆出的“以陈换新”只是“粮仓猫儿腻”中的一种。与之类似的手段,在粮食行业被称为“低收高转”,指的是粮库内部通过国家每年提高的收储价牟利,是粮食腐败的一种常见方式。这种手段主要是用在国家和地方专项储备粮上,而具体操作方式往往有数种,一些不法经营者常常钻政策的缝隙。
除此之外,在粮食行业,还存在更為恶劣的“转圈粮”现象。专家郑风田把“转圈粮”概括为“移花接木”与“虚假交易”两种类型。
“移花接木”指的是粮库平时谎报粮食总量,贪污补贴款,在领导视察时,把别的粮库的粮食临时调来,弥补亏空。“比如粮库报告收了100万吨的粮食,向上面申请100万吨的补贴,但可能只收了50万吨。如果上级来检查,就把其他粮库的粮食调过来冒充。”
“虚假交易”则指仅在账面上的重复交易。“粮库先让其他企业把粮食买下,等到国家实际收购时,粮库再从企业那里把粮买来。其实是同一批粮食,粮食没有走,只在账上走,骗取了收购款,也是一种犯罪形式。”在郑风田看来,“转圈粮比以陈顶新更恶劣,至少以陈顶新还是保证库里有粮食的。”
而其他违规操作,同样可以为粮库带来不菲收益。郑风田提到,有的粮库为了多拿储粮补贴,经常超额收购粮食,但一有不慎,便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2013年黑龙江基层粮库的大火就是这样引起的。粮库拼命收粮食,但是自身库存条件很差,不能有效监管,收了粮食引起大火后都烧了。”
省长能否管好“天下粮仓”
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础,怎样管好粮仓,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看来,为了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近些年来,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投入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就是突出地方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投入的体现。“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这次是强化事权与责任。”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粮食省长负责制不是只负责生产,主要讲的是以省为一个单元,由省长来负责粮食的供求平衡、市场调控,既有生产的问题,也有流通的问题,也有调控的问题,比如浙江省不是粮食主产区,是主销区,省长也要负责本省地域内的粮食供求平衡问题。
然而,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副部级单位的国家粮食局如何监管正部级的省长们?况且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没有公布过,理论上是每年都要考核。比如储备粮的情况,主销区不能仓库里面完全没有粮食,全部让主产区来储备;主销区的耕地面积不能減少,各省份做到了没有?类似的可以有很多指标。
“省长怕国家粮食局吗?不会怕。省长管粮的直接约束手段就应该是总理过问。”上述人士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称,要考核省长管粮不是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哪一家能管得了的,最终还是要靠国务院来把关。而宋洪远则表示,不论什么级别,针对指标和任务都会有分工和分解,就可以进行考核了。按照政府发的文件,就得是国家粮食局对省长管粮进行考核。国家粮食局是具体落实单位。
(《中国青年报》2015.4.24、《华夏时报》20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