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2015-04-2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指出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在智库建设问题上的又一次重要论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总结我省智库建设的经验,深入探讨我省新型智库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省社科联于2014年12月10日组织召开了省垣社科界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交流会,现将部分会议代表发言摘要刊发。
孙发平(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
社科院为青海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建设文化名省作出了积极探索,并有效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库”功能。
一是全力打造《青海研究报告》《青海蓝皮书》《青海社会科学》《决策视野》《青海时政手册》五个应用研究平台。
二是坚持“国家课题争数量,省级课题争重点”,开展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论证,精心策划,反复修改,积极扶持,动态管理,在积极加大科研队伍建设投入和激励力度的同时,注重学科体系和学术规范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多项科研管理制度。
三是扩大影响,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先后举办“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人文视野下的高原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首届“中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
四是积极开展“智库服务建设年”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青海“三区”建设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院党组决定将2014年确定为“智库服务建设年”,并制定了《2014年“智库服务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智库服务建设年”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以及组织领导。
五是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联合成立了海北、海南、黄南、海西、乐都区李家乡等五个地方研究所(省情调研基地)。
经过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产生出一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兼具的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各类评选中屡获佳绩。同时研究成果注重应用价值的体现。近年来,申报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和立项率迅速提升。
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牵头,整合社科资源,根据青海优势学科,打造跨校(院)级的特色学科智库,为新常态下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马洪波(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
与传统的研究机构相比,新型智库具有职能定位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观点的适度超前性和研究领域的强烈专业性等特点。它要求研究人员在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过程中保持科学严谨,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既要“急领导之所急”,更要“想领导之所未想”;既要产出“短平快”的应急成果,更要打磨“高精深”的思想产品。
在推动我省“三区”战略的过程中,新型智库建设更是发挥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科学的决策建议的重要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一是整合全省资源,努力形成合力。在省内不同研究机构之间构建合作机制,加强对全省智库各项资源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优势学科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以全面提升智库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应根据各智库机构研究特长及实践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部署,分解研究主题,细化专业分工,避免出现研究选题集中于个别机构而导致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队伍。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重点项目、精品成果的经济激励,特别是对进入政府决策视野和在权威报刊发表的成果予以重点推介和奖励,引导、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建立起跨省的人才队伍,实现优势智力资源跨空间的使用,在提升成果质量的同时加大对本地人才队伍的培养。四是拓展渠道平台,加快成果转化。省内渠道是否通畅决定了智库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及时送达省委省政府决策部门,是否有机会为决策提供服务。省外渠道的宽窄决定了成果能否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报刊、机构发出青海声音。渠道和平台畅通就能将思想产品及时送到决策者案头,将好的观点和理论传播出去。五是建立反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要在政府、智库和作者三者之间构建反馈机制,实现智库成果的提供、反馈、提升的闭合循环模式,以不断推动智库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毛学荣(青海大学副校长):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青海大学着重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1.依托三江源研究储备,谋划三江源可持续发展
以三江源研究院为依托,青海大学整合了现有校内生态、农牧、经济等领域的学科资源,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综合利用及野外台站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2014年,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31项,获资助经费1509.6万元;去年又先后聘任了28名“三江学者”,开展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制度创新和三江源生态移民问题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
2.整合工科资源,为我省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青海大学初步构建国家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藏医药文化传承、国家新型轻合金及深加工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近些年,学校又积极谋划,先后成立了金属材料、新能源汽车、三江源数据等11个研究院(中心、基地)。
目前我校储备较好、有把握的是中藏医药、机械加工和光伏产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和借助现有条件等途径构建相应智库。
3.依托农科优势,构建农牧业发展智库
农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目前大学下属的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和农牧学院,共拥有各类涉农科技人才486人。为助力全省三农问题破解,学校各科研团队展开了创新与突破,在农牧业发展政策、生态畜牧业、农业园区发展咨询、农牧业工程开发等领域的智力支撑作用相对突出。
青海大学打算重点打造两个智库,一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智库,二是青海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智库。建议研究机制上,采取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赵海兴(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高校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实、抓好。
1.要做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工作。高校智库建设一定要从学科出发,即如何把学术研究、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智库要求引领学科发展。
2.要不断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每个智库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展开竞争,凝聚多方的智慧;另一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增强校际间的、校企问的、省内、省外的互动、合作与交流。
3.要形成适应决策需求的研究体制。一是建立高质量的研究保障机制,紧密对接决策需求,突出政策建议的及时性;二是提高科研选题能力。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展开研究;三是严把成果质量关。严格控制课题数量,确保充足的人员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并从组建团队、课题管理、成果评审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管理,落实成果质量责任;四是加强领域建设。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基础领域对重大课题的组织协调和科研支撑作用;五是科研工作的资金保障和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以科研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门户网站为主要任务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六是面向教师、面向研究、面向市场,实现统一的跨学科学术咨政服务,成为智库网络运行的管理支撑系统。学校担任着国家自然科学联络网单位的工作任务,对智库建设作用更高效。
4.要形成规范高效、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如制定修订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规范工作制度和管理流程;加大竞争性选拔人才的工作力度,改进业绩统计和评价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教授议事委员会、学术道德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在制度创新、服务保障方面要发挥积极作用,在智库建设和学校科学策上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提供政策建议。
李秋梅(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教研室主任):
根据我省三区发展战略,在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时应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
“三个定位”是指“青海特色”“高校品牌”和“西部一流”。“两个结合”是指“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要注重“智库文化建设”“智库团队建设”“智库平台建设”和“智库管理机制建设”。“四个建设”是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智库文化建设,要以我省文化名省建设战略为指导,注意在智库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建设真正为政府建良言,为民谋福祉的智库队伍。智库团队建设,就是要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充分动员各个高校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形成互动互补、人才梯队合理,人才储备充足的良好局面。智库平台建设。一方面,我省高校应紧紧依托优势学科群,在继续扶持基础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另一方面,要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通过成果适时呈报、定期发布研究报告、召开新书发布会等形式,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有效的决策咨询呈送渠道和信息发布渠道,构筑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智库管理机制建设”即形成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咨询相结合,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高校智库,将智库成员研究方向与课题聚焦领域统一起来,科学配置研究力量,以老带新,以课题促科研、促教学。
同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把解决青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协调推进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吕春峰(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指导中心主任):
高校智库应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电大结合自身实际,在智库建设方面的做法是:
1.抓好团队建设,形成集聚效应。
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的功能和作用,凝聚一批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又能联系实际的高水平专家和学者,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团队。
2.以项目为抓手,努力为政府和社会服务。
围绕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
3.加强青年学术后备力量的培养,打造高校智库队伍建设高校智库,不仅要用好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和主导作用,还要注重青年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养,形成合理的建设梯队。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科研和建设质量。
我校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科研项目资助和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基本形成了科研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打造高校智库品牌,一是要抓队伍建设。智库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做支撑。所以要对现有的研究团队进行重新组合,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拓展功能;二是要抓项目研究。智库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目标,凝练主攻方向,力求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抓机制创新。通过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科研评价方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文科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四是要抓协同创新。大力推动协同,强化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即学科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建立试验基地,考察国家政策的有效性、可靠性,摸索新政策、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