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花儿”的音乐美

2015-04-29杨生顺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2期
关键词:押韵青海花儿

杨生顺

二十世纪早期,新月派作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张,创作了《再别康桥》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实,早在数百年前。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异彩斑斓的“花儿”艺术。“花儿”虽然不是“三美”理论所能完全概括的,但用“三美”理论来阐述“花儿”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确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青海“花儿”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花儿”的调令、节奏、押韵和模声四个方面。

一、青海“花儿”的调令美

青海“花儿”调令丰富,冠盖西北。青海“花儿”的曲令整理,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79年,青海省群艺馆编辑出版了《青海“花儿”曲选》,收录了112种调令;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又陆续发现了沙燕儿绕令、老爷山令、绿绿儿山令、拔草令、大通令、好心肠令等调令;三是2010年4月,颜宗成、郭兴智的《青海“花儿”·创作歌曲集》尽可能收录了流传在青海广大地区的传统曲令218种。当然,随着搜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调令正在不断被人发现。青海“花儿”的调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汉、藏、回、土族、撒拉、蒙古族等民族是青海“花儿”曲令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二、青海“花儿”的节奏美

诗歌的节奏,是音节组合的长短、高低、强弱有规律地出现所造成的节拍。青海“花儿”是民间的徒歌,也是民间的口头诗学。“花儿”的节奏是有规律的,常见的七言“花儿”一般为三个顿数,“凤凰——展翅——三千里,雁落在——西口——外了;身在——外头——心牵你,不由地——脸脑——害了。”八言“花儿”一般为三个顿数,“芍药——牡丹的——黄丹桂,叶叶上——滚的是——露水;晚夕——想你是——有瞌睡,大白天——想你是——不黑。”

“花儿”在形式和节奏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其中的“折断腰”(又叫两担水)便是如此。“我离了庄子你离了我,虎离了林,龙离了长江的水了;死身子好离活难抛,实难心,壮身子瘦成个鬼了。”朱仲禄认为…双折腰形式的出现,不仅扩大了‘花…的容量(句数),而且在音乐旋律上再行发展了‘折断腰乐句在内容上、情绪上应该强调的东西。”(《“少年”(“花儿”)论集》P:292-293)应该说,此类“花儿”突破了传统的民间诗学模式,节奏上变得更加“曲折有致、起伏跌宕。”(朱刚:《“少年”(“花儿”)论集》P:255)正如刘凯所说,青海“花儿”对称中的整齐,有规律的反复,给人一种富于变化的均衡的节奏美。

三、青海“花儿”的押韵美

所谓韵,就是尾音相近的字。青海“花儿”中,四句式“花儿”最常见、也最丰富。押韵方式主要有交韵和排韵。有第一、二、四句押韵的,如“每年腊月二十三,要送灶君上九天;悄悄我把灶君问,为啥我年年是穷光蛋?”也有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押同一个韵的,如“月亮当中的娑罗罗树,昼夜伐桂的吴刚;两站踏成一站路,差一点想死在路上。”

除此之外,就是排韵类“花儿”了,此类“花儿”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押韵。有四句式排韵,如“阿哥穿一件白布衫,尕妹穿的是毛蓝;舍我的金山舍银山,舍我的哥哥是枉然”也有五句式排韵,如“雷响三声海动弹,海里的鱼娃儿不安;一日牵来两日牵,天每日牵,我没有忘你的半天。”还有六句式排韵,如“灞陵桥送行的贼曹操,大红的袍,关公的刀尖上挑了;我对你好下的天知道,千日的好,你把他一扫帚扫了。”

为了实现排韵,青海四句式“花儿”发展并创造了一些饶有特色的美学样式。

一是结尾处有两个字重复的“花儿”。如“北斗七星天心里转,明月亮能亮着几天。阳世上来了阳世上恋,阳世上欢乐着几天?”其中“天”字重复。也有两两重叠的“花儿”,如“石崖上长的是玫瑰花,风吹着骨朵儿吊下。尕妹是阴山的雪莲花,阿哥在阳山里看下。”其中一、三句末尾的“花”与二、四句末尾的“下”重叠。当然,这样一种诗艺在江南山歌中也是常见的,如浙江平湖县山歌“七月拓花黑啾啾,大男小女刓花头,刓得花头桠桠暴,铃子长到边根头。”就是以“头”字重复押韵的。

二是结尾处有三个字重复的“花儿”。如“西宁城里的城门多,南山寺跟里的庙多;有心跟上哥哥了走,只如今人们的话多。”“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拿到了大街上卖来;日子多了时嫑抛开,抽空儿多看会我来。”这两首“花儿”都使用了排韵,一、二、四句句末,分别以“多”、“来”结尾。这种押韵方式,在明代的江南民歌中颇为常见,如“郎姓齐,姐姓齐,赠嫁个丫头也姓齐。齐家囡儿嫁来齐家去,半夜里翻身齐对齐。郎姓毛,姐姓毛,赠嫁个丫头也姓毛,毛家囡儿嫁来毛家去,半夜里翻身毛对毛。”“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郎约我黄昏头。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在今天的江南山歌中,也很丰富,如无锡的“起田头,起田头,田中稗草长出头;眼里有棵棵里稗,手臂弯弯拔草头”、余杭县的“田里棉花二叶头,哥哥出外削草头,削得草头粉粉碎,削到棉花根根头”基本上都属于这种形式。然而,青海“花儿”中也有后三句句尾用同一个字重叠押韵的作品。如“石崖头上的山丹花,风吹者骨嘟儿吊下。阿哥们走脱了话留下,尕妹们心儿里记下。”这样的作品,应该说是一种发展了。

三是结尾处有四个字重复的“花儿”。有些专家把这种“花儿”叫“独木桥”体。如“有心了看一回尕妹来,没心了辞一回路来。活着时捎一封书信来,死了时托一个梦来”(来尾);“天宫里借一把金梳子,龙宫里要一把银打的篦子。摘下个月亮了当镜子,给尕妹梳给个辫子”(子尾);“大石头根里的石榴儿,白牡丹根里的兔儿。心肝花想成了三绺儿,路远着没听上信儿”(儿尾);“雨点儿落到个石头上,雪“花儿”飘到个水上。相思病的给者心肺上,血痂儿粘给者嘴上”(上尾);“这一朵云彩里有雨哩,地下的青草们长哩。睡梦里梦见哈还想哩,清眼泪不由者淌哩”(哩尾)。除了这些,还有“下”、“多”、“了”、“着”等“独木桥”体,此类“花儿”一韵到底,丰富了“花儿”的押韵美。

四、青海“花儿”的模声美

青海“花儿”的音韵美,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声音的模拟方面。如:“石头磨儿嘎啦啦响,你把个磨物儿倒上;外旁人挑唆了嫑上当,你个人拿上个主张。”“青土坡里的白蚂蚱,蹬嘎蹬嘎的跳哩;煨下的“花儿”不说话,嘿哈嘿哈的笑哩。”其中的“嘎啦啦”、“蹬嘎蹬嘎”和“嘿哈嘿哈”都是声音的模拟。《雪白的鸽子》应该说是模拟声音的优秀作品。“左边的黄河(嘛噢哟),右面的石崖(么噢哟),雪白的鸽子(么),噌愣愣愣愣愣,仓啷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啦地飞呀,水面上飞来(嘛噢哟);哎——阿哥连尕妹俩(噢哟),一对的鸽子(嘛噢哟),尾巴上连的是,愣愣愣愣愣,啷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啦地响呀,惹人的哨子(么噢哟);哎——一对对鸽子(么噢哟),青天里飞来(么噢哟),他俩是天世着,噌愣愣愣愣愣,仓啷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啦地飞呀,下来的对对(么噢哟)。”这首作品通过对声音的模拟,表达了阿哥、阿妹幸福的爱情,产生了美妙的艺术效果。

四、结论

“花儿”大多四句,每句七字。按照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看,从南北朝之后,七言绝句俨然成为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杜牧的《泊秦淮》、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乌衣巷》都是AABA式押韵,这种押韵方式是中国诗歌最普遍的一种传统的押韵方式。

至于AAAA式押韵,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如《捣练子·其一》:“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干行。劝你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这首作品,显然是民间的山歌,采用了排韵。此外的《鹊踏枝》,还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到了宋代,虽然大部分诗歌是AABA式押韵,但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都属于通韵绝句。到了元代,小令和散曲中,排韵已相当普遍了。陈草庵的《中吕·山坡羊·叹世》“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乔吉的《越调·凭栏人·金陵道中》“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相思病,怎地医,只除是有情人调理。相偎相抱诊脉息,不服药自然圆备。”这些作品巧妙地运用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美妙绝伦。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认为“花儿”传承了中国诗歌美学传统,创造了新的美学样式,“花儿”的音乐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地域性特点,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大观园中亮丽的奇葩。

猜你喜欢

押韵青海花儿
押韵押出韵味儿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我给小鸡起名字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青海“闯关”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