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艺术激活空间

2015-04-29洪波

艺术品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空间艺术

洪波

当前公共艺术已经在地铁、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频繁出现,但公众是公共艺术的受众,也是核心。对于公众来说,究竟何为优秀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如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让艺术从“小众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公众能够欣赏并亲身参与的艺术形式?是当下我国公共艺术领域努力的方向。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

:您曾写过一本书,叫《公共艺术概论》,其中提到“被误读的公共艺术”,在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艺术?

王中:首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她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公共艺术存在于对人类文化、城市自身、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价值的思考,除了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价值外,还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或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新关系,或许,艺术回归社会,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她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取向,也许,这才是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

公共艺术应是植入公共土壤中的“种子”,使艺术盛开文化之花,使城市更具活力,大众可能成为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们每个人只保留了一段乐谱,这段乐谱有可能在组装后形成艺术的整体,也有可能仅仅是一个片断性的乐思或者动机。策划人或艺术家是乐队的指挥,负责串联这些乐章,并使它反映时代的色彩。在作品呈现的时候,大众往往会惊喜于自己的片断被放大并呈现于公共视野。

: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王中:当前中国的公共艺术正从“艺术装点空间”转型到“艺术营造空间”,进而走向“艺术激活空间”。

以公共艺术在北京地铁的发展为例。1983年、1984年,地铁二号线的建国门站、东四十条站、西直门站分别请袁运甫、张仃等艺术大师创作了《天文纵横》、《华夏雄风》、《燕京八景》、《走向世界》等艺术作品。这是地铁引入公共艺术的第一阶段,艺术更多依附在墙面,其特征呈现为“艺术装点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公共艺术开始成规模进入地铁公共环境,其中代表当属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创作设计的奥运支线和机场支线,地铁公共艺术进入“艺术营造空间”阶段。其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艺术不只是依附墙面的装饰,让艺术家提前介入其中,并将这些空间元素进行深入的艺术营造,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空间。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地铁6、8、9、10号线二期的艺术统筹和8、9、10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实施中,艺术家创意的切入点是想象乘客游走在各条地铁线,感受现实与历史的交辉,充分领会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前世今生。北京地铁南锣鼓巷站《北京-记忆》就是此次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案例的意义并不在于项目本身,而在于“艺术激活空间”主张的落地实践。

:在您看来,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大跃进”式的飞速建设,带来了对城市文化的一种快餐性的诉求,然而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盲目地符号性复制形成一个主体潮流,作为城市文化的容器成为一种勾兑假酒式的工具,牺牲的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品质,因此,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的文化追求哪里去了?

文化的积淀是建立在城市自然增长的基础上的,如何在当下人为促进城市化进程中注入文化的灵魂,恢复城市历史的记忆,建立城市的人文与场域精神,营造宜居、艺术的生存环境则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公共艺术如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让艺术从“小众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公众能够欣赏并亲身参与的艺术形式?

王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举一个郑州东风渠公共艺术项目的例子:久远的辉煌历史过后,郑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销迹,是一台蒸汽机的“嘟嘟”之声重新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光彩,是火车拉动了这个城市新的生命力。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突然被“1904”这个数字所吸引。“1904”是一个年份,是火车最初驶入郑州的时间节点,是人群对历史的记忆与追思,也可以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代码,新的人将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们开始对“1904”展开想象:原本是一个被城市发展所遗忘的地方,杂草丛生,有一条孤寂的铁轨静静地凝望天空,有一节废旧的火车头与之为伴,有一天,一对情侣来到这块都市的清净之所,他们在荒废的铁轨上嬉戏亲昵,如探秘般发现着铁道两旁时间留下的印记:一道裂缝,一块擦伤,都成为他们杜撰故事的证据。最后情侣留在了这里,变成一座有着幸福姿势的铜像。后来,越来越多的情侣慕名而来,牵手在铁轨上小心前行,每个失足处都提示不同的爱情结局与故事,火车头成了游戏通关的体验场,杂草的旷野成了音乐节的理想舞台,越来越多人低下头来,细细品味着铁轨上时间的故事……。

还有上面提到的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位于北京地铁8号线南段的南锣鼓巷站站厅层。它的整体艺术形象由4000余个琉璃铸造单元立方体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了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如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有趣的是每个琉璃块中珍藏着由生活在北京的人提供的一个个老物件,一个纪念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个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每个琉璃单元体中封存这些呈载鲜活故事的物件并在临近的琉璃块中加入可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关于该物件的介绍及其背后的故事、观看提供人的访问视频或文字记录,并与网友通过留言进行互动。

:对于未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王中: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急需建构促进城市公共艺术良性发展的平台,建立国家智囊,通过理论研究、法律机制、实践模式、教育与推广等有效手段来引导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全方位体系建构。要实现中国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需要在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模式。

在国家政策方面,根据发达国家发展公共艺术的经验,在宏观层面,通常以公共艺术百分比立法为核心,法制保障和政策导向二者结合,强制执行与行政引导齐头并进,在政府、公众和企业之间实现平衡。

在推动力量方面,公共艺术的推动仅仅依靠政府和艺术家是不够的,需要激起全社会对公共艺术价值的认同,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一起发展公共艺术,提高城市品质。

在操作模式方面,将公共艺术建设纳入城市的日常工作,如果缺乏一个运行有效的操作模式是难以持续的。项目的审批、艺术家的遴选等各个方面都必需纳入一定的程序,在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就其品质和适应性加以评估。

在管理模式方面,设立公共艺术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公共艺术的审批、监管及维护等工作,同时推动公共艺术基金会的组建和公共艺术管理机制的完善。

猜你喜欢

空间艺术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可爱的艺术罐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