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挖掘事实
2015-04-29杨彦魁
杨彦魁
2014年12月26日,《内蒙古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通讯《看见彭丹的笑脸》。读后,感觉像看见春天里的一条小溪,弯弯曲曲,一路唱着歌儿走来。回味之余,便想把读后的所思所感与大家分享。
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说,文忌平。此文在讲述彭丹的故事时,算是把个“平”字彻底给“忌”了。算了一下,全文995个字,却制造了4处起伏。
2.行文上通篇自然流畅,没有一点扭捏作态。作者运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让鲜活的人物、情节自己从字里行间往外“蹦”,处处是真情实感、情不自禁的合理冲突和自然表现。从文风上说,该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改文风”佳作。
3.把政府的三大政策写活了。作品从“资助贫困大学生”延伸到“暖心煤”,再到“低保”。新闻的最高境界是让事实说话,此文做到了这一点——没有用官样语言或公文文字去阐述三项惠民政策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它们一个接着一个自然而然、真实可感地来到读者面前。
4.引语使用、场景描写、过程叙述几乎无多余的废话,而且不乏炼字之笔。如,文尾“信息后面‘跟着一个笑脸”的“跟”字。而且,“笑脸”还与开头的“充满阳光的声音”巧为前后照应。
5.“家访”体现了记者主动创造素材的意识。一般来说,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在电话里谈了,到所在的学校访了,采访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甚至完成了。但记者的采访没有停止,驱车赶赴彭丹的农村老家,拿到了“暖心煤”和“低保”方面的珍贵素材,成就了此文的“厚度”——贫困大学生资助、暖心煤、低保三项惠民政策在一个家庭中的完整体现。由此,报道由彭丹一人的“笑脸”,升华为一个家庭三代人的“笑脸”。
可以设想,如果仅仅限于电话和学校的采访,而没有武川县农村彭丹的爷爷奶奶二叔的素材,此文必显单薄,也就流于一般了。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对成就一篇优秀新闻作品是何等重要。
一名优秀新闻记者,必然是最能吃若、最能坚持的记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们具有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创造素材的意识,目标坚定、不知疲倦挖掘素材的精神。如果抱着“能成稿就行”的态度去收集素材,仅仅满足于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表面素材,很难写出有底气、接地气、真情实感、动人心魄的上乘之作。所以,我们不妨学一学《看见彭丹的笑脸》的做法,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主动创造素材。
这里,引用高岗的一句话:“假设所有的作者对于一个精雕细琢的句子都有鉴赏力,那他们的成败就取决于调查了——挖掘事实!”
高岗还告诉我们,美国新闻界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成功的采访依赖于两个“P”(Persistence和Preparation)——坚持与准备。(高岗《新闻写作精要》P40)
如果用以上两句话来分析《看见彭丹的笑脸》之所以成为新闻佳作,那么,结论便是:记者能够坚持挖掘事实。
此外,该报道在编排方面“主文+链条”的处理也十分得体。一个鲜活的“点”(人物通讯)+一个具体的“面”(链条),弥补了一篇不到千字人物通讯所无法承载的内容不足。
阅读此文,品味再三,还发现几处细微缺憾,比如段落的划分。如果不是阅读,是直观地看,此文板结现象明显,如同一个个声码垒构成。其中,最大的一段达226个字。
分段,不仅是对某一新闻事实构成的划分,而且还有节奏、层次包含其中。此文的每一自然段几乎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过程”。如文章开头,见到彭丹的时间——“充满阳光”的声音——家庭贫困——母亲出走、父亲受刺激等事实一古脑儿地罗列到了一起。
试着为该文分了几段,发现可以由原来的7段划分为16段。譬如,开头的一段就可以划分为3段。其中,第一句话“见到彭丹是12月17日”,中以独立一段作为开头。这一日期性叙述本无实质意义,但联系标题,单独用来开头,便有了悬念感。
全面分段后再读,文章的节奏与层次愈加分明。由此提醒我们的记者:段落划分也是一篇报道的重要构成,有时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万万不可小觑。
附原文:
看见彭丹的笑脸
本报记者 章奎
见到彭丹是12月17日。但在头一天的电话里,她充满阳光的声音已经吸引了记者。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在一个小山沟里长大,母亲在她3岁时就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家庭,受此刺激而无法与人沟通的父亲甚至不知道女儿今年有多大。她却还有着这般阳光的声音。
我们约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门口见面,彭丹今年考取了这个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她不但专业课成绩很好,文化课也考了368分,比她毕业的武川县第2中学报考同专业的第二名高出了整整114分。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想到的却是辍学。“因为我的家庭实在负担不起每年1万多元的费用。”彭丹回忆着,“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后,我只能趴在炕上哭……”
听到自治区出台了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彭丹的二叔帮她向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递交了材料。“没想到真的就领到了4万元资助金,而且是在开学之前拿到的。”彭丹脸上透着笑意。她用这笔钱交了学费、书本费等等,花去了大约1万元。“剩下的钱没有动,留着以后3年用。”彭丹说。
当天是周三,彭丹上午上完视唱课后就去琴房了,一直练习到中午还没有休息。“下午3点半才上乐理课,所以我多练习一会儿。平时我的生活也是这么简单,除了上课就是练琴。”彭丹说。“这样比较省钱吧?”记者问。她笑而不答。
但彭丹并不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她加入了学校的表演社团,这几天正忙着排练,准备参加迎新音乐会。平时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她也从来没落过。“要是没有这4万元,估计我都没有机会来这个校园,更不可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彭丹说。阳光般的微笑让她与每一个同学都相处融洽,有不少同学都和她很要好。
当日下午,记者赶到武川县,在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又驱车赶往20多公里以外的上秃亥乡三道河村。一路颠簸,几经询问,我们找到了彭丹的家。不到40平方米的土房子被隔成了两间,进门是一盘大炕,连着一个灶台,里间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彭丹的爷爷奶奶在炕边烘着炉子,她父亲坐在一边抽烟,神情木然。“炉子里烧的是政府给的暖心煤。”彭丹85岁的爷爷告诉我们。奶奶递过一杯水说:“金奎(彭丹的父亲)连个地也种不好,幸亏能领低保金,今年涨到3500了。”彭丹就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闻讯赶来的二叔彭银奎介绍说:“彭丹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家里的几十亩旱地年成好也就收入个万把来块钱。要没有政府给的资助金,她就只能出去打工了。”正聊着,彭丹发来一条信息,她准备周末回家看看爷爷奶奶和父亲,信息后面跟着一个笑脸的表情。
链接:今年武川县有1200多名学生考上了专科以上高校,其中有130名学生领到了资助金。今年我区像彭丹一样受到资助的城乡低保家庭大学新生有1.86万名,他们正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大学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笑脸汇聚在一起,会是怎样一个幸福的场景。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