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对陶渊明的诗学接受

2015-04-29范洪杰

北方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杜甫

范洪杰

[摘要]学界对陶杜儒学精神和生活趣味的联系强调较多,但对诗歌上的美学表现,尤其在诗歌艺术的具体关系上,认识不够。细读文本,可知杜甫对陶渊明诗艺的接受不仅自觉,而且广泛深入。在形成浑厚有力的诗风﹑开拓生活化的题材﹑抒写富有理趣的悠闲之情﹑ 继承比兴艺术酝酿含蓄精深的诗意﹑发挥创作的自娱自遣功能﹑表现仁民爱物情怀以及句法﹑章法等具体的技巧诸多方面,杜甫对陶渊明都有继承,并自成特点。

[关键词]杜甫;陶渊明;诗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2-0047-06

[收稿日期]2015-01-10

陶渊明和杜甫作为中古时代两位大诗人,历来研究较多。陶对杜的影响研究也是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二人的异同和影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他们的独特之处。宋代以后的诗话中较多谈及陶杜关系,如葛立方《韵语阳秋》、方东树《昭昧詹言》等在这方面较突出,较有价值。但总体来说,诗话大部分相关论述多零散,又多雷同。现代学界对此亦有关注,但论述不全面,有欠深入。学界对陶杜二人儒学精神的联系强调较多,但对其美学表现,尤其在诗歌艺术的具体关系方面,认识不够。本文细加寻绎,试图从陶与杜的同异中更全面深入地论述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杜甫尊崇陶渊明。例如,他明确地并尊陶渊明与谢灵运,《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1](p.563) ,是从诗歌表现力上说的;《石柜阁》:“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1](p.717),是从诗作风貌和诗人人格风采上说的,对于陶渊明文学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扩大应有助推作用。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1](p.570),似是讽刺陶渊明,但杜甫本意并非如此。仇兆鳌说:“盖借陶集以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初非讥刺先贤也”[1](p.563),这是非常正确的。“颇亦恨枯槁”来源于陶潜《饮酒》,其前半部分曰:“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2](p.232)龚斌注解“枯槁”二句:“二句意同杜甫《丹青引》诗‘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2](p.233)杜甫此诗只是一时之语,并非严肃表述。况且后来杜甫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多次形于诗中,关心儿子的“贤与愚”,与陶公并无不同。

陶渊明性情真挚,所以诗作朴厚;杜甫也是至性至情之人,诗作感慨有力,深沉动人。这在五古中最明显。陶与农父颇多交往,《饮酒》:“故人赏我趣,絜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斟酌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2](p.238)杜甫和父老相亲近的场景,与此相近。《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1](p.892)陶杜与农人关系都很密切。农人虽无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但质朴淳厚,二人对此感觉天然亲近。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有时与父老谈仕宦出处。可见,陶所交往的父老,可能有一些文化教养。《饮酒》:“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2](p.228)诗中的老父与《楚辞·渔父》篇有些相近,陶渊明借此对自己的出处辩解一番。而杜甫笔下的农父更多朴野气息,笔触也更质朴酣畅。

杜甫《羌村》三首,除了摹绘景致外,其感情真挚沉厚处,与陶诗同致,有一些语句似是学习渊明。其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1](p.393)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p.394)施补华的评价很有价值:“《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挚,寓于平淡;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性情之分”[3](p.979)真挚深情,是杜甫古诗的普遍特征。卢世傕:“《留花门》,《塞卢子》,三吏三别,二叹暨‘客从南冥来,‘白马东北来,纡虑老谋,补偏救弊,其情酸味厚,歌短泣长,而一唱三叹,蕴藉优柔,《三百篇》《十九首》,苏、李、曹植、陶潜,上下同流,先后一揆矣。” [4](p.9015)此言甚得。

陶渊明和杜甫的诗作都富有生活气息,善写琐事。杜甫能成一代大家,即因为风格多样,各种题材皆能入诗,表现力高超。这源于诗人对现实世界多方面关照的博大胸襟,也是对前人在题材表现方面的开拓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陶渊明在田园和生活题材方面的开拓成就是杜甫继承的重要文学遗产。陶渊明善写生活琐事,生活气息浓厚,自己的贫病,田园的草木,雨中的短暂感触,家人(主要是孩子)和朋友,一一形于笔端,使人感觉朴厚鲜活,亲切真实,如在目前。杜甫亦善写生活琐事,也写家人,不止写孩子,后期还写“老妻”;写贫病的状况,并且不限于古诗,如七律《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p.746),又如七律《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1](p.819)等,充满生活气息。杜甫还写草堂前的四颗小松,以及其他生活细节。表现细致程度为陶渊明所不及,真正是生活化的诗。

过于生活化的题材并非盛唐诗的典型题材,因为王孟等人的兴象玲珑﹑精巧浑成的诗风依赖于诗境的创造,过于生活化的题材不受青睐。杜甫在盛唐诗里别开生面,学习汉魏,学习陶渊明在这方面的成就,于是诗材更为丰富了。

包括田园诗在内,诗圣杜甫有很多闲适诗,在诗风和表达艺术上,都可见到陶渊明诗赋作品的影响。比如,《漫成二首》写疏懒的生活,富有陶趣。其一后半:“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1](p.797),来源于陶句“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2](p.117),和陶渊明漉酒的典故。其二后半:“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1](p.798),借鉴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2](p.420),表现自适的情态。而“知余懒是真”,说明自己疏懒的底蕴何在。《可惜》:“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1](p.803)年老逢春,前半自惜,后半自遣,借诗酒以遣兴,此意惟有陶潜能解,而生之恨晚。《遣意二首》:“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1](p.794),源自陶句:“请息交以绝游”[2](p.391),而有隐居自处之乐。《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1](p.936),写思念草堂;《寒食》:“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1](p.806),亦有陶诗风味。居成都期间的《西郊》《春水》《落日》《独酌》等作都围绕着草堂及周边来写,似可认为田园诗,如果考虑到那些取题随意包括《漫成》《绝句漫兴九首》等在内的许多诗作都是写及草堂和园圃的话,那么它们也可视为田园诗。夔州期间杜甫也置过田亩,写了一些田园诗,他督促过农工,写过《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第一段谈农业的重要性,可与陶渊明的《劝农》诗相参)等诗作。总体来看,杜甫发展了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杜诗对田园的表现角度更为多样,表现方式也更为丰富。

陶渊明善写悠闲之情,并把这种悠闲之情写得富有理趣,使人感觉天机自流。杜甫在这方面也不逊色。 陶诗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p.220),“真意”便是理与道。然又绝非抽象哲理,而是新鲜生动之意趣。苏轼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谈理之诗,知道之言(见葛立方《韵语阳秋》)。杜甫在劳顿奔波之余,也不乏对悠闲之情的描写,所谓“幽居近物情”[1](p.883)即是。《赠蜀僧闾丘师兄》:“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1](p.767),来源于陶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p.219);“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1](p.767),夜月清阒,有天机自得之趣。宋代陈善说:“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陈善:《扪虱新话》第“三九”“杜诗意度闲雅不减渊明”条,上海书店1990年据涵芬楼旧版影印。这说明了杜陶二人的诗句都有闲雅之趣。又《游修觉寺》:“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1](p.786)前两句悠游自得,后面“禅枝宿众鸟”即是陶渊明“众鸟皆有托”[2](p.334)意。王夫之评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曰:“通首好诗,气和理匀,亦靖节之仅构也……‘良苗亦怀新,乃生入语。杜陵得此,遂以无私之德,横被花鸟;不竞之心,武断流水。”[5](p.203)王夫之的评价标准且不讨论,但他所指出的“良苗亦怀新”与“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1](p.787)、“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1](p.800)构思的相似性,以及杜对陶的借鉴关系是很准确的。赵淓评价“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二句:“盖与造化相流通矣”[1](p.787),意即富有理趣和生机。《江亭》一诗很有代表性:“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1](p.800),“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p.391),意味相近;“欣欣物自私”有各得其所的意思。王嗣奭评价:“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高明,当闲适时,道机自露,故写得通透如此。觉云淡风轻,无此深趣”[1](p.801),意见类似。杜甫《西阁》:“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1](p.1473),《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1](p.1248)等,皆富理趣。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追求“真”,故诗中有超旷闲雅之情和近于天机的理趣。如“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2](p.248),“养真衡茅下”[2](p.17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p.220)等等。“真”是陶渊明的诗中经常出现的词,来自《庄子》,是陶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陶渊明追求的就是“淳真”的自然的人性。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嗜酒见天真”[1](p.220);《漫成二首》:“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1](p.798);《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1](p.763);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畏人嫌我真”[1](p.1669);《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只取性情真”[1](p.1126)等句可见,杜甫对陶渊明的“真”是认同的,并受到感染。

杜甫写悠闲之情时,对陶的处世之道颇能认同,故能抒发自己的超旷之情,大历年间《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1](p.1670)不仅“真”与“欣”诸字取陶之妙,而且疏淡诗风能得陶诗真味。《秋野五首》:“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1](p.1733)说理很是透彻,“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理趣不逊渊明。《复愁十二首》其十一:“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1](p.1745),与陶渊明同一境况。《过津口》云:“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1](p.1964),与陶渊明同一襟怀。《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其一:“病枕依茅栋,荒锄净果林。背堂资僻远,在野兴清深。山雉防求敌,江猿应独吟。泄云高不去,隐几亦无心。”[1](p.1736)其二后半:“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吟诗坐回首,随意葛巾低。”[1](p.1736)或用陶典,或用陶句,意趣也很超然。

《柴门》后半段云:“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茅栋盖一床,清池有余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1](pp.1644-1645)其中“地僻日夕佳”用陶句;“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一句,仇兆鳌认为:“直窥见孔颜乐处矣”[1](p.1645);而“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仇兆鳌认为:“几于遁世无闷矣”[1](p.1645)。可以看出,杜甫晚年识趣已经甚为超卓,乐天知命,足己无求。

陶渊明工于言志和比兴艺术。陶渊明的作品,都是他的主体精神的展现,极少无谓的笔墨。杜甫接受了陶渊明的言志艺术,将自己博大宽厚的心胸注入诗作之中。除了部分应酬诗应用性强,秦蜀山水诗以客观赋写为主外,其余作品都体现了杜甫的主体精神。

即使那些以客观描写为基本面貌的咏物诗,也或隐或显地寄寓了他对自我身世的关照或对政治的意见,但又不可过于指实,有含蓄之妙。这种比兴寄寓大多似有似无,意在言外,这是因为诗人的作品是其心胸志意的流露,而大诗人的心胸都是温柔敦厚和沉郁浑厚的。陶诗的自寓性突出,杜甫的咏物诗里也有很强的自寓性。如《天河》:“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1](p.606)浦二田云:“只写天河而恋阙之诚,远游之感,与谗口中伤之不足相累,言外都隐隐见之,粘着则成钝汉矣。”[6](p.256)分析精确。即就《杜诗详注》卷六、七、八而言,有《瘦马行》《佳人》《归雁》(仇注:伤羁旅也[1](p.610)﹑《苦竹》(杨伦注:此嘉君子之苦节者[6](p.259)《除架》《废畦》《病马》等皆属此类。其中《佳人》承自曹植《杂诗》等,自寓明显,其余的自寓较为隐曲,有含蓄之妙。此外,如《江头五咏》分咏丁香﹑丽春﹑栀子﹑鸂鶒﹑花鸭等,皆有寓意;而卷七《萤火》(杨伦注:“刺阉宦也”[6](p.258))《天河》《初月》《蒹葭》(杨注:“此伤贤人之失志”[6](p.258))诸作,则是隐约指涉现实,抒发感慨。

有时不是全诗,而是一些句子可体会出隐含的寓意,并与全诗相协调。如《遣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1](p.1447)对于末句“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仇注引“顾注”云:“结联即‘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之意,盖叹卜居无地也。”[1](p.605)这也是不可强以指实的。类似的诗句在杜集里比比皆是。如《野望》前面描写日落之景,末云“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晚林”[1](p.619),似寄寓了“羁栖自况之意”[1](p.620)。如《观打鱼歌》:“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1](p.918),施补华认为是“贤才被困,愤懑无聊光景”[3](p.987);“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是“告以爱惜贤才之意”[3](p.987),等等。杜诗该特点可认为是造成诗意含蓄精深的直接原因。陶诗不好读,多有涵咏不尽的意味,杜诗继承此点。这得力于两位大诗人都具有深沉浑厚的人格修养,都是诗言志传统的实践者,都对比兴艺术有精妙的使用。

陶渊明除了言志传统外,还发挥了诗文的自娱自遣的功能。杜甫加以继承,并有创变。陶渊明对写作有明确的观念,《感士不遇赋》序:“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2](p.365),继承的是发愤抒情的传统;而《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2](p.421),“颇示己志”并不特别,“自娱”则是特别的,说明他的写作在严肃的言志的前提下有“自娱”“自遣”的性质。这样的诗文可使“幽居靡闷”,调节精神,使心灵得到慰藉;这样的诗文就可能部分地带有谐谑的笔墨。《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2](p.103),陶好诙谐的诗风可用这句诗作评语,好诙谐,但无俗调。杜甫的诗歌观念在诗中多有反映,他的诗歌观念是多方面的,但从“排闷强裁诗”[1](p.800)“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若诗”[1](p.604)等句至少可见,杜甫写诗有解闷和遣兴的作用,与陶渊明有共通之处。陶渊明表达风趣,令人解颐,充分体现出一个历经患难饱经风霜长者的豁达的心态。“药石有时闲”[2](p.90)说病情暂缓,“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之”[2](p.93),说饥饿的情状,对磨难进行调侃,对自己进行调侃,透露出人生智慧和超越世俗得失的达观。对作者而言,这也是苦闷中的精神调剂方式。《乞食》:“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2](p.93)该诗说在“主人”家获得“遗赠”后就“谈谐终日夕”,谈谐是陶多么喜欢的一件事情,他真像一个痛苦一解除就忘掉了痛苦的孩子。他并不以备受煎熬的态度记录自己的饥饿和行乞,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客观化,把自己作为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来观察描写,以至于让人怀疑他是否真在行乞。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云:“‘谈谐终日夕,‘情欣新知欢,非真乞食也。盖借给园行径,以写其玩世不恭耳。”[2](p.96)其实,这是不了解陶渊明的诗风所致的误解。陶诗俳谐诗,如《止酒》,每句都有一“止”字,是文字游戏性质,谈止酒之难,和今日止酒的坚定决心,对止酒的良好效果的畅想,都是谐谑口吻。“今日真止矣”[2](p.252),可能因为穷困无酒资,迫使停酒了,可见渊明的富于情趣。《责子》虽是叹责儿子们的不长进,但无奈中透着诙谐。黄庭坚《书渊明责子诗后》:“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为人恺悌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本。

杜甫继承了陶渊明的诙谐诗风。以致有“《少陵全集》,托兴莫如开府,遣怀专拟陶公”清初李天生之语,见于《续刻受祺堂文集》卷一《曹季子苏亭诗序》,转引自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8页。的说法。《空囊》:“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1](p.620)与陶《乞食》诗相比,都写苦况,同时苦中自解。杜甫已经饥饿到想象着吃苦柏餐高霞的地步,可是还能诙谐地以“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来自解。《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1](p.487)似乎全无风雅之状,夸张近谐。《飞仙阁》叙述了老病而不能免于奔波的处境之后写道:“叹息问妻子,我何随汝曹”[1](p.712),也是苦中谐谑。《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前两首写“畏”写“愧”,其三则写道:“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1](p.1103)这是杜甫与陶渊明人生态度中可贵的地方,常于严肃的人生中带有诙谐态度,不失风趣。《九日》说苍老是“苦遭白发不相放”[1](p.1034),很有情致。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对杜甫自传诗的善于嘲笑自己的特点提出一个分析视角,即杜甫在诗中塑造了一个诉说贫苦的角色,而真正的自我则游离出来,对这个角色又作嘲笑,所以,杜甫这类诗具有结构上的二重性。该观点视角新颖,得到国内学者的好评和肯定[7](pp.43-46)。这不失为了解杜甫这类诗的复杂性的较好的观察途径。

以“戏”为题者多有。《閿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戏赠閿乡秦少府短歌》《戏赠汉中王三首》等等。同时杜甫对谐谑文风的应用面更加多样。除了对生活窘境进行自我解脱,还更多地用于交际应酬诗中,比如《戏赠汉中王三首》意在向汉中王索酒喝,谐谑口吻可以避免尴尬,《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也是邀请朋友偕人来做客的,充分发挥了谐谑文风的交际功能。《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斫青冥。翻动龙蛇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1](p.499)杜甫赴华州时,答应寄茯苓给杨绾,但山寒茯苓少,所以,捎信告诉他天气稍暖时一定寄到,并额外送老藤杖一条。描写找茯苓的情状,语涉夸张,诗末亦带诙谐,对朋友的亲切之情可感。类似的作品尚有多篇,这是杜甫的开拓。

陶渊明为人温厚,对万物怀有一体之爱。杜甫深受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的影响,情怀博大,对自然生灵,对人都富有同情之心。这在他们诗歌上有丰富的体现。对自然生命的温情,人与物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互写,对下层人的关爱,是重要表现。

鸟﹑松树等都与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常常吟咏于笔端。对松树,陶渊明或抚柯盘桓,或挂酒壶于枝上,或以养护稚子的心态栽培松树《杂诗十二首》之十二(“袅袅松标崖”)有学者认为是写期望后生的,有的认为是咏松树,兹据王瑶先生观点,采用后一种解释。;对鸟,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2](p.334),他是鸟的真正朋友。杜甫则在《寄题江外草堂》里关心“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堪长,永为邻里怜”[1](p.1015),回到草堂时所作《四松》很像陶渊明的诗风。其中,“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1](p.1117)来自陶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p.289),所作《题桃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1](p.1119)黄生注:“此诗思深意远,忧乐无方,寓民胞物与之怀于吟花看鸟之际,其材力虽不可强而能,其性情固可感而发。”见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19页。,感激桃树提供果实,对燕育子和鸦哺雏,要加呵护。可以感受到杜甫关爱生命的深厚情怀。

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末段:“飞来两白鹤,暮啄泥中芹。雄者左翮垂,损伤已露筋。一步再流血,尚惊矰缴勤。三步六号叫,志屈悲哀频。鸾凤不相待,侧颈诉高旻。杖藜俯沙渚,为汝鼻酸辛。”[1](p.1670)杜甫对受伤的白鹤感到伤心,写得很惨痛。《秋野五首》其一:“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1](p.1732),欲分食于鱼。《过津口》:“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1](p.1963)仁心与理致都佳。

人与物之间无障碍沟通互写,或者说拟人的妙用,也可见二公心胸。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p.2063)这是潭州在舟中居住的时候所作,颔联写这只燕子在故园曾经面识旧主,现在看到作者流落于湖舟之上,感到诧异。颈联说燕子四处寻巢,和这江湖之上的漂泊之人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人与物互写,彼此相互关切的写法未始没有陶潜的艺术影响。陶渊明《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非石,君情定何如。”[2](p.277)二诗除却一律一古的不同之外,同样写燕子,把燕子视为门庭伴侣,同用拟人手法,人与燕子的互写都很贴切,都体现了爱物之心;都活用了汉魏古诗人与物相互对话的原理。杜甫似乎从陶诗中得到了构思上的启迪。杜甫又有五律《归燕》,写羁旅之思,其中的“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1](p.610)就是从陶诗“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一句脱化而来,铸成新句。又有《双燕》也是同一写法,其中颔联“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1](p.987),就是同慨于燕子与诗人的共同境遇了。

对奴仆等底层人的关爱,是陶杜二公古道热肠的表现,这一点古人多有指出。陶渊明派遣一奴帮助儿子料理家事,并写一封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8](p.3068)杜甫在夔州有过几个仆人,有几首诗就是写这些仆人,其中《信行远修水筒》:“汝性不茹荤,清静仆夫内。秉心识本源,于事少滞碍。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触热藉子修,通流与厨会。往来四十里,荒险崖谷大。日曛惊未餐,貌赤愧相对。浮瓜供老病,裂饼尝所爱。于斯答恭谨,足以殊殿最。讵要方士符,何假将军盖。行诸直如笔,用意崎岖外。”[1](pp.1309-1310)申涵光以为:“‘日曛惊未餐,貌赤愧相对,体恤下情如是,真仁者之用心。陶公云:‘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两贤一辙。”[1](p.1311) 杜甫另有《示獠奴阿段》《课伐木》等,他对仆从们的能干任劳深是感激。杜甫的这种感情是真诚的。

在具体的表达技巧方面,杜甫对陶渊明诗艺的接受也是广泛而深入的。可从以下各方面见出。

用陶渊明的诗文及其事迹作典故。 《赠卫八处士》:“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1](p.513)陶渊明《桃花源诗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杜诗此段纯用其意。《九日寄岑参》:“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1](p.209) 用的“采菊东篱下”之典。《九日奉寄严大夫》:“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1](p.934) ,《闻高常侍亡》:“苦友白云长”[1](p.1216) ,《怀旧》:“归来望白云”[1](p.1190) ,《九日五首》其三:“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1](p.1765) ,《暮归》:“明日看云还杖藜”[1](p.1915) ,都用了陶渊明《停云》思友之典。《题郪原郭三十二明府茅斋壁》:“云散灌坛雨,青春彭泽田。”[1](p.981) 用彭泽借比县令。《戏题寄上汉中王》:“忍断杯中物,只看座右铭”[1](p.936)和《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赖有杯中物”[1](p.1005),“杯中物”称酒源于陶潜的“且进杯中物”[2](p.262)一句。《瀼西寒望》:“水色含群动”[1](p.1562),“群动”一词来自陶潜的“日入群动息”[2](p.224)。

句法上,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1](p.918),借鉴自《赠羊长史》:“路若经商山, 为我稍踌躇”[2](p.143)之句法。杜甫《发同谷县》:“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1](p.702),《独坐》:“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1](p.1176),《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坎坷,毕景羡冲融”[1](p.1136),《破船》:“仰看西飞翼,下愧东逝流”[1](p.1121),《独坐》:“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1](p.1176)等句,都来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2](p.158)句法,等等。

章法上,杜诗意脉多变化,语意曲折,层次多,而这正是陶渊明诗的章法特点。萧统说陶渊明的诗“抑扬爽朗”,可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有这个特点。黄文焕《陶诗析疑》评价《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无一可悦,俯首自叹,时见遗烈,昂首自命。非所攀,又俯首自逊。苟不由,又昂首自尊。章法如层波叠浪”[2](p.188);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价《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它推类求之,靡篇不有”[2](p.208)。

状物得神,是陶诗之长。《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2](p.184)是咏雪名句,杜甫加以变化成《又雪》:“南雪不到地,青崖霑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1](p.1246),又成《舟中夜雪有怀庐十四侍御弟》:“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1](p.2031),都能得其神似。杜甫写月,《初月》:“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1](p.607),写雨,《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1](p.799),都能因神似而成化工之笔。

杜甫借鉴陶渊明有独特意味的表达方式。葛立方《韵语阳秋》:“少陵《客夜》诗:‘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又《泛江》:‘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不肯二字,含蓄甚佳。与渊明所云‘日月不肯迟,四时相逼迫同意。”[9](p.485) 其间承传关系了然。

陶诗皆为古体诗,就杜甫的古体诗而言,他是接受了陶古一些重要优点。第一,两人古诗都有悠游自在之处。日本近藤元粹:“彭泽虽承汉魏骨法,至夫叙实情有从容深远之妙,则前后无匹俦矣。后来独有老杜学得焉,盖陶杜情怀相似乎?”[2](p.90)比如,杜甫《水槛》:“苍江多风飙,云雨昼夜飞。茅轩驾巨浪,焉得不低垂。游子久在外,门户无人持。高岸尚如谷,何伤浮柱欹。扶颠有劝诫,恐贻识者嗤。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临川视万里,何必阑槛为。人生感故物,慷慨有余悲。”[1](p.1120)诗风徘徊纡徐,最后把修复水槛的原因归为不忘旧物之情,极有陶风。

第二,杜甫领会了陶渊明等人的古诗善言物理人情,诗风委曲沉至的特点。如《夏夜叹》由夜凉之景,杜甫感到“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1](p.542),由此又想到“荷戈士”的苦热,即不自适的状况。在自然之景和人事之间贯穿一个“自适”之理。正像施补华所说:“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之骨,乃可不朽……读陶公诗知之。”[3](p.977)杜甫的古诗算不上多么“清淡”,但“沉至之语,朴实之理”并不缺乏。例子很多,不烦举。

综上可知,杜甫对陶渊明诗艺的接受是自觉的,也是广泛而深入的。在造成浑厚有力的诗风﹑开拓生活化的题材﹑写富有理趣的悠闲之情﹑继承言志和比兴艺术造成诗意含蓄精深的特点﹑发挥创作的自娱自遣的功能、表现仁民爱物的情怀以及句法﹑章法等具体的表现技巧诸多方面,杜甫都对陶渊明加以继承,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吴文治.明诗话全编:第9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

[5]王夫之古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殷晓燕.他者视野下矛盾映像的自我解析——以陶潜杜甫自传诗为例[J].北方论丛,2013,(2)

[8]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5

[9]何文焕.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洪 军]

猜你喜欢

陶渊明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你好,陶渊明
杜甫改诗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杜甫与五柳鱼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