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存问题为导向的湿地公园设计对策研究
2015-04-29陈夏斐黄金玲
陈夏斐 黄金玲
摘要:基于对广东14个已建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的解读,通过对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典型湿地景观类型构建、人文元素融入、水系水体循环、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生态廊道保护与管控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规范指导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
关键词:湿地公园;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4-12-23
Abstract:Having understood the extant questions of 14 state-level, provincial level wetland parks in Guangdong,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division,th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 typ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elements integration,drainage water circulation,wildlife habita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Wetland Park;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由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等理论尚不成熟,导致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如下问题:1)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6)湿地公园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探讨湿地公园的设计对策。
2.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2.1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
典型湿地景观是指区别于其他湿地的风貌特征,依托湿地原生生态系统固有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与代表性的景观[1]。湿地公园内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湿地景观或当地的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需恢复)一般构成主体景观[2],在湿地公园中占主体(表1)。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基本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进行功能区划分,且由于部分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功能的认识较差,往往以休闲游憩相容性湿地景观主导湿地公园景观,导致了各湿地公园功能区布局雷同及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景区建设基本上以湿地生态旅游作为其发展模式。由于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拟应营造出的典型湿地景观的认识不足,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大多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形成简单的“湖泊游、水乡游、湿地观鸟、休闲垂钓”等主题,各湿地公园主题特色定位不鲜明,导致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景观同质化较明显。如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滩涂芦苇、湿地水禽、湿地植物为主体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广东万绿湖国家公园以湿地观光、湿地体验休闲、湿地文化游特色景观游为主体,大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示范区依托果林湿地,整合资源,形成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区。如果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湿地公园的存在意义将受到质疑。
2.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应急避险功能。
经对广东的案例研究分析,湿地公园功能体现有两种倾向:1)部分湿地公园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以及应急避险区域过于追求景观美学价值,不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2)在湿地公园全园中均追求景观美学价值,忽略其生态服务功能(表2)。
2.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
在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中,人文内涵的意义是进一步强化湿地公园的主题和特色,更为完整地体现湿地公园地域性特点。归纳总结广东14个已建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规划的人文内涵,得出广东典型湿地人文内涵元素主要有:1)岭南水乡文化(含岭南建筑);2)桑基鱼塘文化;3)渔农文化(含疍家文化);4)龙舟文化5)客家文化;6)宗教文化等,详见表3。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广东湿地公园现状,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人文内涵的设计主题存在缺陷;2)湿地公园主题与人文元素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湿地公园设计元素的选择与运用趋同,包括植物选择与配置、建筑小品模式与装饰材料的趋同性;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展示空间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与科普宣教区等功能区相结合。
2.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
“水”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形态,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流。水体的内外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起着关键性甚至控制性作用。保障水系的内外循环的顺畅性是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重要的一环,其模式见图1。
在湿地公园的水系规划建设中,多重视内循环而欠缺考虑外循环。只有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流动,湿地生态系统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过程,从而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
2.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
湿地是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和昆虫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分(图2)。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具体表现在:1)湿地野生动物类群不完整,忽视动物栖息地的面积占比及其空间分布不合理;2)不重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环境的构建(包含安全缓冲空间的营建等);3)忽视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考虑,如驳岸湿地水体深浅程度设计不合理、水体驳岸过于人工化及坡度过大、动物食源植物覆盖度不足等问题;4)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噪声和光污染等较为严重。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
2.6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湿地公园中湿地景观(多为水体)占公园主体,可游览区域较少;另一方面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导致其主要功能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多数区域划定为限制游览区和禁止游览区,可游览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条件因素,其有限的环境容量并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湿地旅游需求(图3)。
3. 应对措施探讨
3.1建设典型湿地景观类型,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和地域性生物多样性
面对湿地公园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营造尽可能多的湿地景观类型,为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地域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图4),具体对策如下:
1)保护以湿地水体、滩涂、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并保证湿地景观类型的完整性;
2)形成以湿生植物为主、中生植物为辅的多样性群落类型,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源植物及栖息地环境;
3)保持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以及各生态流的畅通性;营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避难场所;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构建与湿地公园功能相适应的功能分区
由于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存在差异,自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自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与恢复重建区的面积占比应该尽量大,以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适宜栖息地环境。城市湿地公园,可参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规划建设要点有:1)合理利用区(游憩游览区)面积占比可适当提高,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游览空间;2)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部分区域提高环境容量,如提高陆域湿地面积、营造花园或森林湿地、营建微缩湿地展示园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湿地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游客需求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表4)。
3.3表现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在休闲游憩区融入人文景观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沉淀了土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人文景观、演绎人文内涵、强化公园主题,是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具体可通过以下5点进行体现: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风俗民情的演绎,从湿地的历史变迁、遗存的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等方面对湿地公园人文主题进行提炼总结;2)运用图腾、雕刻等景观元素强化湿地人文主题,如广东的湿地公园,可运用岭南水乡聚落文化、龙舟文化、桑基鱼塘文化等元素来加强人文景观内涵;3)通过对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文景观体系;4)重视地域性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营建;5)运用当地材料以及保留本土建筑风貌,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如在湿地公园内规划相应节庆日,配设庆祝表演场所等。湿地公园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人文景观内涵体现详见表5。
3.4强化水系循环,保持稳定的水量与洁净的水质
水是形成湿地的基础要素,充足的水资源和稳定的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平衡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湿地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循环的构建主要有以下6个措施:
1)保障区内水系与周边主水体形成完整的内外水系循环体系,并合理科学地设计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规模及循环周期;
2)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水面,控制水体最低水位线,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
3)水体平面形态应尽量依地形与功能而定,做到灵活有致,避免出现死水面;
4)水系岸线应趋于自然状态并尽量保持软质河岸,适当放缓水岸坡度;
5)建设用地须沿主水系岸线退让足够距离,为野生动物构建适宜栖息地与缓冲空间,并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6)环主水体设置截污管线,防止生活污水等进入自然水系,使自然水系的水体达到国家地面水质量Ⅰ-Ⅲ类水质标准排放。
3.5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
湿地主要野生动物类群有: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昆虫以及底栖动物。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野生动物恢复的要点是栖息地的保护与营建。
湿地公园内多样性的景观和异质的生境,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水鸟)栖息和繁衍的关键要素[5],水鸟栖息地的营建可通过营造离岛、滩涂沼泽、调节水位水量、恢复湿地水生植被等措施,以增加鸟禽种群和数量。由于鸟类活动性较强,且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其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要先确定吸引及恢复的目标物种,同时应考虑适宜候鸟觅食地栖息地的营造。在规划区构建以滩涂、沼泽、出入水口、湿地森林等为主体的觅食地;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干扰(图5)。
3.6降低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针对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具体应对策略有:
1)加强湿地公园周边的植被种植工作,临近建设用地的区域设置以垂直郁闭为结构的生态防护隔离林带;以小山丘形式阻隔公园边界,尽量减少因车辆运行带来的声污染以及周边照明设施带来的光污染(图6)。
2)在各功能区间,尤其是动物栖息地外围要以水道隔离,且水体周边设置隔离林,以阻隔各功能区间的声污染与光污染。
3)湿地生态保育区(含动物栖息地)内绝对禁止设置照明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静夜环境。
4)区内应尽量少建设道路尤其是机动车道,减少人为干扰。
3.7保护与管控生态廊道
湿地公园内生态廊道可保持湿地基底的畅通性,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内一般具有三种生态廊道:水系廊道、动物迁徙绿廊以及道路廊道,具体构建要点见表6。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与实践的结果,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较具随意性,但是相信随着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的认识加深,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更合理与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蕾,郑捷,李毅,等.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景观营造[J].风景园林.2012(增01):30-34 .
[2] 黄金玲.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规划师[J].2007(3):87-89.
[3] 中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湿地公园导则[Z]. 林湿综字[2010]7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Z].城建[2005]97号.
[5]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J].中国园林.201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