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拉美的新机遇
2015-04-29胡必亮
胡必亮
新机遇是指从中拉整体合作中延伸出的新的机遇,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跨域与新的发展
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紧锣密鼓精心准备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于1月8-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拉共体轮值主席国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候任轮值主席国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以及拉共体“四驾马车”成员国巴哈马总理克里斯蒂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的主题是“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共同努力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解释,新平台指的是中拉整体合作,新起点指的是这次部长级会议,新机遇指的是从中拉整体合作中延伸出的新的机遇,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跨域与新的发展。
不论是从需求方面来看,还是从供给方面来看,不论是从国际形势来看,还是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目前探讨投资拉美的问题都恰逢其时。之所以说是恰逢其时,是因为中拉关系经过多年的培育与促进,目前进入到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而且合作层次、方式都有了很大提升,合作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因此,有大量的新机遇出现,同时也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克服新的矛盾与问题。
中拉合作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 投资作用凸显
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它标志着中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对中拉双边如此,而且对于南南合作以及对于促进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言,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次会议确立许多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新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初步构建起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33国整体合作的新框架,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过去所推动的都是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从来没有可能去推动中国与33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合作。
第二,整体合作全方位展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合作网络建设五位一体新格局谋划成型,达成共识。过去我们在经贸和外交有些合作,但在政治互信建设、人文交流方面,特别是在合作网络建设方面做得很不够。
第三,整体合作围绕大家都认可、都接受的共同的新目标来推进。过去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很难统一。通过努力,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33个国家这次确定的总的共同目标是要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提出了推进整体合作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措施,充分体现了务实的特点。譬如说,提出了关于如何推进贸易、投资、金融三大引擎加快发展的建议与基本政策,关于如何促进六大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思路与措施,等等。
第五,突出了合作各方在整体合作框架下坚持友好协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新理念,实现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
第六,总之,在从以上各方面促进中拉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合作的新要求,从而将中拉合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拉合作目前出现这样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正好与中拉双方目前的经济形势所发生的变化相吻合。从中国方面来看,由于全球经济总体来讲仍处于低迷状态,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总需求乏力,年经济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的10.4%开始连续四年回落,2014年只有7.4%。由于内外需求都不足,不少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急需将部分过剩产能转向国际市场,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重型机械设备等,主要都是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联系的产能。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将部分产能从国内转向国际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中国通过国际市场开发促进这些产品对外出口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对外投资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从拉丁美洲的情况来看,在经历了10年左右主要由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所带来的好处后,随着石油、矿产等产品价格的大幅走低,拉美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面临着经济增长迅速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等严峻挑战。为了在目前这样的局面下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的就业,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是供小于求,缺口很大。2010年,拉美仅把GDP的3%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拉美开发银行认为这个比例至少要翻倍,才能弥补拉美基础设施的不足,拉美有巨大的基础投资空间与潜力。
因此,如果中国与拉美的投资市场进行对接的话,双方的问题就都比较好解决了。而且,由于中国目前的资金比较充足,还可以为被投资国提供信贷资金来支持其大型投资项目;加上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取得性价比最高的良好回报。正是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刻,中拉论坛机制开始建立,很自然就将为促进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的投资合作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投资拉美农业全产业链
促进中拉农业深度合作
拉美和中国在农业方面是最具合作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中国人口多,土地少,可耕地更少——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耕地仅占世界的7%。因此,长远来看,中国农产品供需通过国际贸易方式得以平衡是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农产品贸易就已经是逆差贸易了。就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5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仅671亿美元,进口1179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508亿美元。一般而言,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是附近的亚洲国家,占了出口总额的60%以上。但进口呢,一般以南美洲和北美洲为主,合计占接近60%,从亚洲进口的不到20%。譬如说,中国每年都会进口一定量的大豆,少则5,000多万吨,多则7,000多万吨,其中大部分是从拉美进口的,主要是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此外就是美国了。
相反,拉美具有天然的农业生产优势。首先,从总体上讲,拉美的人口仅占世界的8.5%,但耕地却占世界的12%;从人均水平来看,拉美地区是中国平均水平的3.7倍。其次,拉美主要农作物具有明显优势,譬如说大豆产量通常占到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接近50%,全球第一,比北美洲高出近15个百分点;玉米也有一定的优势,其产量占世界总产的15%左右,排在北美和亚洲之后,位列第三。再次,从农产品国际贸易来看,近10年来,拉美农产品贸易的顺差量一直都是增加的,从2000年的2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顺差。
因此,投资拉美农业应该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选择。但实际情况却不然,目前中国对拉美农业的投资很少,投资领域也很有限,主要是投在秘鲁的渔业、牙买加的甘蔗种植、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等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2007-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南美国家逐渐呈现限制外资购买土地的趋势。2010年8月,巴西政府签署法令,将单一外国人或者外国公司购买土地的数量限定为不超过5000公顷。2011年,巴西政府出台了新的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2011年12月22日,阿根廷议会通过限制外国人购买土地法案。这项法律规定每个外国法人或自然人在阿根廷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1000公顷;外国人在阿根廷购置土地将不再被视为投资行为。
此外,农业投资在拉美面临一些风险,包括政策变化的风险,劳工问题所带来的风险,环境问题带来的风险。
还有,农业的国际竞争太激烈。美国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所组成的“ABCD”国际四大粮商早已在拉美布局多年。它们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因此影响力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中国农业企业“走进”拉美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市场竞争。
那么,是否农业不可投呢?不是的,中拉农业合作的潜力应该说是很大的,但需要充分挖掘。
首先,要从战略上重视这一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于促进中拉双方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相对于能源、矿产领域的投资,中国在拉美地区投资农业的边际效用会更大。因为无论对中国还是拉美国家而言,农业都是一种兼具经济和社会效应双重功能的基础产业,尤其在抵抗全球粮食危机和减少贫困方面这种意义体现得更为明显。
其次,中国应该在拉美拓宽农业产业链投资的方式和渠道。其一,参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其二,通过信贷供货合同参与农业开发投资,即中方提供信贷资金,对方用农产品偿还。其三,通过并购方式成为当地企业的股东之一,共同分享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的利润。其四,建立合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再次,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推进对拉美的农业投资。可以先参与拉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然后再是投到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中,以此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接着同拉美地区探讨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深化产业对接和融合;同时做好农业的科技合作工作,包括打造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加工示范园,以及农业投资开发区等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投资。
最后,完善中拉农业部长论坛机制,务实开展农业合作。2013年6月9日第一届中拉农业部长论坛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北京宣言》,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逐步落实该宣言提出的各项内容。例如,中拉双方将共同探讨粮食安全应急措施,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共同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园,开展联合研究,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共同推动农业项目投资;充分利用中国政府设立的5000万美元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引导中拉农业合作项目的开展。
投资拉美制造业
推进拉美再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起步比较晚。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完全没有现代制造业,后来学习前苏联,优先发展了一些重工业,但也十分有限。真正的发展还是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得以发展的。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大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9万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其中,中国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拉美从上世纪三十年就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了,后来有的是因为五十年代国内市场狭小、有些是因为七十年代的国际石油危机、有的是因为八十年代的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没有顺利完成其工业化进程,而且几乎是退回到了工业化的起点。
这样看来,中国进入拉美投资制造业似乎是顺理成章和比较容易的事。但实际不然。如果我们看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2011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70.4亿美元,仅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4%;从对外投资的企业所有权属性来说,在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前100强中,民营企业只有20家,而排名前20位的跨国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其中19家为央企。到2013年,中国制造业海外总投资额也只增长到86.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9.6%。
从企业层面来看,有些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在拉美通过独资、合资、兼并等方式直接设厂投资,已在拉美扎下根了。这些企业主要是集中在这样几大门类:一是在交通运输设备类制造领域,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一汽、江淮、哈飞、福田、力帆等;二是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领域,包括格力、联想、海尔、浪潮、TCL、山西运城制版、河南金龙等;三是在通讯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领域,包括华为、中兴、大唐、上海贝尔、上海广电等;四是在装备制造领域,包括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五是在纺织品制造领域,包括上海龙头、华源北美等;六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包括中粮、丰原、中成糖业、中国水产、中鲁渔业、上海远洋、亚马逊集团等。
从中国制造类企业在拉美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资源或人口富集的国家,包括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其中中国制造企业在拉美投资50%以上的份额都集中在巴西一个国家。即使这样,中国对巴西制造业的投资也是远远不能与对能源和矿产等的投资额相比的。截至到2011年底,中国在巴西投资的66%集中于石油天然气领域、17%集中于金属矿产领域,仅有6%投到了制造业。
既然拉美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面临着“再工业化”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对拉美的投资并不多,企业进入的也不多呢?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拉美方面看,在经历曲折发展后,到了21世纪,拉美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在左翼思潮影响下甚至开始重新搞国有化,采取了严格的市场管控措施;另外一些拉美大国如巴西、墨西哥,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也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采取了诸多保护性措施,加大了境外商品和外资企业进入的难度。也就是说,由于政治原因,拉美市场进入门槛过高,投资环境不佳,影响了国外资本和国际技术的进入。加上拉美的金融、贸易整体开放程度总体上不及亚洲地区,部分拉美国家出于维护本土产业和企业目的,还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尤其是一些拉美大国在税收、法律、环保、劳工、外汇等方面较为严苛,而且政府行政效率普遍低下,社会安全也得不到充分保障,这都给境外企业设立过高门槛并且没有提供一个足够安全友好的营商环境,已成为拉美国家产业发展的现实屏障。
另一方面,从中国方面的原因来看,要注重市场调研,避免盲目性。首先,要明确拉美最需要的制造业产业有哪些,以及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未来两年,拉美市场上的汽车制造、计算机和电子设备、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设施及装备将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这也意味着以汽车工业为主导,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产业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纺织品、通讯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集成电路和钢铁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通过中拉两地的供需比对,我们还发现,拉美国家所需和中国市场所长有非常一致的吻合度,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类企业能够在拉美找到非常好的接口和市场。
其次,中国企业走向拉美需要官方或民间机构提供一定的商业平台。目前,中小规模的中国企业很难直接走进拉美发展业务,因为走出国门进行投资的门槛过高,他们有限的资金、人力和信息资源难以支撑前期巨大的市场开发成本和风险性投入,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商会或社会组织进行商业合作平台搭建,譬如说工业园区建设、总部基地建设、金融支持、培训项目支持等。
另外,要加快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向拉美投资设厂最大的挑战在于,他们需要与所在国的政府、社区及外籍雇员产生各种复杂关联。下一步,中国企业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实现真正国际化,并通过雇用拉美本土管理人员、深入参与当地社区发展等方式加速企业的国际化布局,进而融入全球市场体系。
总之,拉美“再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适逢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长方式转型,可以大规模地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同时中国也需要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这对双方而言,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拉美国家能很好地抓住这次机遇,利用中国资金、技术与拉美制造业发展密切结合,就完全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内促进拉美再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并使拉美人民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参与拉美的再工业化进程而扩大投资与贸易市场,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单一投资于能源资源开采
到多元化投资能源产业经营
总体说来,拉美的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尤其以委内瑞拉最为突出。委内瑞拉的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达到了450多亿吨,占整个拉美的近90%;从石油储采比来看,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采比超过10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3.3),这说明委内瑞拉石油资源非常丰富。从天然气来看,委内瑞拉的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约55740亿立方米,占整个拉美的73%。此外,巴西和秘鲁的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在煤炭方面,拉美的煤炭储采比在150左右,也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3)的。一般而言,拉美出口石油的国家主要是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出口天然气的国家主要是哥伦比亚、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出口煤炭的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由于我国能源资源比较短缺,因此投资拉美能源行业应该说是前景广阔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拉美的能源投资主要体现在参与拉美国家的油气勘探开采项目。主要是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开发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的一些油气项目。这样的开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譬如说,中石油于1997年就开始对委内瑞拉的两个油田进行开采;2003 年,中石油与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经营权转让协议,对有的区块进行油气勘探开发;2005年,中石油与中石化联合收购了加拿大Encana公司在厄瓜多尔5个区块的油气资产和开发权益;2010年,中国企业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达成了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主要是合资开发一些石油项目,向中国供应石油;2012年,中海油公司通过收购尼克森,持有哥伦比亚几个勘探和生产区块的权益;2013年10月,中海油、中石油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35年的对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利布拉油田的开采合同。
拉美的水电资源也比较丰富,因此有些中国公司也在拉美地区投资水电开发项目,譬如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厄瓜多尔投资承建该国最大规模的水电站项目——CCS项目,该项目的发电量可满足厄瓜多尔75%的用电需求。
与投资能源项目相适应,中国也在拉美地区投资一些交通运输项目,譬如说广受人们关注的中国在巴西建设两洋铁路的投资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是从秘鲁的太平洋西海岸到巴西的大西洋东海岸建一条铁路,以便将巴西石油运往中国。
总体看来,中国目前对拉美的能源投资仍然还是比较集中于油气勘探、开采方面。实际上,以后还可以将投资范围拓展到冶炼、技术服务、油气管道建设、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更广阔的领域。
从油气勘探开发来看,投资空间也是有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中国的石油公司近几年来不仅重视了原油开采、装备提供和油田服务外包等领域的投资,也通过收购拉美石油公司股权或者投资兴建石化工厂等方式,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了两端扩展,中国企业在拉美能源合作领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全产业链的特征。比如说,中国与委内瑞拉在奥里诺科重油地区开展了上、中、下游一体化全方位合作。上游方面,中国与委内瑞拉在年产4000万吨原油的委内瑞拉石油区块进行开发合作;中游方面,中国和委内瑞拉共同成立合资船运公司,开展石油贸易运输业务合作;下游方面,中国和委内瑞拉计划在中国境内建立炼油厂,专门加工上游生产的原油。
在向拉美国家提供相关工程技术及劳务服务方面,中国的油气开采技术,例如重油轻质化技术世界领先,并且有完善的石油工程服务体系。中拉油气工程承包项目合作,提高了采油能力和效率,促进拉美油气工程业的发展。另外,中国向拉美输出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输出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解决了拉美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人口不足的问题。
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拉美国家在水电、风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方面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巴西以本国玉米和甘蔗等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乙醇,被广泛地运用于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加上拉美国家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迫切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需求,例如巴西近50%的能源都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从甘蔗中生产的乙醇燃料占到了巴西总能源需求的18%。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目前也都在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生产方式。因此,中国投资于拉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也是很有前景的,通过投资这样的项目,中国也可以进一步向拉美国家学习这方面的经验。不过,这样的投资还很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投资于拉美能源行业,也应该意识到一些特殊的问题。一是中国与拉美距离遥远,运输成本比较高,因此中国从拉美运进来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成本相比从中亚、俄罗斯等地进口要更高,不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二是美国地缘政治风险相对比较大,由于美国一直把拉美作为其能源战略要地,因此中国投资拉美能源行业会带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上升;三是拉美有些国家存在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考虑到突发的政治事件可能对投资带来的风险;四是环境成本逐年增大,譬如说厄瓜多尔启动了一项保护热带雨林的计划,要求外国石油公司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对破坏部分要作出赔偿,这当然会增加能源投资成本。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拉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治格局的重视和研究,自觉遵守当地民族宗教信仰,自觉遵守各种投资环境和政策,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力争将各种投资风险降到最小。
投资拉美 特别提示
除了以上我们所讨论的几个主要行业外,还有许多行业也是值得我们到拉美投资的,譬如说信息与通讯行业、服务业等。应该说,投资领域是广阔的,投资前景也非常看好。但我们同时也得清楚地意识到,投资拉美与投资其他地方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与投资于非洲相比,就是很不一样的。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投资者思考。
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体而言,拉美国家的政府都比较弱,市场的力量比较强。因此,投资于拉美,在拉美做生意,一定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与市场意识,千万不要以为搞定政府或搞定政府里的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就万事大吉了,主要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则来做事,尤其是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等国更是如此。即使在少数几个例外的国家,由于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也不能对政府报过高的期望值。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投资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拉美社会当然十分欢迎外来投资者,但他们也普遍地具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投资者在其投资经营过程中,要严格地做到不破坏环境,严格地做到保障劳工的基本权利,不偷税漏税,等等。只希望从对当地的投资项目中获利,而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做法在拉美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三是要正确处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拉美国家多希望与外来投资者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比较喜欢PPP经营模式,将外来投资者的利益与其所投资地的利益紧密地绑在一起,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为此而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我们不少企业都是做项目的思路,做完了,就结束了,比较注重短期利益。因此,当投资拉美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与当地结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保持经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正确处理经营与文化的关系。投资到拉美国家,要努力了解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多进行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不过,不少中国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多习惯于将企业及其人员与当地隔绝起来,不与当地人民交往,因此双方并不互相了解,也就很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