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有尊严
2015-04-29冯兆海李琦刘倩玥
冯兆海 李琦 刘倩玥
我们讲国家尊严、民族尊严、家族尊严……而我们人人也都有尊严,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的孩子虽小,但就不要尊严,就不渴望得到尊重吗?
曾几何时,出现了“红校服”、“绿领巾”之类的现象,就广为舆论所诟病。前者虽有光荣的激励,而却使另一部分孩子每天负着沉重压力;后者就简直是教育的歧视——这不禁使人想到文革时挂牌、戴高尖帽游街的情形,是对人格的侮辱。孩子尊严扫地,怎么能指望激发心智潜能,使之健康成长呢?
顺水之性而疏导,水流舒畅;顺人之情而引领,人心愉悦。一切为了学生,就一定要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那种漠视孩子人格、无视其尊严的教育行为,怎么能保证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只能在心灵上留下伤痕与阴影。
一位教师就讲了这样的案例:“一个男生犯了错,被我叫来单独问责、严厉批评,他哭了,继而表示悔改,便放回,然而竟发现他拭泪出门,面向同学时立刻显出微笑模样……那惨然的一笑,使我感到震撼。”一个孩子,多么需要尊严啊!
尊严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教育应当让人更有尊严、更幸福的成长。孩子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渴望,应该同样有人的生命尊严。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让孩子有尊严地抬起头走路。
一、多些欣赏与激励
批评固然可以使学生反省、悔过、拨正努力方向,是一种警醒,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容易积累挫败感;而多些欣赏与激励却更可以给孩子以鼓舞,虽然也会滋生骄傲与虚荣,但作为对于其进步的肯定,就可以增强自信自尊,积累成就感,积累正能量而激发潜能。谁不希望得到认可、赞许、欣赏等肯定性评价呢?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附属心理需要,而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对于孩子的心智成长尤为重要。因而,我们不但要对学生显性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褒奖,更要寻找其闪光点——乃至隐性的优点表示欣赏、赞扬。如一张画表现的想象力,一个字写得秀劲等,一句赏识的话语,一种含笑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以给以温暖和力量。激励和欣赏能使孩子更有尊严,更快乐、更阳光,生成自信与意志力量。
我们不但要欣赏花的明艳,更应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表达、孩子的心声。有位教师就讲:“我们班就有个学生,教师讲话时,他总愿意插话抢话,于是受到斥责,便显出压抑沮丧模样,后来,他发言的次数明显减少。显然,遏制了他表达的愿望,他积极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和挫伤。”这的确遏阻了积极努力的意向。倘若此时给孩子一点时间,允许他有所畅快表达——表达他的独到见解——哪怕是偏见,表现他的“见多识广”……因势利导,给予欣赏,结果又会怎样?
我们也注意到:那些总受批评的学生,往往是低声细语、怯生生的,或胆小怕事的孩子。长此以往,就会人为地造成性格的自闭。因此,对于后进生,要多些微笑,多些鼓励的表示,不要忽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一句批评与训斥的打击,就可能给孩子造成强烈刺激,乃至终生影响;而一次激励或欣赏,或能刻骨铭心,成就一生辉煌。
二、多些理解与关怀
孩子每天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在教师、家长的监视下,蹒跚前行。作业多,有的又反应慢,或是上课时没能听懂,就不能按时完成,就应当给予理解,帮助解决困难,给予时间,或以后量少一些,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嘛。给予理解就是一种仁爱,一种关怀,也是一种教育策略。
关怀是爱心的体现,而爱心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灵魂。爱心是冬日暖阳,是春天的和风,多一份关怀,就多一份温暖,爱心可以激发前进的力量。多些宽容与关怀,也是一种心灵的暖照与呼唤,可以增进教育情感。要关注其道德生活、人格的成长,一种安慰的动作,一句告诫与激励的话,都可以传递这种理解与关怀。有一种深沉的理解,有一种博爱的情怀,就能让孩子更有尊严。 (下转 41页)(上接 173页)
三、多些宽容与尊重
讲宽容,也不等于放弃严谨治学。然而,批评乃至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虽然是必要的,但倘若没能把握好度,就会事与愿违。尤其是不分场合、简单粗暴地批评、训斥、挖苦、讽刺乃至体罚,必然会触及心灵深处,积聚耻辱感。“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宽容与尊重也是一种仁爱载物的气度,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宽容是对自尊心的保护,应当允许孩子犯错,给予反思改正机会,循循善诱、晓理动情。在批评时,要小心谨慎,给予呵护,对于情绪不好的孩子,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弄清原因,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给予理性的指引,应当多一份同情,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
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我们要说:“比海洋和天空更辽阔的应当是宽容。”我们就应当有一种宽广胸怀,有对孩子差异个性的充分尊重。对成绩优异的孩子自然容易引起关注,但我们更应留意那些如课堂上不爱举手的学生,留意那些缺少自信的学生。教师是师长,也是他们的好朋友,应当多些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乃至盛气凌人;应当俯下身或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这就是尊重。
师道之尊,不能没有,因为道尊然后知敬学——这其实是对于文化的尊重,否则,也会斯文扫地。但是,尊师重道,不等于不要和谐民主教育,它与追求人格平等并不相悖。有人格平等才有相互的尊重,有尊重才有信任。多些宽容与尊重,学生就会有尊严地、充满信心地前进,就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总之,如阳光普照一样,多些欣赏与激励、理解与关怀、宽容与尊重,就会使孩子有尊严地走向希望,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