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
2015-04-29杨喜洁
杨喜洁
孩子能否成才,取决于什么?不仅是教师的能力,主要决定于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换言之,希望孩子的老师是最出色的,更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加出色。
可是,从一些教育著作中可以发现,孩子能否成才,关键不仅在于老师,更在于孩子的习惯。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 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民族是个酷爱阅读的民族。他们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中国人的21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重中之重。当然,阅读的前提是朗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关键期。作为语文教师,示范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关键。课堂上,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要求学生也读得有声有色。这样,教师和学生彼此都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的朗读习惯是为高年级的默读做基础的,当孩子会默读了,才会养成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好环境,给孩子选好书,教师要与学生做到资源共享。当然,亲子共读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途径。习惯成自然,如果能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坚持住,想必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相当强,能够大量地阅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 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渐渐地理解了“字如其人”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的字写得如何,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处事态度。然而,“态度决定高度”又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还要从低年级抓起。坐姿和握笔姿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逐渐养成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可以通过讲故事、搞比赛、欣赏作品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也是养成学生写字习惯的催化剂。
3. 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每每看到媒体上介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又有了新的发明或军事武器,作为一名中国的合法公民和教师,就会有种莫名的伤感。有人曾指责,是中国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其实细细揣摩这种指责也不无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师,不但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严的形象,还要在教学中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插话、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平台。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要极具耐心的指导。对于大胆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及时评价也不可缺少。作为家长,也要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必备条件。当学生把发现问题和动手实践当成一种乐趣,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家长天天捧在手心里,不忍心严于管教,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多,难于管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呢?
1. 教师的榜样魅力。教师的榜样可以影响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的书桌要干净整洁,那么,教师的办公桌上也要一尘不染;教师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教师也要讲究卫生;教师要求学生爱护公物,教师也要首当其冲……可见,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时刻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好的榜样能够散发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如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2. 教师的教学机智。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不但要做学生的榜样,还要随时随地接住学生抛来的“球”,机智(下转 32页)(上接 171页)地处理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这学期,我们班级负责擦楼梯,需要自己带抹布。一开始,同学们的热情并不高,还有的孩子说:“老师都不擦,为什么要我们擦?我也不会擦。”此情景在我意料之中,所以我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抹布,带领同学们擦楼梯。一周过后,又找了几个有信服力度的学生当组长,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无话可说了。学生劳动结束后,我又以此为契机及时召开了一次班队会,让学生在这堂课上畅谈劳动的感受,接受思想教育,对于好习惯的养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教师的坚持不懈。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理能力差的特点,书桌和书包的整理问题就成了班级管理的一大难题。这一行为也会影响到学习,如有的学生写完作业不放在书包里,文具盒里的文具也都残缺不全或无影无踪,家长也觉得头疼。可见,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当然,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爱惜文具和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平时,家长的密切配合也必不可少,不然好习惯就会夭折在摇篮里。
4. 家校的密切配合。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习惯。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我们深知,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教师在学校三令五申的强调和制止的行为,到家后由于家长的轻视和宠爱,变成了默许。让教师的教育在无形中失去作用,从而好习惯得了失,失了得。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做事半途而废和敷衍的行为。如果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对症下药,坚持不懈,改掉错误的同时,也就养成了认真、执著的好习惯。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但学生好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示范力量,多捕捉教育契机,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携手并肩,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良好而有效的教育,成为品行兼优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