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

2015-04-29张芯瑜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中国

张芯瑜

【摘要】中国古典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动人以情”的情感美、“韵味无穷”的意境美、“融合协调”的和谐美等三个特点。三者之间呈现的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的独特状态。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凭借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特点

巴扎克曾说:“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早在远卉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尧帝时代的《咸池》;舜帝时代的《韶乐》等。中国的古典音乐不仅深深表现了人类心灵最深最隐秘的情调与律动,而且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也极有影响。本文将从美学角度人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

一、“动人以情”——中国古典音乐的情感美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摒除外在的限制,透人人心,与主体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就是因为其独特的情感艺术魅力。

中国的古典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诸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丰富多变的内心情感。伯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用缓急交替的韵律表述了其志在高山、心随流水的高尚情怀;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用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琵琶曲《十面埋伏》捕写了古代战争雄伟壮观的场面,以其壮丽辉煌的乐曲震慑了许多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抒发的是二人之问互生的爱慕之情。正因为这些古代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才深深打动了古今无数人,成为经典。

中国的古典音乐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韵味无穷”——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音乐以单音为基础,一把琵琶,一架古筝,一支横笛就能营造出古远幽静的氛围。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文人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演奏者多是文人、雅士,他们的曲子特别追求意境美。可以说,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灵魂。

《辞海》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十大古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便是这种音乐意境美的典型代表。全曲由各种民族乐器共同演绎、相互协调而成。二胡悠扬邈远,着重抒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绵绵思绪;洞箫旨在表达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远情思;鼓声则表现了明月映照下惊涛拍岸的气势;琵琶或清脆如珠落玉盘,或幽咽如冰下泉流,以模拟急涛拍岸,江楼钟鼓之声。各种乐器在演奏时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分分合合,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演奏。这一主题表现在具体内容上,便是全曲依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依次展开,以水墨画般的笔触为人们勾勒出美好的画面: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小舟在江面轻轻荡漾,船夫在舟上唱着渔歌,花影在两岸摇曳婆娑。整首曲子营造出静谧清幽的和谐氛围,让人置身其巾顿觉宇宙万物之浩瀚无穷,人则渺如凡尘世间一粒沧粟。

意境美的创造和接受需要演奏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的心领神会,只有当二者的审美趣味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了当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时,周遭也处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静谧状态。彼时,音乐将人与天地万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令人回味悠长的独特审美意境,无怪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三、“融合协调”——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美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中庸和谐”之道,它作为古老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古典音乐注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和谐美感,形成了其独特深远的旨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声与情的融合协调。声情和谐的重要特点是音乐的曲调与所表达的情感之问的协调。中国古琴曲《流水》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全曲以自然流畅的抒情性曲调为主,辅以模拟性的捕写,用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了一派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美景。全曲的旋律由静到动,由徐到急,巾婉转剑跌宕,由深隐到阔大,无不表现出一种臻于和谐完美的境界。而且音乐的曲调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是相和谐的,在音调的跌宕起伏之中,作者淋漓尽致的感情毕显。

其他诸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经典音乐作品也都特别注意演奏之声与传递之情二者间的相互映衬。只有达到声情和谐的状态,才能声情并茂,才能演奏者有心,聆听者会意,呈现一个完满的效果。

(2)人与物的融合协调。古典音乐的和谐美不仪表现在声情和谐上,其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状态。自然是人类的柄息之地,失去了自然人便无所依存,因此人们创作的音乐本身也必然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问的和谐。《春江花月夜》勾勒出人、月、江二者融为一体的美好意境;《平沙落雁》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阳春白雪》展现了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欣荣局面;《夕阳箫鼓》表现对山河壮丽之美的热情讴歌。如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在《乐记》看来,音乐体证了天地的精神、意志,是使天地问的客观事物得以和谐的准则。音乐的“和”不仪表现在声与情的融合协调上,更在于整个自然的和谐。这止表明了古人对于自然水乳交融的态度和感情,以及审美视野宽阔深透的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独特的审美特点,才自古至今始终焕发着无限的魅力,给人心灵以绝妙的享受。音乐的情感美、意境美和和谐美二者之问是相互融合的,音乐综合各种审美特点,最终要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凭借其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中国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的鉴赏与分析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听点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