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

2015-04-29宋克歆黄燕君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北部湾

宋克歆 黄燕君

【摘要】地处北部湾的钦州采茶戏于2006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但是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钦州采茶戏,通过高校这一载体积极将钦州采茶戏引入教学体系中,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北部湾;钦州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教学运用

近年来,笔者因T作与创作的原因一直注重挖掘钦州北部湾音乐素材,并将饮州采茶戏作为研究的重点,发现钦州采茶戏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等一系列困境。在此,笔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去探索采茶戏进校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把采茶戏积极引入高校教学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钦州采茶戏的生存现状

钦州采茶戏历史悠久,2006年1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9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其主要流传于饮州市区、钦州灵山、浦北县镇,是棒南采茶戏的一种,它是由深具浓郁地方色彩的舞蹈、山歌、小调与传统茶义化相结合,花灯、小戏等传统民问艺术与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相融合发展而成的,它蕴含的艺术价值之高、社会影响之大深受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如今,饮州的采茶剧团在逐年减少,戏迷慢慢老去,当年“茶鼓一响,万人空巷”的景象不再复返,饮州采茶戏在生存夹缝巾艰难发展,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根据笔者的走访及社会调查,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市场低迷,剧团减少

由于受到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的冲击,现在的听众更多地喜欢听流行音乐,极少关注地方戏曲。因此,采茶戏缺乏市场经济的支撑,戏迷流失严重,许多剧团面临着生存压力且逐年减少。作为忠实的戏迷也随着年华老去,流失了许多票友。

(二)剧团生存困难

饮州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们对这种民问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群众基础甚好。通常采茶剧团“班主”制自负盈亏,一个采茶团,人数在12至16人之问,收入主要是靠观众的“贺茶”为主,每场演出多的有一两千,少的时候只有几百块,除去吃住等费用,戏班演员收入甚低,就是由于采茶戏剧团的收入太低,其生存发展之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戏班演员难以维持生汁,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这必将会导致采茶戏面临难以传承的局面。

(三)缺乏创新能力,应在原有的剧目基础上增添新内容

采茶戏面临难以传承的局面,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影出向采茶戏历史传承的首要问题就是采茶戏流行于民问,条件艰苦收入低下,是一门艰苦的艺术、贫穷的艺术,再加上现代精神文明的冲击,群众艺术呈现花样繁多、百家争鸣的态势,而愿意学习采茶戏的人越来越少,这就阻碍了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剧本缺乏创新,采茶戏演出形式太单一,使采茶戏面临着发展的困难。根据调查,大多数的采茶团都在重复着以往的作品,创新剧目寥寥无几。

第二,戏班演员文化程度低,创作能力有限,创作新剧目困难。

第四,戏迷多为老年人,不接受创新剧目。

钦州采茶戏学习者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剧团也在逐年减少,剧目无法创新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戏迷慢慢老去,采茶戏在社会巾的关注热度逐年降温,采茶戏在生存夹缝巾艰难发展。这些现象都应引起地方政府与高校的重视。

二、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钦州市政府的重视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面对饮州采茶戏面临的种种发展的困境,钦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一)加大扶持戏团力度

钦州采茶戏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钦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采茶戏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专项资金与活动经费的支持,重点扶持了5个采茶剧团和65个业余文艺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村文艺队的扶持,为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开设戏曲班

钦州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市文化局的号召,于2013年12月9日至10日举办了“2013年饮州市采茶戏培训班”,其目的就是培养采茶戏人才,继承与发扬采茶戏文化,为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r很好的平台。培训内容主要有:采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采茶戏的基础知识、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采茶戏表演功重点培训、采茶戏巾的人物化妆等。这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钦州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提高了采茶团队的表演艺术水平,有效推动了钦州采茶戏的发展。

(三)专款大力扶持采茶戏的继承与传承者——采茶老艺人

花扇、钱尺花、“七点梅”台步是饮州采茶戏的精粹,而要把这些精粹的东西传承下来就得依靠老资格的艺人,他们经验丰富,往往在老的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新时代的题材和内容,重新编排新的剧目,培养一批新的采茶名角,推动采茶戏的发展与创新。他们对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专款扶持采茶戏的继承与传承者——采茶老艺人,真正把他们作为文化的载体加大力扶持。

(四)成立专门机构演绎采茶戏

2012年8月,根据钦州市人民政府(饮政函[2012]75号)对市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关事项的批准,挂牌组建了钦州市白海豚演艺有限公司。这一公司为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巾心下属的国有独资文化企业,接纳了原饮州市歌舞团和粤剧团的人员去演绎采茶戏。该公司多次参加区内外的各种赛事和艺术交流,先后到马来西业、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这为促进饮州采茶戏的发展起到了交流促进作用。

三、采茶戏在高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

如何让饮州采茶戏更好地传承及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传承与保护饮州采茶戏,不仪仪需要文化部门的努力,更需要饮州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这一平台拓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渠道,让采茶戏走进高校教学课堂,有效地实现传承与创新。

作为北部湾区域的钦州学院音乐学院,有责任保护饮州采茶戏并为其传承与发展出力,通过把采茶戏积极引入高校教学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构建地方戏曲学科体系,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推动饮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非遗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价值认知

1.树立多民族文化观

当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零散的,不懂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滞后,遭到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认识地方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巾得以恰当的体现和弘扬,才能调动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建立一个多元民族文化观的概念,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高度认识在高等教育中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从观念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正确认识,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止确的民族文化观。

2.地方戏曲的教学研究价值

钦州采茶戏是饮州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采用钦州本地方言——白活来演唱,旋律风格和地域文化特点显著。地方戏曲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为开展地方戏曲以及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当地戏曲的创新与发展,将其内容融人到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的感知能力和对民问音乐文化的理解,并能刺激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存在感和民族自信心;二来通过对地方戏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内在表演力。

同时,地方戏曲作为音乐教学资源来开发利用,其教学能够促进科研力度的提升,深度挖掘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对推动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对地方戏曲的教学研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二)构建地方戏曲教学体系,融入非遗文化教学内容

构建地方戏曲教学体系,将钦州采茶戏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研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内容,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教学大纲与地方戏曲融入教学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其高等教学体系中的专业是适应地方发展而设置的。根据钦州市地区地方戏曲的实际情况,在音乐教育体系适度引入地方戏曲,设立地方戏曲课程,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融入戏曲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将饮州采茶戏的相关内容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此来加强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学习,从而起到保护、传承与发展。

2.加强地方戏曲教材的编写

注重加强地方戏曲教材的编写,将地方风俗和方言与现代戏曲形式相结合,引用民问流行的“木鱼”段子,把这些原滋原味的乡土文化融入相应的校本教材或讲义中,加大民问戏曲的采风力度,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采茶剧目进行二度创作,再做进一步整理与归档,在学习巾积极开展戏曲试验教学。

3.增强地方戏曲的科研力度

在广大的北部湾地区,饮州学院音乐学院一方面正在积极筹建采茶戏资料数据库,以采茶戏留存下来的传统剧目、现当代剧目以及音频、声像资料,对其建立起数据库,既更好地保存这些资料,同时也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学院设立采茶戏表演专业,将采茶戏内容融入相关理论课程巾,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理想的学术背景,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能与教育职能,又能极大地推进地方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地方戏曲专题研究,更有效地为戏剧实践服务,就要联合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来建立采茶戏团队。关于北部湾地区戏曲研究的科研成果有:《北部湾地区原生态民歌研究》(郑围栋)、《桂南采茶戏中旦角的唱腔音乐特点》(曾美良)、《将现代舞舞蹈元素融入棒南采茶表演巾的设想》(曾美良)等等。

4.建设地方戏曲实训基地

地方戏曲实训基地是我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训练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下属的国有独资义化企业的钦州市白海豚演艺有限公司,与我院签约挂牌成立了实训基地。双方将在艺术展演与采茶戏的传承等领域广泛合作,这将能够更好地汲取地方戏曲艺术精华,传承、开发钦州少数民族民问艺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资源与教学科研、企业演出结合起来,服务于地方。

5.专任教师与社会教学人才资源相结合

强大的师资队伍为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钦州学院音乐学院要充分依托民族地域文化优势,挖掘和利用地方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采用专任教师转型与社会教学人才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采茶戏的传承。

一方面促进学院声乐专业教师的转型,通过对采茶戏的学习与研究、教学实践等环节,加强对采茶戏的r解与认识。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教学人才资源,引入专门人才进校同教学,如聘请采茶戏的旦角进校讲学。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不仪仪可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而且有利于采茶戏的实践教学。

6.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剧目创新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

地方戏曲第二课堂的开展,这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地方高校的开发与利用。参与到采茶戏的演出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饮州学院音乐学院组织师生深入县市乡镇采风,如北海市合浦县采茶戏的采风,有效地利用社会教学空问,开辟第二课堂,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实现采茶戏剧目创新,如《采茶现代舞》等。

四、小结

高校是推广、弘扬和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发展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将采茶戏引进高校教育,利用其非遗资源传承地方戏曲,构建地方戏曲教学体系,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内容,并与钦州当地旅游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北部湾
蒋文洁作品
我美丽的家乡北部湾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十三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探讨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