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记者观察力
2015-04-29张丽娟
张丽娟
记者是媒体中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是大众感受现实生活及社会现象的先觉。敏锐地发现事实,忠实地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一名记者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新闻发生,如何最全面、最准确地为大众提供信息,敏锐的观察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观察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观察力程度不同。政治家的观察力,在于他善于洞察政治风云,了解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及时识别各种人物的政治倾向和本质;科学家的观察力,在于他对一个项目的具体研究探索、细微观察和频繁验证;文艺工作者的观察力,在于他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而新闻记者的观察力则是要敏锐地观察社会,发现并捕捉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像社会活动家那样综合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判别。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所发生的事件本身,还要运用自身的思维与素养来发现事件潜在的本质。在实际工作中,更要注意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纵向观察与横向观察相结合
纵向观察,简要地说,可以用上、中、下来概括。上,指的是观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吃透上面的精神。要想使自己耳聪目明,头脑清醒,不犯方向性、路线性错误,就必须认真学习中央的有关精神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否则,你就会成为聋子和瞎子,很难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中,这里指的是观察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战略部署。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国家之大,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各有长短,不可能一模一样。因此,在国家“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各地还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为总体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这些战略,记者是要用心观察的。要了解其精神实质,要积极地鼓与呼,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下,这里主要指的是观察旗县、乡、村、社、组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作为记者,要面向基层,做到既看上面,又看下面,而且始终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基层。基层是记者工作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因此,记者千万要牢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做老百姓的知心朋友,积极地为人民群众鼓与呼,这才是一名记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纵向观察的基础上,也要养成横向观察的习惯,要把工、农、兵、学、商及社会各界、各群体,特别是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等纳入自己的观察范围。作为一名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把记者的观察力神化,但是记者的观察力是综合性的。在这方面,他应该胜过其他方面的人。因此,记者的纵向观察与横向观察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彰显其魅力,显示其独特的作用。纵向观察与横向观察是“两条腿”走路的关系,缺一个方面,就犹如瘸了一条腿,走起路来是跛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记者的观察力不同于想象力。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反映情况的老大爷,他所居住的小区道路状况很差,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居民们的出行都成了大问题。当时听了以后并没有太深的触动,但是当我走进小区进行深入采访时,看到的是那一双双沾满泥巴的鞋,听到的是居民们话语中的苦恼与无奈。据她们反映:一位老大妈本来腿脚就不方便,遇到雨天,更是无法出家门;一位年轻妈妈每天要骑着自行车“淌过小河”接送孩子,一不留神自己和孩子就会摔得一身泥;还有这位老大爷,为了给大家解决难题,拿着铁锹带着儿子去修坑洼不平的街巷。这些群众的苦,如果不是深入下去,又有谁会了解?最终,通过我们的报道以及协调之下,市政部门出面为小区居民翻修了街道,为大家解决了每年夏季的一个“顽疾”,由此报社也得到了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印证了我们所有记者的價值和职责所在,也让我们无愧于“无冕之王”这一称号。
二、敏锐观察与老练观察相结合
有一次,报社组织采访团深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采访新农村建设。采访结束回来交稿时,几位年轻的记者大多写的都是商都县小海子村新农村建设后村容村貌的变化,而一位老记者却写了村里的一面文化墙,这个墙把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生动朴实的画面反映了出来,直观明了、通俗易懂。老记者正是通过对文化墙这一噱头,揭示了乌兰察布市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以及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篇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反响很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把敏锐观察与老练观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一般来讲,刚参加工作的记者,具有“孩童般的眼光”多一些,他们看什么都好奇,看什么都新鲜,甚至对于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也满腔热情,全力以赴。但是,对于那些工作多年的记者而言,具有“聪明长者的眼光”则更多一些,他们偏于挑剔,对许多东西都看不上眼,能够激起他们青春般热情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了。因此,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有“孩童般的眼光”,也不能只有“聪明长者的眼光”,要做到两者兼顾。美国新闻学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当然,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表述,并不是说年轻人就不一定不具有聪明长者的目光,老年人就一定会失去童心、失去激情。之所以表述这些,旨在说明,把敏锐观察与老练观察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才能真正当好一名记者。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时代先锋王顺友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那么感人肺腑?就是她善于把敏锐观察与老练观察有机结合的结晶。
三、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相结合
宏观观察,是指记者观察“大场面”的能力。面对一个宏大的场面,例如几十万人的庆祝游行、多兵种合成的军事演习等等,眼睛看到的只是黑压压的一片,这是检验记者宏观观察能力的时候。一般来讲,宏观观察力强的记者,即便是面对宏大的场面,也能够清楚地把场面描绘出来。但是对于宏观观察力较弱的记者而言,就有可能描述得杂乱无章,抓不住“大场面”的重点。
微观观察,是指记者细微观察的能力。微小的差别,细小的变化,很小的动作,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逃不过记者的眼睛。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的那样,一篇文章的好坏与出彩,往往是一个细节所决定的。
2010年,我去采访一位成功女士,她忠心教育,热爱音乐,一手创办了当地一家知名的音乐学校。当我进入她居室时,各种乐器自然吸引眼球。但我却发现,在那些中西乐器后面,有一整面墙的书柜,陈列着新旧不同的书籍。就是这个细小的发现,让我的专访有了一个新颖的开头,以及贯穿整篇文章的重要媒介――知识。不同的视角,也给予了文章灵动性与可读性,文章见报后,受众反响强烈。
因此说,记者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文章的好坏。作为一名记者,就要发挥自己观察的潜能,不仅用双眼记录,双耳倾听,更要用心深入挖掘,吸收掌握第一手、全面、准确的材料,经过分析加工,找到新闻的潜在价值,这样才能为受众奉上可读性强的报道。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