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
2015-04-29秦世荣
秦世荣
现代教学技艺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技术和本领,更是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统称。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技艺会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不教才是教”,相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而教学技艺运用不当或是不会运用教学技艺,则会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恰当、巧妙地运用教学技艺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
所谓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教学的技术和本领,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学技艺是以科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统称。现代教学技艺有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教学技能,即在教学基本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和能力;第二层次是教学技巧,即对教学技能熟练而巧妙的运用;第三层次是教学艺术,它是教学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也是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何为“高效课堂”?我非常赞同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所讲的“高效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一观点,其核心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所以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
目前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初期,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很多人认为:高效课堂中,教师不再讲,完全由学生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而事实证明,高效课堂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来驾驭整个课堂教学,使不教达到教的目的。试想: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释疑,学生如何能够掌握抽象的、高难的知识?学生自己都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必要到学校学习吗?所以,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知识,会熟练和巧妙运用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智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恰当运用教学技艺能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是“煽风点火”的人,充当“挑拨、激励、唤醒”的角色,要善于“趁热打铁”。那么,什么时候“煽风点火”?什么时候“挑拨、激励、唤醒”?什么时候又要“趁热打铁”?这都是教师精湛教学技艺运用的体现。如,曹老师的数学课《用坐标表示平移》,在学生展示“用坐标表述左右平移、上下平移”时,就非常恰当的点拨、追问易错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深度探索问题的关键和其他解法,进而解决了“将点的平移的坐标变化以导图的形式呈现”的问题;然后老师带领大家分析例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轻松解决了。这便是教师把握了该讲与不该讲的“度”,使得传统课堂和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教师的点拨、激发的作用运用恰当、自如,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艺运用的凸显。
二、教学技艺运用不当会影响高效课堂的生成
有些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不会恰当运用教学技艺,使得课堂沉闷,探究气氛不浓,学生即使会也不发言;教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学生被迫发言。这样的课堂总是“火候”欠缺,达不到兴奋点上。比如有一节汉语课《请欣赏别人》,一组学生展示完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了补充;补充完之后展示组没有给出评价,补充的同学还在等待其他人的评价,而老师也没有针对关键问题及时追问、点拨,导致短暂的冷场,课堂气氛突然变得紧张。如果老师及时地对补充的学生进行评价,并抛出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激励、唤醒学生探究的思维,或者征求其他组“你们认为补充得怎么样?大家认同吗?”会引起学生对质疑的共鸣,激起其他同学的展示欲望。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我认为课堂效果会更好。但这位老师的点评和激励评价语总是差点火候,显得很匮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艺的适当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因为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没有教学技艺运用的课堂是枯燥而低效的
正常人都会讲话。而课堂上只有讲话而没有讲授,平平淡淡、平铺直叙,没有教学艺术的体现、没有教学技能的发挥,整节课如一潭死水般枯燥无味,岂能激起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又怎能达到培养素质和能力呢?
记得去年我到龙井市乡镇学校去听听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整理复习课,是没有经过老师事先准备的常态课。班级一共有7名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上课伊始,老师就让学生拿出教科书,翻到97页,一起看书中的练习题;连复习单元基础知识的环节都没有;从始到终都是学生做习题、老师点名汇报解题过程,问其他同学答案是否正确。在这过程中,总有学生做错或不会做;因为有我们在听课,老师只好走下讲台到不会做的学生旁边,扔下其他学生,只给这1~2名的学生讲解。这样40分钟下来,全班只完成了“整理复习”内容的30%。课后,我问老师对这节“整理复习课”的反思时,老师居然说:这些农村学生太笨了,都是讲过的题就是不会做、怎么讲也不明白;整理复习课不就是让学生做复习练习吗?这样的课堂似乎人人都能上、人人都会上,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功都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了!
曾经,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初期,许多老师都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为了进行课程改革,为了课堂的高效,而把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因为高效课堂要求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于是不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有没有必要的问题都要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仿佛这样就是新课程改革。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你看到一个小组的孩子凑在一起,好像在热热闹闹地学习和讨论,但真正走近他们,却发现这两个孩子正在研究昨晚的动画片。这样的小组学习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这位老师也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又恢复到以往“师讲生听”的模式中,虽分小组但不使用。我想,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本节课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就会成为师生的额外负担、“堤内损失堤外补”,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达到预想的好成绩、好结果。
因此,新课程倡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要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如何做到“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即以教师扎实的教学技术和本领,巧妙运用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做到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结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使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