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奖得主的社交网络

2015-04-29陈婧

IT经理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麦迪学者学术

陈婧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研究之门”的工作人员

曾经有个调查显示,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使用社交网络,因为此刻他们正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或者在办公桌前查阅资料。

但是现在你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幅让人“脑洞大开”的图景: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讨论如何穿越虫洞来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有的在群组研究想弄明白外星人长什么样,还有的在寻找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新型传染病治疗方案。这个名为“研究之门”(ResearchGate)的网站,仅用了6年时间,就聚集了这个星球上一半的科学家——这个总部设在柏林的研究人员网站已经有超过500万名学者用户,其中包括30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个网站上传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开展跨学科的前沿讨论的用户,大多集中在生物、医药、工程研究领域,总人数约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全球科研人员数量的1/2。更有预计到2016年,超过2/3的科研人员会出现在这个网站上。

在过去几年里,“研究之门”是德国最成功的初创企业中的一例,但它的吸引力却到达了硅谷,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参与创建LinkedIn、Facebook元老之一的马特·考勒(Matt Cohler)都是它的早期投资人,在B轮和C轮投资中至少募集了2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作为一个供学术圈使用的社交网站,它能让学者自身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社群看见与引用,从而促进研究成果对社会与科技有所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严肃性的社交网站,它并不简单地通过按赞、响应、分享文章的方法建立、维系和拓展人脉,提高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作为德国最成功的初创企业中的一例,“研究之门”获得过德国最具潜力网站奖

它首先是一个成功的文献数据库,在网站刚建立的最初4年时间里,处于缓慢累积的状态,只收录了200万份学术出版物。到现在为止,共有超过1400万份可以下载全文的学术出版物和6700万份摘要。它的人员网络覆盖全球193个国家,不管是对研究投入数额巨大的美国、日本等国,还是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非洲地区,都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学者资源,并查看他们的履历。同时,它还促进研究者之间的相互质疑和评审。“研究之门”创立了自己的计分表,衡量同行用户对某位成员科研能力的评判,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当然,这个网站也协助扮演着“猎头”的角色,帮助企业寻找科研成果,并物色推荐合适的人才。不过,它对学术圈最有价值的功能,或许是可以录入已经失败的实验数据,这样就能帮助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端埋首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及时相互了解,避免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实验重复进行。

“学术研究不应当只限于学术圈,它需要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也需要有更多的合作。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能够证明对社会前进有推动作用的学术研究成果。”伊贾德·麦迪许(Ijad Madisch)博士是“研究之门”的创始人和CEO,在一次病理实验求援无门的情况下,他决心创立这个网站。“研究之门设法让科学家们在一起更有效率地工作,协力解决致命的疾病、世界饥饿问题,并挑战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他们不再孤独实验室,可以随时随地和同行分享工作成果,并得到他们的反馈。”

和它的竞争对手academia.edu以及位于伦敦的Mandeley相比,目前“研究之门”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仅次于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位居第二,500多万学者用户中超过一半说他们经常访问这个站点,还有近29%的常规用户在过去一年里在网站上设立了个人主页。作为免费学术资源库和学者交流平台的完美结合,“研究之门”受到了全球高校的青睐,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网站都收录了它。在接受高等教育权利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或许某种程度上,“研究之门”的意义也如同Coursera,把知识从高高的象牙塔中释放出来并进行数字化,让所有人触手可及。而那些站在象牙塔尖的科学家们,也将在数据和知识分享的进程中,彼此收益,并推动人类的进步。

学术圈规则的破冰者

从2009年开始,“研究之门”提供开放存取科学论文的基础设施,作者使用上载文件功能就能分享论文给学术界,并与推荐的出版社取得联系,缩短了研究成果的发表周期。

从读者端来说,这个平台可以让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们即时地跟踪各个领域尖端的最新成果,更快地发现问题,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反馈。用户在输入感兴趣的话题之后,系统就会自动追踪相关的出版物和讨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已经发现我应该阅读的每一篇重要的科研论文都来自于它,我认为它触及到了人类的基本本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主任比莉·斯沃拉(Billie Swalla)对此高度评价。

学术出版的遴选规则也在悄然变化,允许按照作者的意愿而非出版社的选题意愿,迅速扩大整个研究领域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关注。麦迪许没有忘记那些科学攀登路上的失败者和案例:“成功的数据往往只占到5%,但我们的网站可以让大家看到剩下的95%,这才是完整的。我希望这个站点可以共享那些因包含负面结果而可能永远不会被正式发表的论文,成为科学家们发布失败数据的一个主要渠道。这样也能避免重复的投入和实验。”据说,这也是吸引比尔·盖茨投资的重要原因。

这个站点可以成为科学家们发布失败数据的主要渠道,避免重复的投入和实验。这也是吸引比尔·盖茨投资的重要原因。图为投资人和创始人麦迪许

以往,科研人员的交流多限于一个小圈子,跨学科的合作更为罕见。但是凭借像“研究之门”这样的网络,可集结专攻各课题的学术人才,通过群体交流和协作,让孤寂的科研工作变得无比高效。麦迪许认为:“埃博拉病毒让我们越来越懂得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合作的重要方式是通过网站的应用程序,建立和加入科学小组,目前网站上已经设立了用于合作和讨论的科学小组有2000多个。而“虚拟会场”服务则用于讨论专业问题或研究细节,有些科研组织的学术会议已经借此进行,例如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

而对于学者声望的评价机制,“研究之门”将此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纯学术性的评价,包括出版物的数量、学术经历的丰富性和同行对于其整体研究的评分。第二部分是很多传统学术界并不常见的考核指标,尤其从社交网站的角度,考量其与同行的互动情况以及在社区里的积极性,例如是否经常向他人提问、解答问题的数量、是否索取论文全文和数据等等,此外评价机制中还包含了学术圈的“粉丝”数量。网站定期提供统计资料,让你知道有多少学者对你和你的研究感兴趣,包含个人简历的浏览数、论文的下载次数等。麦迪许认为:“以往学术界评价的唯一指标就是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的情况,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资助,这样的游戏规则必须被打破。扩展研究人脉、热心回答其他学者的问题,才能够增加你的网络可见度与影响力。”

无价的科学合作

“研究之门”对2011年到2014年之间在主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学术作品进行了统计,69%的文章中至少一名作者是网站的活跃用户。网站会自动分析与你曾经共同发表文章的学者、你曾引用过文章的学者、曾引用你文章的学者、同机构的学者,建议你与其建立链接,扩展研究的人脉。如果你在研究上遇到问题,也试着大胆地在网站上提问吧,会有许多来自相同或不同领域、热心的学者为你回答。在网络“牵线搭桥”的过程中,学者们的合作成果既包括了先进的疟疾诊断技术,也包括了在美国三州交接的地区发现的超级矿区,还有最新发现的致命植物真菌。跨国界和跨学科合作的增多是“研究之门”最显著的成果。目前研究人员合作最频繁的地区包括美国、西欧和以色列,而在非洲和南美地区则最为欠缺。但“研究之门”打开的正是一扇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的芝麻之门。

实验室设备推广是“研究之门”未来的盈利目标

有时候,一些学者的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或是微不足道,但往往可以解释一些根本性的事实。“在网站上,一位古生物学者在化石中发现了一片奇怪的树叶,但需要判定它到底是在百万年前因为飓风还是因为洪水而形成的化石,这能够解释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对此,地震学家、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都积极提供了线索,最后给出了答案。通过研究之门,他们能够真正跨越学科的边界,走向同一个终点。”麦迪许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

“意大利的遗传学者奥拉齐奥·罗密欧(Orazio Romeo)是一位遗传学家,他的研究对象是有免疫缺陷的病人。通常他都会亲自到非洲采集样本,但由于大学陷入经济危机,他被迫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的做法。在“研究之门”上发出询问之后,他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尼日利亚的回复,并提供了样本供他分析,此前他们素未谋面。尼日利亚的样本源自一位受真菌感染去世的年轻患者,由于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当地并没有掌握这种真菌的确切种类。在这次合作研究中,罗密欧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的菌种,以前它被认为只会感染植物而不会感染人类,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快刊登在了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还热心地帮助罗密欧绘制了真菌基因图,一个高效率的学术合作就此诞生。

一个研究者的失败案例,也可能成为了另一次学术合作的成功之母。瑞克·阿拉肯(Rick Aracon)是菲律宾的一名研究生,他研发了一种用废弃油发电的配方,但是却被告知实验失败。阿拉肯在“研究之门”上公布了自己失败的实验数据,而西班牙的一位有机化学家在他的配方中看到了隐藏的潜力,因为这个看起来错误的地方非常接近正确的做法。两者在进行沟通之后,共同发明了一种创造生物燃油的新技术,并载入史册。

而另一些已经被视作成功和突破的实验数据,却被网站上的学者们证伪。《自然》是一本知名的有严格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在2014年的一期刊物上,刊登了一篇论文证明在弱酸性的条件下,普通的血细胞可以转化为种源细胞,并因此对未来的医学突破带有极大的启迪意义。但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再生医学教授肯尼斯·李(Kenneth Lee),利用“研究之门”公布了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实验数据,证实按照论文中所使用的技术无法实现实验的结论。随后,论文作者被迫承认了实验数据中存在错误,发表的论文被取消,同时学界还成立了一支调查小组对作者和《自然》杂志开展调查工作。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主任比莉·斯沃拉“研究之门”提供开放存取科学论文的基础设施,它触及到了人类的基本本能

学术圈商业化的诟病

“研究之门”目前仍然处于没有盈利的状态。虽然对这个网站的褒奖之词不绝于耳,但也引发学术界关于网站运作模式和商业变现问题的担忧。有一些并不愿意在网上被搜索到和曝光的学者,发现自己的资料出现在了网站上。实际上,35%的常规用户在一份调查中说,他们加入这个站点是因为收到了一封邀请邮件。他们的页面内容已经被自动工具填充,里面包括了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记录这些不完整的信息。尽管他们就此做出撤销个人页面的要求,但是网站却没有这么做。一些计算机科学家担心,“研究之门”会利用这些科研人员的信息,以一种让人感到不安的方式来盈利,或者这些信息会被某些想以此来盈利的人所购买。“因为,你可以轻易地影响那些重要的人物。”

出版商们也在担心站点会成为公众非法上传海量含有版权内容的地方。2013年欧盟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2008年至2011年发表的生物学论文中有18%从一开始就是开放存取的,同时到2013年4月有57%的论文能够在互联网上的某个地方以某种免费的形式被阅读到。这意味着“研究之门”上的很多出版物并非来自作者本人,而是通过方法从很多站点中被挖掘得到的。而美国和英国两位计算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截至2014年8月,2012年正式发表的分子生物学论文中有大约1/4的全文都可以在“研究之门”中搜索到。

这在互联网知识版权保护受到日益关注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13年底,世界最大的医学与其他科学文献出版社爱思唯尔向“研究之门”的竞争对手Academia.edu和其他站点发送了3000封警告信,内容关于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要求他们将爱思唯尔拥有版权的论文下架。尽管“研究之门”暂时还没有收到这样的警告信,但是却无法否认侵犯传统版权的事实争议。一位科学家在接受《自然》杂志的调查中表示,“每个科学家都违反了版权法。我们只是在出版商的视线以外行事,并且希望出版商没有察觉到而已。”但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只是出版社和网站的一次博弈,前者代表了希望将论文内容货币化的传统势力。不容忽视的地方在于,一旦这些“非法上传”的论文被判定非法,就存在着大量论文被下架的可能。

“研究之门”的另一家竞争对手Mendeley允许其他电脑程序自动地抓取有用的匿名公众信息——诸如哪些论文最常被哪些研究人员浏览。“研究之门”也已经准备提供这样的服务。但是一些学者表示,“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并不是被引用频率最高的论文。”更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不知道是否这些站点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有任何影响——我对此表示怀疑——我只知道我的研究成果在被人们热烈地讨论着。”

由于学术圈“淡泊名利”的指向性,“研究之门”网站的盈利能力也被视作一个问题。麦迪许表示网站不会通过出售用户数据来牟利,已经通过发布职位广告赚了一些钱。未来,他希望通过为实验室提供服务和帮助生物实验室推广设备以提高收益。不可否认的是,站点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学术界最大的“求职公告板”,里面不仅蕴藏着职业流动的机会,还有获得科研投资的契机。不过对麦迪许来说,他最终的目标并不在帮助科学家们致富——而是指向了通过“研究之门”的合作机制,科学家们可以摘得诺贝尔奖。

猜你喜欢

麦迪学者学术
你对孩子的伤害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火柴棒谜题
学者介绍
学术
小偷也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