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呼吸”的都市通勤网络
2015-04-29
美国泛波士顿地区已经出现集合公共交通、私家礼宾车和分享经济模式出行于一体的通勤模式。
艾博·索瓦尔?之华媒体专栏作家,先后为Ad Age、BrandChannel、InterBrand等撰稿,info@zhstudio.net
Uber的商业概念如今风靡全球。可是,一辆专车上最多坐几个人、它够绿色够环保么?还有,它的价格是否是城市通勤者每日享用能承受的么?在泛波士顿地区,出现了新的通勤模式。
在这个素来以城市智能交通引领创新的城市,一家名为Bridj的公共交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用“动态线路”(dynamic routing)的模式、基于智能计算的车辆分配与调度,重新定义城市交通,进而形成一个有生命、会思考的通勤闭环系统。
具体而言,我们惯常所言的公交乘客(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旅行者)如今只要在客户端APP中输入他们出发地、目的地,以及确切的出发时间,那么Bridj系统便可以在10分钟之内到达并接乘客上车;拜大数据技术所赐,该系统通过对城市1400万个数据点(包括大多数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以及热门景点等)的预判、从而能够及时将充裕的巴士车辆调配至需求线路上。这样一来,即使是一辆核载人数为15人的公共巴士,也能在上座率达到70%以上的同时提供“门到门”的私家礼宾式便捷服务。
“门到门”的公交体验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智能的动态线路设计剔除了转乘、接驳、甚至中途停靠等高消耗时间与精力的环节。而且,与出租车不同的是,乘客在APP下订单之时就预先知晓了全程的票价(不令人惊讶的是,车价往往大大低于同距离的出租车费用)。
在2015年1月初,Bridj公司宣布在每天下午4~7点间增加提供上述动态线路服务,而此前Bridj仅提供早晨时间的服务。同时,该公司CEO马修·乔治也表示,Bridj顺利通过了新一轮的技术升级,使APP的功能从接受订单拓展至更细化的服务,包括实时查询车辆在途位置、上车地点线路图、下车地点距客户的终极目的地的距离等。
不久前,Bridj公司获得400万美元风险投资,投资者均来自波士顿本地,包括Atlas Ventures、Jill Preotle(他也是ZipCar投资者?)以及NextView Ventures、Suffolk Equity私人股本、Freshtracks资本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Bridj的早期布局阶段,公司便聘请了一位大咖级人物担任COO要职,他就是曾担任芝加哥市和华盛顿特区城市交通总主管加布·克莱恩(Gabe Klein)。在担任公职期间,加布·克莱恩领导制定了城市自行车共享计划、并优化了循环公交体系。除了深谙城市环境中交通管理的经营智慧,加布·克莱恩在Bridj初创阶段加盟的更大价值在于——当公司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当地政府和法规的阻碍时,他可以帮助公司度过难关,从而最大限度规避Uber公司令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始终伴随其身的“成长烦恼”(合规阻碍)。
Bridj团队亦早有走出波士顿地区的远大抱负。作为全球第一个以动态线路方式提供城市交通调度服务的供应商,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让遍及全球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变得更加有效和快捷。Bridj公司CEO马修·乔治表示,在未来五年中,他们还将发掘和采纳更多新科技,包括利用无人驾驶车辆来彻底变革城市出行等。
不难看出,尽管Bridj标示的公共汽车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车容环境、并全程提供免费WiFi,而且乘客只要下订单都能保障有座位(用户花费的价格也仅略高于普通的公共交通资费标准),但显然Bridj并未将这些表象的“优势”视为其长远竞争力。
在根本上而言,Bridj团队相信拼车出行(carpooling)的方式将减缓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受到污染侵害。根据美国能源信心管理局提供的数据,仅2012年一年,全美的汽车驾驶者就消耗了1330亿加仑的汽油。相比老款的汽车,虽然不断迭代更新的现代车辆在能效和排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优化,但对于石油储量消耗与环境足迹的影响度改善依然可谓是“微不足道”的——而与之对应,拼车出行对环境影响的“改观程度”则显而易见:让我们以人们经常驾驶的大型SUV系列和卡车为例,这些大型车辆核载乘客数可高达7位,这也意味着,如果(这些车辆驾驶者)每人都选择拼车,那么在路上跑的7辆车中就减少了6辆;而即使是两两拼车出行,那也意味着可以将在路上的汽车数量减少一半。
可谓,拼车出行是减少碳排放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间接的效益还包括减少了公路建设与维护成本、汽油费支出等。而让大众欣然接受拼车出行的前提则是,需要保障便捷、舒适、服务优化。而对于广大的城市通勤者每天“到达的那个地方”——他们的雇主方——而言,类似Bridj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则无疑是又一利好:员工通勤疲惫度下降了,时间节省了,自然工作的生产力也就提升了。难怪Bridj公司正与一批大型雇主公司洽商合作,通过雇主补贴员工搭乘Bridj公交车的方式来鼓励更多城市通勤者欣然接纳这种新鲜而优化的出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