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京津冀 协同发展机遇 挖掘天津经济增长新动力

2015-04-29黄瑛郑礼陈钊

求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服务业天津

黄瑛 郑礼 陈钊

当前,天津正处于加快实现城市定位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做大总量与推进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使得天津又面临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一、天津经济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1.实体经济稳健支撑。从工业看,先进制造业继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65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1.4%;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增速保持在2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从服务业看,全年服务业增加值与GDP同步增长12.5%,占GDP的比重达到4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3%、11.9%、11.2%和10%。

2.投资创新双轮驱动。从投资看,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其中实体经济投资比重达到64.5%,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工业优势产业投资比重达36%,在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创新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98%,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92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2435家,涌现出红日药业、瑞普生物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工业企业新产品占全部销售收入的20.8%,企业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3.民营经济成为亮点。出台27条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2013年,全市新注册民营企业3.03万户;民间投资增长23.5%,快于全社会投资9.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50.4%,主要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6.4%,快于全市出口14.9个百分点。

4.区县经济多元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整合提升后的7个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业态规模发展,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2013年,滨海新区GDP增长17.5%,快于全市5个百分点,比重达到55.8%。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明显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建成一批总部聚集区、特色街区、创意产业园区,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9.3%。郊区县经济实力继续增强。深入实施“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示范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31个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进展顺利,GDP增长16.6%,快于全市4.1个百分点。

二、京津冀各具优势,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1.产业结构梯度明显,对接协作潜力巨大。一是京津冀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3∶76.9,服务经济特征凸显;天津产业结构为1.3:50.6∶48.1,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为12.4∶52.1∶35.5,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当前,北京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优势突出;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培育了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了一批产业聚集;河北基础原材料产业占有重要地位,钢材、平板玻璃、焦炭等产品产量居全国

列。京津冀产业内部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提升空间较大。二是天津与北京服务业阶段性特征差异明显。天津流通类服务业具备传统优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北京非流通类服务业功能完善,尤其是金融、信息、商务、科技等高端行业辐射带动能力强。2013年,在天津服务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的比重分别为27.6%和10.5%,规模效应明显;在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比重分别为18.8%、11.7%、10.3%和9.6%,比较优势突出。深化区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为带动天津服务业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天津与河北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有一定基础。2013年,在天津与河北工业增加值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6个行业重合。天津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气机械、航空航天五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8%;河北黑色冶金行业占比达到20.5%,生铁、粗钢产量占全国的1/4。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分别是天津与河北的主导行业,分处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供需高度衔接,具有天然的合作发展基础。

2.需求动力各有侧重,投资合作空间广阔。北京以消费拉动为主,天津与河北以投资拉动为主。2013年,京津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1%、70.4%和82%。当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提速,河北城镇化空间较大,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民间投资活跃。2013年,天津民间投资达5103.52亿元,增长23.5%,快于全社会投资9.4个百分点,占比为50.4%;河北民间投资17760亿元,增长20.7%,快于固定资产投资2.2个百分点,占比为78.5%。随着城市群建设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将成为津冀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

3.资源要素不断集聚,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一是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对河北的人口吸纳效应明显。在北京的外来常住人口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2.1%,来自天津的占1.2%;在天津的外来常住人口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5.2%,来自北京的占0.8%。二是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13年,天津利用内资到位资金中,北京资金971亿元,占31.1%;河北资金341亿元,占10.9%。三是科技合作前景广阔。京津冀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借重北京研发优势,用好天津、河北产业化空间和载体,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助于辐射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4.空间布局逐步明朗,城市群建设已具雏形。北京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天津根据“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总体规划,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京津产业新城、中关村科技新城等合作功能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河北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京津冀区域将在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下,带动周边一批节点性城市快速发展。

三、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积极变化

1.天津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从城市功能看,天津经济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三地功能定位逐渐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其经济功能将有所弱化,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天津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天津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经济主导地位。从资源配置看,有利于各类要素向天津集聚。天津在港口、产业、政策、土地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这将有利于资源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向天津集聚,从而汇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增长动力看,投资需求将更加旺盛。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0.23,处在成长期,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处在上升通道。投资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一方面有助于加快打造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功能平台,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以商招商,完善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链拉动效应。从发展布局看,区县经济空间将更加广阔。天津除滨海新区外,西青、武清、东丽、北辰等区的发展基础较好,2013年生产总值均超过700亿元,有望率先成为GDP千亿城区,同时在就业容量、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在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助推产业对接。天津与北京共同规划建设了京津合作示范区,滨海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成功吸纳了中关村多个转移项目,京津产业新城、中关村科技新城、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功能平台加快建设,在京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总部纷纷来津设立分支机构或兴建项目。河北的长城汽车、英利太阳能到天津投资建设,津冀开展了中医药合作项目,天津商品交易所投资入股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二是助推港口合作。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有利于渤海湾区域港口群优化资源配置,聚集航运物流要素,提升区域港口的国际竞争力。2014年7月,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启动实施,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2013年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河北的货物比重为34.2%;在天津港外贸重量箱中,来自北京、河北的货物占40.7%;在天津口岸(进出口)通关的京津冀企业达2.3万家,占口岸通关企业的47%。三是助推创新发展。从科技创新看,着力深化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和院所合作;加大借重首都科技资源力度,2013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33亿元,增长40%。从制度创新看,滨海新区成立了国内首家地区级行政审批局,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有效提升了行政审批效能。从商业模式创新看,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国20强电商全部落户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铁合金交易所等一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投入运营;融资租赁快速发展,业务规模约占全国的1/4。

四、抓住机遇,挖掘天津经济增长新动力

1.发挥产业优势,建设高端项目。一是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中心。对照现代制造中心的目标,天津工业发展还存在着结构偏重、产业链短、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冶金、石化等原材料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近四成,大飞机、直升机本地配套率仅为5%,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应坚持规划引导,围绕优势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京津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吸聚首都创新资源,做好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能级和聚集度;探索在曹妃甸、保定等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二是努力构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天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0%,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非流通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不相匹配。应落实国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决策部署,细化我市已出台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见,支持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进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功能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金融、信息、会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合作,主动承接养老、医疗、教育机构转移;加快西青、武清等新城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推进生活服务便利化,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

2.发挥双港优势,强化集聚辐射。一是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环渤海地区有10个亿吨大港,其中天津、青岛、唐山、大连4个港口居全球港口前10位,是世界上大型港口最集中的区域。应抓住海运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难得的机遇,强化天津港在环渤海地区的主导地位,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充分用好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这一合作平台,有效整合港口资源,与周边港口合理分工,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发挥东疆政策优势,加快航运物流要素聚集,建设进口商品分拨基地,辐射北京及河北各主要城市;优化临港产业结构,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转移,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港口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延伸发展旅游、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航运服务体系。二是提升天津机场的承载能力。天津机场的定位是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随着T2航站楼投入使用,货邮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10万吨,旅客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00万人次,可以有效承接首都机场的溢出分流需求。应加快完善辐射周边、便捷高效的地面综合交通网络,新建一批异地城市候机楼,争取更多客源,以服务天津及周边区域发展。充分利用客货双区运行航空港的有利条件,以建设航空物流园区为契机,加快发展航空物流、航空金融、邮件快递等临空产业,吸引大型核心企业入驻,构建中国北方最便捷的航空物流运作平台。

3.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发展潜力。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京津冀地区共有7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中关村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七成左右,研发优势突出,开展协同创新将有效推动天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应着力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创建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借鉴中关村管理经验,探索实施“一区十五园”,为推动万企转型升级、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提高产出水平,注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应用和市场的创新,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杀手锏”产品;着力提供政策保障,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吸纳科研人才、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释放制度创新对市场环境的优化效应。从上海自贸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激发了外商的投资热情,2014年上半年新增外资项目占全市的46.7%,在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从2013年末的3%左右上升至12%;跨境人民币贷款等金融创新举措,使企业融资成本平均降低10%至20%,电子、软件开发和生物技术等创新型企业纷纷入驻;免税、保税、完税等贸易便利化功能,有力地促进了金融、商贸、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天津应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安排。通过推进投资自由化,不断改善利用外资结构,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推进金融国际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推进贸易便利化,加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和配套发展,改善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发挥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促进第三方支付、大宗商品、贸易、多媒体等平台企业发展,强化对大数据的采集、开发、分析和利用,为其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先发优势,进一步创新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引进更多有影响力的地区总部、结算中心和后台中心,形成更加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金融创新运营中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天津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京津冀服务业天津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天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