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基地和校园空间的充分利用
2015-04-29鄂文斌滕金花
鄂文斌 滕金花
凌云小学位于吉林省东辽县南部,全乡现有6 所村小,教职工108人,学生1000余人,有学农基地30.8亩,林地29亩,校园空地18.5亩。几年来,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基地和校园空间的育人作用,服务学校的课程改革,服务“三农”,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收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方面搭建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深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一、发挥劳动实践基地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要求和改革精神,结合凌云小学的实际,坚定不移地将素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主题。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把劳动实践基地和校园经济建设与学校课程改革作为重点,充分体现学农基地是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一主导思想。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创造能力、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劳动实践基地则是培养这些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增强农村小学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农村教育改革,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做法。
东辽县凌云小学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市县两级校办领导的支持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对全乡学农基地的管理,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有效空间,师生密切配合,在59.8亩的基地建设中,在18.5亩的校园经济发展尝试中,发挥了育人的作用,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受到了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养成教育,增强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服务于课程改革。
其中,东辽县三良小学连续三年在劳动基地建设、庭院经济尝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所小学有学农基地5.2亩,校园内有李子树60余棵,樱桃树100余棵,草莓0.2亩,袋装花生每年在400袋左右,同时每年营养钵育苗6000棵以上,年纯收近万元。学校组织成立了以下活动小组:果树组,蔬菜育苗栽培组,大田田间管理组,病虫害防治组,养殖技术指导组。
结合实际,我们总结创编了《李子树的栽培与修剪》《营养钵育苗的方法》《西瓜炭疽病的早期预防》《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西瓜的栽培》等实用乡土教材。
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的学农基地充分发挥了育人的功效,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在自家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三良小学五年级参加病虫害防治组的唐同学用所学的常用农药使用技术,在自家的6亩西瓜地里指导父亲用酸、碱两种农药分别喷施,取得了最佳效果,令其父母和乡邻十分认可。他父亲感慨地说:“没白参与学校的活动小组,还真学到知识了!以后我还要继续支持孩子,让他在学校多学习、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家长的话不仅是对自己孩子学习成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校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技术培养的一种肯定,社会影响很大,提高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挥劳动实践基地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认可和支持。
二、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园经济的发展,必须为“三农”服务创造条件
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园经济发展建设,不只是服务于学校,培养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更强化了“三农”服务的思想,这样可直接体现出教育直接为农民致富、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方略,也直接体现了教育顺民心、合民意、解民困的根本目标。
三良小学的基地建设和校园经济建设在凌云乡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全乡各校的学农基地建设和校园经济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仁合小学西操场的大豆种植使学生掌握了大豆的田间管理、蚜虫防治方法;平川小学在种植甜玉米的基础上,林地管理也别具一格,修枝剪杈,虫害防治让学生为学校创收的同时,掌握了许多实用技术。在此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学校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举多得。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农基地、学校庭院经济发展的尝试,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人才的主渠道,是培养适应农村、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进步的人才的摇篮。我们觉得,未来的农村将需要大批有一定的实用技术的人才,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将回到农村这可爱的土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将看到科技的含量,也将看到运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更能看到在同一块土地上掌握不同科学技术的人收到的不同效益。
因此,培养新型的“三农”人才,要从小学做起,循序渐进。想念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型的农村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就是为新型农村培养人才的基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