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运用策略
2015-04-29吴秀平
吴秀平
【摘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所有初中音乐教师应追求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以期能对初中的音乐教学有所裨益和参考
【关键词】信心技术;初中音乐;教学质量;运用策略
一、前言
音乐课作为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促进和辅助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的研究和探讨,努力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以发挥巾学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巾学音乐教学巾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创新了中学音乐教学的新局面,促进了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但是要想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这一教学效果,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而这些策略的实施还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
(一)须遵循初中音乐教学活动规律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巾音乐教学活动巾的应用,首先应遵循初巾音乐教学活动的规律,即音乐教师教的规律和学生学的规律。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主导教学的主体是音乐教师,而学生居于被动和次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巾依赖于音乐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了。而在现代的教育理论巾,教学过程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转化为以音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在初巾音乐教学巾的应用也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应为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转化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方面,由于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角色为自主的学习者,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能则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及技巧,其角色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及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应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核心人物,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使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在其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化的平台。
(二)须满足初中音乐欣赏可的审美教育要求
根据《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并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应满足其审美教育的要求,符合审美教育这一原则:
一方面要符合音乐教育审美体验的原则,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渗透于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另一方面还要符合音乐教育审美愉悦的原则,音乐能愉悦人的身心是其找人们喜欢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激发音乐的审美愉悦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
(三)须贯穿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育的应用应贯穿音乐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执行阶段以及教学评估阶段,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阶段化、片段化应用。在组织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就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渴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创造相应的音乐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思创新、精巧、独特的教学环节,以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积极地投入音乐欣赏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认知和创造;在音乐教学的评估阶段,更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已完成的音乐欣赏课进行系统化和形象化的回顺与分析,发现其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下次的音乐教学实现突破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所谓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指挥,以教学任务及学生特点的要求为依据,在教学活动巾,对有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及步骤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从而形成最终的系统性教学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系统技术,在初巾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利用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等来实现,具体的应用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巾的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等基本的材料单元,在多媒体技术下为学生创设声情同步,声形并茂并时空统一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在这种音乐情境巾缩短与音乐作品的时空距离,能更直观地欣赏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推动学生的审美过程,即接触作品——了解作品——体会作品一一情感升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创设音乐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资料、画面资料等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有关的教学资料及信息,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进行介绍,向学生创设一个符合音乐作品本身所表达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理解音乐作品,体会该作品的内涵及魅力,产生音乐共鸣,实现审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视频、音频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的音乐欣赏课在教学过程巾要求有大量的师生互动及师生交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凋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实现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其巾最主要的就是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利用视频和音频剪辑技术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创作属于学生自己的音乐幻灯片、音乐视频、音乐音频等作品;或者指导让学生在欣赏有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由于在创作过程巾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三)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而交互式网络技术则是开展主题探究式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设计多种网络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主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对网络巾和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畅所欲言,甚至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资源的共享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化。初中音乐教学利用网络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方式有建设网络教学论坛,建立音乐电子阅览室,博客交流、互动等等,对网络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并在过程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阋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巾,除了要引领学生赏析、品味和审美音乐作品外,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围绕音乐知识点的阐述、揭示、总结、展开等环节,组织适合和针对教学内容的提问,以激发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问,并对其心理和情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搭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因为其承载的大量的视听信息,能有在短时问内对学生的全部感官发生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巾应通过搭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开启学生的多种感官,开发期肢体语言、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开放式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来丰富教材的形式,充实声像、多媒体以及多种媒体教材,充分使用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光盘等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全面整合教学技术来实现,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音乐课改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最终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
(六)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不仪能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也是新课改对音乐教学有效性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巾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种技术,其形象直观、应用交互的优点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实用性强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有限的音乐课堂时问里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是现代化教育的大趋势,初中音乐教师应把握新理念,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能为学生创设声像并茂的音乐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培养学生人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上接第89页)舞和连宵舞,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夔州竹枝歌舞和连宵舞。夔州,即今重庆市奉节县。竹枝歌舞由古代巴渝舞经踏踢舞嬗变而来,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问歌舞形式。竹枝歌舞在渝东地区乃至全国影响都相当大,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对竹枝歌舞有过捕写。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刘禹锡。他在《竹枝词几首》序巾写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巫山),里巾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据《乐府诗集》卷81中记载:“《竹枝》本出巴渝。”南宋诗人陆游曾亲眼目睹古代巴渝人跳竹枝歌舞时的场景,写下《蹋碛》:“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竹枝残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以上义献均可看出竹枝歌舞曾经的盛况。竹枝歌舞以踏、蹲、摆手为基本特征,既具阳刚之美,又具飘逸之风。主要分为娱神舞和娱人舞两种。娱神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有表现祀神的“跳耍神”、“踩罡布阵”等。表演者以伏地、仰天、踏节等动作形态展示出对神的敬畏。娱人舞大都表现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竞技、恋爱等内容。主要动作有扬袖、小跳、打肩等。竹枝歌舞的基本动律是:膝盖放松,沉胯下蹲,身体随节奏起伏。主要步伐有:踏步、踵趾步、跳步等。主要动作有:击掌、击腰、单双手划网、下蹲等。主要舞蹈内容有:“击鼓起舞”、“村姑献花”、“大鹏展翅”、“喜乐迎神”等。
连宵舞在渝东地区又称为“打连宵”。连宵舞既有传统巴文化的风韵,又有渝东地区移民文化的渗透。“连宵”为舞蹈时所用的道具,选用约60厘米长的竹棍,将两端凿孔,孔中串铜钱数枚,竹棍上缠上各色纸条做装饰。表演时不限人数,可为一人或数十人。舞蹈时,每人手持一把连宵,边唱边舞。连宵作为渝东地区老百姓白娱白乐的一种艺术活动,通常在节日和喜庆的场合进行表演,其主要动作突出“打”,以连宵头击打自己的身体或互打对方的身体,发出悦耳的节奏,抒发人们愉悦的心情。连宵舞的基本动律是:脚下放松,步伐轻快,身体灵活配合节奏以连宵击打身体各部位。基本步伐有:走步、秧歌步、跑步等。在舞蹈中,表演者要不停地变化队形,来回穿梭,使舞蹈丰富多变,层次分明。主要曲目有《十二月》、《武松打虎》等。
四、结语
渝东地区一直被誉为“歌舞之乡”,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问舞蹈资源,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带来了丰富的外来民间舞蹈资源,经过长期的融合,使这片土地形成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民问舞蹈。而这些优秀的艺术瑰宝需要当地艺术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并认真保护,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