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2015-04-29赵慧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幼儿生活孩子

赵慧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书本中的规范教育,忽视了大自然、大社会的生活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脱离社会。这不仅违背了幼儿的天性,也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遭到泯灭。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还孩子一片阳光和净土,还孩子最本质的东西。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教育的材料、工具、方法、环境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教育离不开生活,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幼儿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幼儿生活就是一种教育,相应的幼儿教育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起来的。陈鹤琴也主张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生活教育就在你身边,随手可得,触手可及,但正是这种活生生的、现成的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规范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笼中之鸟”、“井底之蛙”。孩子们每天生活在“家——幼儿园”组成的两点一线中,忙于各种辅导班中,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以至于有的孩子分不清麦苗和小草、南瓜和丝瓜等,这不仅违背了幼儿的天性,也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在知识的灌输中被不知不觉地泯灭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生活化,教育要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这种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因此,我们要把规范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教育回归一种田园式的生活教育,这看似本末倒置,其实并不然,只有在生活教育中,幼儿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发展创造力。看来,回归生活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培养独立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既然生活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

教育家欧文指出:“把儿童带出去,让他们熟悉花园、果园、田野和树木,熟悉家畜和一般自然史。训练幼儿合乎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使他们获得一生中都有用的实质性知识。”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不是死的书本。打开自然之门,生活处处充满着童话,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使幼儿的视线超越围墙,才能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获取天然的材料,并在材料中学习,在材料中操作,在操作中获得交流的机会,创设和谐的环境,激发好奇心,产生奇思妙想,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把自然界中的小动物看成自己的朋友,一草一木看成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创作源泉,做到天地合一。

如果你生长在海边,就可以让幼儿踩着细软的沙粒,打着水仗嬉戏着,躺在浅水中享受着浪花的冲击,观赏着碧水蓝天的美景,带上你的“沙滩工具”,搭筑起你心中的“万里长城”、“森林公园”等童话世界,用贝壳拼出美好的愿望,在“海底隧道”尽情地观赏千奇百怪的“海底世界”,这是大自然赋予你的权利,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时给孩子们讲讲海的知识,要比在课堂上讲效果好千百倍。如果你生长在银装素裹的北方,就可以让幼儿观赏晶莹剔透的冰雕世界,触摸和体验那冰清玉洁,还可以在冰场上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溜冰,在大雪过后让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让孩子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并加以讲解,这样孩子们对水的认识会非常深刻。

山、小河、田野是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孩子们爬山、玩水、挖野菜,孩子们背着自带的食物,唱着欢快的歌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山顶上,孩子们放飞着美丽的风筝,心想: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为什么忽高忽低?一不小心还“倒栽葱”?孩子们思绪飞扬,在找到了一个个答案的同时,也放飞着自己的理想;田野中,孩子们追跑着,欢笑着,采集着野花,挖着野菜,还不时地争论:为什么田野里会生长出这么多的野菜?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呢?为什么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植物的根、茎、叶会不一样呢?小河边,孩子们欢笑着,嬉戏着,一会把脚伸进水中感受水的温度,一会把小石子扔进河中观察水的变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收获颇丰,采集的野花、种子,捉到的昆虫做成标本放进自然角;小草编织的小鱼、用花瓣粘贴成“美丽的衣裳”放在美术角;孩子们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绘画成册;老师们汇集活动内容制定活动主题,创编园本课程。整个活动中,幼儿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的智慧和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孩子们从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食粮,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捕捉了每个灵感,点燃了创作的火花。

二、利用身边废旧物品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

有位母亲说过:“最好的玩具不是货架上的昂贵玩具,而是你身边各种废旧的无毒物品。”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泥巴、废纸、碎布在大人眼里看似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而在孩子们眼中确是无价之宝、亲密伙伴,生活中的这些“垃圾”,孩子们爱不释手,百玩不厌。福禄贝尔很早就提出了让幼儿用粘土“塑造”,蒙台梭利也让幼儿进行“陶艺”和“建筑”的手工,并强调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无需指导幼儿做任何有用的东西,而是让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创作。这样幼儿就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创造力,还提高了动手能力。看来,废旧物品同样也是生活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可在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抓住教育的内容和时机,发展幼儿创造力,让幼儿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

如区域中“玩纸”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一把剪刀,几张废纸,孩子们在精心设计后,动手操作起来,教室里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剪纸声和“沙沙”的撕纸声、折纸声,孩子们在专注地操作着,俨然是一位位独具匠心的能工巧匠,又像一个个神气活现的“魔术师”。一张张废纸在孩子们手中摆来弄去,一会儿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一会儿剪出了不同图案的窗花,有的又剪出了一排拉手跳舞的小姑娘,还有的撕成了一棵棵大树……整个活动,教师无需更多的话语,无需苦口婆心地“演说”,无需指手画脚地“教导”,只需充当活动中的合作者、研究者、支持者或观察者。因为这是孩子们的所爱,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在这里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尊重与平等,充满了创造与感悟,孩子们在废纸残片中获得知识,这就是生活教育,一种无需高深哲理且垂手可及的生活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

社区资源是生活教育中的又一重要来源,它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它有着众多现成的材料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如图书馆、商店、养老院、工厂等。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劳动,是一座社会大舞台,我们要打开幼儿园的大门,走出封闭办园的小圈子,主动与家庭、社会沟通,让幼儿走进社区。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寻找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并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幼儿进行参观、采访、手拉手等活动,让幼儿融入到社会中去,增长见识,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如,我园处于高楼大厦和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有着丰富的社区资源,既有现代化的工厂,又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既现代又浪漫,于是我们抓住这人杰地灵的特点,让幼儿在社区中培养性格,锻炼品质。正如《纲要》中所说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就设计、组织、安排幼儿更多地接触五彩斑斓的社会,描绘生活的色彩,使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又如,带领幼儿参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参观工人叔叔是怎样劳动的。当幼儿看到一堆堆矿石经过炼铁工人的辛勤劳动炼成了火红的铁水,一块块不起眼的钢铁经过机械工人的加工成为光芒四射的零件,一座座巨大的设备在工人轻按按钮的控制下运转如飞的时候,由衷地产生了劳动光荣的思想,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知道了日常生活中用的东西都是工人叔叔辛辛苦苦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萌发出珍惜别人劳动、尊重他人劳动的情感,也学到了许多通过书本难以学到或理解的知识。也可以让孩子们到农村观看春种和秋收,让孩子们了解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明白了平时为什么要爱惜粮食。这种在环境中学习的方法比僵化的说教效果好,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在动手操作中,在与人的融洽相处中会愉快地学到许多知识,培养多种能力。正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中提到:我们有必要将大部分的教育工作回归自然,否则就像从母亲怀里把孩子硬抢到学校来一样。看来,生活教育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推广,因为它容许孩子们在户外成长,在公园或海边嬉戏,容许孩子们暴露在阳光之下。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鼓舞孩子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融于其中。

幼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对规范教育的全盘否定,只是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一下原本就属于幼儿生活的教育,唤醒人们那失落的记忆,归还幼儿那片真实、自由的天空,让每一个活动成为幼儿发展的契机,每一个角落成为幼儿游戏的乐园,每一面墙成为幼儿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废旧物品成为幼儿创作的源泉,让一草一木成为幼儿的朋友,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时间、空间,使他们在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幼儿园教育要生活化,生活化的教育是永恒的教育,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猜你喜欢

幼儿生活孩子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漫生活?阅快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