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查·斯特劳斯的指挥法则

2015-04-29沈君阳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音乐创作

沈君阳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一个乐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4岁时开始弹钢琴,不满10岁时就写出了《节日进行曲》、《木管小夜曲》。1882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1885年,中断了慕尼黑大学的学习,去迈宁根乐队担任著名音乐指挥冯·彪罗的副指挥,不久接任正指挥在迈宁根受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开始研究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写出一系列交响诗和描绘性交响曲,获得成功。1900年后他在歌剧方面获得成功。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指挥法则;音乐创作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中就任过许多世界一流交响乐团和歌剧院的指挥,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剧院等等.施特劳斯的创作重点在交响乐和歌剧方面,他创作了以《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为代表的一系列标题交响诗,以及《家庭交响曲》和《阿尔卑斯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对晚期浪漫派交响曲是极大的丰富。歌剧方面《莎士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是现在经常上演的曲目。此外,艺术歌曲《黄昏之梦》也深受世人喜爱。斯特劳斯的音乐以其华丽的色彩,新颖的配器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而著称。他的创作丰富了浪漫派的音乐词汇,提高了管弦乐的表现手法,因而在晚期浪漫派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大家公认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个性特点。罗曼·罗兰曾对他做过这样的描绘:“他的侧影高大而瘦长,他指挥时的手势果断、急切而又不连贯,他脸色苍白,稍带急燥的样子,目光清澈,茫然地向前凝视着,嘴唇略带稚气,胡茬淡黄而近乎花白,头发在光秃的额顶上面卷成圆圈,前额饱满。他对音乐的理解与解析,就像他的形象个性一样,独出心裁。”

一八儿二年,理查·施特劳斯因为健康的原因,曾在意大利作了较长时间的旅居,这对于他后来的音乐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厌恶北欧,“可怕的、灰暗的北欧,没有阳光,意境空虚”(尼采);他像尼采一样,梦想着“一种更深刻、更有力、也许是更为刺激而神秘的音乐,一种超德意志的音乐,这种音乐面对蓝色的、迷人的大海和地中海那明朗的天空时,不会消失、不会苍白无力和暗淡无光”。他想重新找到南欧人的天真活泼、富于变化、生气勃勃的形象。他既具有音乐家和诗人的灵魂,又是一位尼采哲学培养起来的思想家。在他的一系列交响诗中,他把自己浪漫色彩的悲观主义、对于世人的蔑视、讽嘲和那种傲慢的个人主义表达得无比的深刻,淋漓尽致。

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较深刻的影响。人们评价他的艺术是瑜瑕并存,称他的作品是“最平庸、最粗俗的旋律——他们让人想起了普契尼的最糟的东西。”但是,理查·斯特劳斯却给他的这些“音乐的丑小鸭”配上了最巧妙、最别致的和声和变化多端、而且色彩绚丽的配器,使得这些本来很平庸的作品,变成了可以与巴赫和瓦格纳相媲美的复凋作品。“富于肉欲之感的温柔的意大利特色又与严肃而强劲的德国风格并存其中。它是一种标题音乐,却又寄寓于古典音乐的躯壳之中;”就连理查·斯特劳斯自己也曾这样说过:“你听我的音乐毋需去看标题,你只要能理解并接受其中的音乐。……”在这些与其说是出于本能和聪明机灵的意志的作品中,力量和意志却往往被放松了。这种音乐是傲慢专横的、盛气凌人的、也是懒散的。

提到“傲慢专横、盛气凌人”,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当之无愧。尤其是他的那些纵横奔驰、绚烂多彩的交响诗,只要一翻开总谱,无数个用心谱写的音符,就会炊天喜地的往下流泻。他写作的交响诗其声部的姿态都各不相同,就像古典音乐大师们所写的大合唱曲一样,宏大起伏的各声部,以对位法忽高忽低、忽前忽后,变化多端。如果用的是袖珍本总谱,每页的行数就不够用,有时一行乐谱要分两页印出即使这样,每页都印得密密麻麻的,几乎没有什么空间。这主要是他的音乐创作有许多段落经常是所有乐器一起同时演奏的,这在其他作曲家的创作中是不常见的。理查·斯特劳斯的音乐创作特点恰恰是所有乐器一同演奏,而且各声部在分别进行时,不但自己能活跃起来,还能使对方更生动,提高了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这种创作是经过精密设计下才能写出的。

理查·施特劳斯曾亲手把柏辽兹的《管弦乐法》译成德文,并在其中用自己的作品做为例子,于一几0四年出版。西方音乐史曾把理查·施特劳斯称为德国首屈一指的作曲家、指挥家,这是音乐界对他的最高褒奖。德国自贝多芬之后再没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直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出现,德意志音乐才又一次席卷欧洲乐坛。理查·施特劳斯不仅在音乐理论上高谈阔论,在交响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他在交响诗的创作上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想法,信心十足、随心所欲地驾驭着管弦乐团,在交响诗的天地中发挥着他那惊人的才华。他一共谱写了十多首交响诗,其中最有影响的交响诗《唐璜》谱写完成时年仅二十四岁。当时,有很多人既感到惊奇,又感到担忧;惊奇的是这么年轻就有这样高的能力!担忧的是他能否撑起交响诗发展的新天地,……?然而,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则表示:“我要展现出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所不曾有过的、在音乐上充满表现力的世界,以及诗一般的境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次年,又谱写出了《死与净化》,随后又谱写完成了《泰尔愉快的恶作剧》和《苏鲁兹如是说》。在这些作品中的乐器处理上,理查-施特劳斯依然做得巧夺天工。他所运用的创作题材内容都是德国民间的古老传说,听众并不晓得其故事内容,不过当人们听到这多彩的、悦耳的、纷繁复杂的音响时,思想与情绪完全被音乐所虏获,尤其是《苏鲁兹如是说》一曲,所有的茫然不解都被音乐所取代了。

《堂·吉河德》是理查·施特劳斯十首交响诗中,在音乐会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这不仪是因为听众对题材内容比较熟悉,更多的是对音乐的锐意创新表示接受。继《堂·吉诃德》之后,理查·施特劳斯又创作了《英雄的生涯》和《家庭交响曲》,尤其是《英雄的生涯》在当时备受争议,因为音乐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是一位自称为英雄的主人翁,视世人为傻瓜的故事,这让很多本来就不喜欢理查·施特劳斯音乐的绅士们找到了抨击他的借口,说理查·施特劳斯是在“胡用他的才能,在诽谤、怒骂、或损毁世人的名誉……”。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我们这些并不熟悉那遥远世界的后人来说,音乐更使我们感兴趣。那快活、优美、同时又具蛊惑般的音响,一会儿让人感到失神、茫然,一会儿又让人感到空虚、寒冷,继而就让你感到豁然开朗……。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就是这样,像毒品、又像维他命刺激着各种人的神经,让人们难以自拔。

《阿尔卑斯交响曲》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有人把此曲称为“告别式”音乐,这部音乐的表现力极其巧妙,每当人们听到这首乐曲时,就仿佛身临其境,面对雄伟壮阔的阿尔卑斯山,人天合一,神随风荡……。《阿尔卑斯交响曲》是理查·施特劳斯在交响诗创作上的总结,同时也为后人在交响诗创作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理查·施特劳斯在他享年八十五岁的生涯中,共创作了八十六部(首)作品,其中除了在交响诗领域的卓越贡献外,在歌剧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如果加上由他改写的歌剧,总共有二十二部之多。不过,我们有机会观赏或聆听的,只有《玫瑰骑士》、《莎乐美》和《在纳克俊斯岛的阿利安德奈》。另外,理查·施特劳斯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其主要原因是他的妻子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

理查·施特劳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绩,远比不上他在交响乐指挥领域的突出贡献。在理查·施特劳斯所生活的年代,当时的作曲和组织演奏都是由同一个人包办的,作曲家就是指挥,没有专门从事指挥的人。指挥作为一个专业,即指挥家专管指挥的事,据说是从汉斯·冯·彪罗开始的。他是现代交响乐指挥的奠基人,曾求拜于李斯特门下学习钢琴,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兼作曲家;另外,他还是贝多芬音乐的最权威解析者,他奠定了贝多芬音乐的演奏基础,直到今天,我们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仍然是沿用他的理论与风格。汉斯·冯·彪罗还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曾为莎士比业的歌剧《朱里业斯·凯撒》写过音乐。创作r交响诗《歌手的诅咒》、《涅槃》、以及许多钢琴曲与歌曲等。尽管这样,他留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仍然是音乐史中记载的“职业性指挥家的首创人”这个特殊身份。彪罗当时是德国首屈一指的迈宁根宫廷乐团的指挥,彪罗所统帅的这个乐团,是欧洲最优秀的乐团之一。一八八四年十—月十八日,汉斯-冯-彪罗邀请理查·施特劳斯指挥迈宁根宫廷乐团,演奏他新谱写的《为十三支管乐器创作的组曲》(作品OP4),结果大获成功。次年,理查·施特劳斯就受聘为这个宫廷乐团的副指挥,又过r一年,他接替了汉斯·冯-彪罗,成为这支乐团的止指挥,这时,施特劳斯年仪二十二岁。从此,他开始r专业的指挥生涯;二十岁在贝雷特成功指挥了《唐怀特》、二十二岁就任慕尼黑宫廷歌剧院指挥、二十七岁成为柏林宫廷歌剧院指挥、四十二岁受聘于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的常务指挥、四十四岁任柏林宫廷歌剧院音乐总监、五十八岁担任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及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六十二岁在贝多芬百年纪念时,指挥第九交响曲,八十二岁任BBC管弦乐团指挥,八十五岁还为电台指挥广播演奏。

他的指挥姿态十分庄重,主张只使用右手指挥,并说:左手最好插在背心的口袋里……。他及其反对用夸大的动作来指挥,特别是对脚下动作过多的指挥者,总是恶语抨击,他曾说过:“别像小丑那样走来走去,最好是用耳朵去指挥!”以此来挖苦那些脚跟总是站不稳的指挥者。有一位年轻的指挥家拿了本签名簿请他签名,理查·施特劳斯很认真地将自己指挥生涯的体验,归纳成条文,写在了那位年轻指挥家的签名簿上,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指挥法则。

第一条:你并非为自己的乐趣去演奏音乐,应该随时留意是为了使听众得到快乐而工作。

第二条:当你指挥时,不应该流汗,只要使听众如癔似狂即可。

第二条:指挥《莎乐美》和《艾雷克屈拉》时,要把它当做是门德尔松的妖精音乐。

第四条:铜管乐器为了使演奏员明白那重要的起奏(Einsatz).只要予以一瞥即可,绝对不可以用严厉的眼光去瞪他们。

第五条:相反地,眼光绝对不可以离开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只要你听得见,他们就已经太强了。

第六条:当你认为铜管乐器未能有力而充分地吹奏时,应该再压制两个等级。

第七条:对于你已经熟记的歌手的所有演唱歌词,只是自己听得见是不够的,必须要使听众毫无困难地听得见。听众如果听不见歌词时,很容易打瞌睡。

第八条:伴奏必须做到不使歌手唱得很勉强。

第九条:相信已经达到最后的最弱奏时,速度应该回到原速。(速度应该尽量加快之意)

第十条:如果能仔细而谨慎地注意到这一切,那么你一定具有美好的天赋与广博的知识了,因此,你必拥有听众为之着迷的魔力。

理查·施特劳斯的指挥法则(也称指挥十则),是他对自己一生指挥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是指挥者用心灵与音乐沟通的表白。特别是交响诗《唐璜》(Donjuan)演出的成功,使他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青年作曲家、指挥家,是大家公认的瓦格纳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瓦格纳的遗孀对施特劳斯的前程也极为关注。继理查·施特劳斯之后的各个时代的指挥大师,无不遵循与他的指挥法则而进行艺术实践,这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遗产。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不善于同政治打交道,可政治偏偏要找到他。在纳粹统治时期的1933年11月15日,纳粹在宣传部的下面设置了一个官方机构一一帝国音乐局。戈培尔根据希特勒的指示,特任命理查·施特劳斯为音乐局总监(即局长)、伟大的指挥家富特义格勒为音乐总指挥。因为早在20世纪初,施特劳斯的天才和伟大成就便被德国皇帝看中并利用。他被任命为威廉皇家音乐总监。他为德国军围主义谱写了过许多曲子:还专门为普鲁士军队阅兵写了四首进行曲;其中包括著名的《士兵的合唱》等等……。但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事。

1933年6月,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为了抗议纳粹大肆迫害犹太音乐家,公开拒绝赴德国担任拜罗特瓦格纳音乐节的指挥,博得了全世界的敬佩。那么留下的这个空席由谁来填补呢?希特勒德国更不甘心随便找个二二流的指挥登台演出,那样显然会丢新德国的脸。文明世界也都在密切关注着究竟由谁来接替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后来,纳粹当局请出了德高望重的理查·施特劳斯,填补托斯卡尼尼留下的空缺,这使世界乐坛吃惊不小。人们认为,这是施特劳斯支持希特勒独裁政权的信号和采取的行动。托斯卡尼尼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一次沉重的、非常痛苦的打击。后来,托斯卡尼尼遇见过施特劳斯,并当众奚落了施特劳斯,托斯卡尼尼有句名言:“在作曲家施特劳斯面前,我要脱帽,在作为一个人的施特劳斯面前,我要重新把帽子戴上。”

施特劳斯究竟是大艺术家,他很难适应复杂的政治环境。如他新创作的歌剧《沉默的女人》,他是坚决地站在犹太朋友茨威格的一边。以至于茨威格说道:“他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全是友好的情谊、正直和勇气。”1935年6月,《沉默的女人》在德累斯顿首演。演出前,施特劳斯住在旅馆,突然想到要看看海报清样。当他看到海报上面的茨威格名字被删除时,他立即愤慨了。他拿起笔,加进了茨威格的名字(原来底稿上有茨威格的名字,后来被盖世太保偷偷删掉了)。施特劳斯当即声称,除非贴出去的海报重新把茨威格的名字印上,否则他不会参加首次公演。盖世太保知道事关重大,立即直接向希特勒报告……。最高当局开了一连串的紧急会议,最后权衡利弊,希特勒只好撤消原计划,他和戈培尔都不出席首场公演。希特勒召见施特劳斯,说他将破例允许歌剧上演,尽管它违背新德国的法律。那天音乐晚会,有许多冲锋队员坐在那里。后来的报复是:从此以后全德国禁止上演歌剧《沉默的女人》。一部音乐作品竞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全德国禁演《沉默的女人》一事,对施特劳斯无疑是个很大的精神打击。关于这部歌剧的首演,他热情地(当然'冒着一定的危险)写信给茨威格:“你的脚本是完美无缺的,它是写给21世纪的。”下面的内容便是对希特勒审美标准的不满,尤其是对种族标准。施特劳斯继续写道:“你能想象莫扎特以雅利安人种的方式,事先经过慎重考虑,再去创作的吗?对于我,只有两类人:有才华的和没有才华的。在我看来,只有普通老百姓成了台下的听众,他们才是最高的评判者。至于这些听众是中国人,还是巴伐利业人,新西兰人或柏林人,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这些剧场巾的听众是不是对演出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盖世太保截获了这封信,并转交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大怒。)在当时,写这样的信寄往国外是要有勇气的。书信的矛头直指希特勒的反犹政策。从此,希特勒和施特劳斯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施特劳斯始终留在第二帝国。他同希特勒的关系时好时坏,时冷时热。应该承认,1935年6月以前,这位大作曲家还是支持希特勒政权的。比如1934年夏天,他在拜罗伊特指挥了瓦格纳的《帕西发尔》。当时希特勒正坐在观众席上,两眼炯炯发光。幕落,希特勒跑去后台同施特劳斯握手,问及他有什么要求,以示“元首”的关怀。

1936年8月,施特劳斯创作了《奥林匹克颂歌》,以迎接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对作曲家的这一合作深表满意。

1943年4月30日,美军攻占他的家乡加米施。少校海尔去敲他的大门。年迈的老人出来用颤抖的手将门打开:“我正是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的作曲家!”后来,施特劳斯便被美军护送剑瑞士,他被收容审查,因为他曾经一度是纳粹德国的高级文化官员——音乐总监。后来他又受审于慕尼黑特别法庭。当然没有被判刑,而是要他反省自己的道德和良心罪责。

1945-1949年这最后四五年,施特劳斯的生命是痛苦的、黑暗的、悲惨的。他的祖国已成了一片废墟,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堆瓦砾,一堆止在冒烟的瓦砾。

在西方音乐史上,一位大作曲家因世界政治问题受到公开的法律审判,这也是绝无仪有的。在巴伐利亚,今天四、五十岁的一代德国人都不太会唱古老的德国民歌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后有段时期德国人深刻进行反省,结果把德意志民族的一切(包括古老民歌)都看成是战争的罪恶根源。为了“娇枉过止”,两代德国人把古老的德国民歌也视为纳粹的精神鸦片,彻底的抛弃了。直到今天,以色列仍然没有原凉理查·施特劳斯。他的所有作品仍然不许在这个国家上演。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施特劳斯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不想做个追随者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因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