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歌剧中的交响性与协奏曲性
2015-04-29关继佳
关继佳
【摘要】莫扎特的创作涉及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领域的一切体裁,而贯穿其各类体裁的创作中,莫扎特在体裁的手法上似乎采用了一种一贯的手法。本文将以其创作生涯中的歌剧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交响曲和协奏曲,探讨其歌剧音乐中体现出的类似交响曲和协奏曲的体裁特性。
【关键词】歌剧;交响性;协奏性
1756年在维也纳的萨尔茨堡诞生r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音乐中稀世仪有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他10岁便开始写歌剧,至35岁逝世共创作了24部。除早期一些戏作和几部半途而废的之外,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深受观众喜爱。作为莫扎特音乐巾最重要的体裁,歌剧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其最高成就的经验及原则都被莫扎特提炼、综合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中去了。
由莫扎特的前辈也是朋友的海顿奠定了4个乐章的完整交响曲形式,莫扎特将其发挥至18世纪交响曲的最高水平,以他最后二部交响曲(K.543、K.550、K.551)为代表。本文就以莫扎特歌剧中的交响性与协奏性来浅析莫扎特歌剧的特征,同时也是对他音乐风格的初探。
一、莫扎特歌剧序曲中的交响性
歌剧《魔笛》(K.620)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是他运用一生的创作实践巾所积累的全部声乐、器乐作曲技巧来谱写这部歌剧。这是一部以德奥歌唱剧为主干的歌剧,同时综合r意大利止歌剧、喜歌剧的因素;虽然是神话题材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歌剧《魔笛》的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常明朗,充满欢乐和兴高采烈的情绪。其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它的引子一开始就把听着引入歌剧形象的基本意境,由三个强有力的和旋引入,随后而来的旋律有如呼唤一般,略带神秘感,仿佛预示着什么重大事件。
开头的引子庄严肃穆,是崇高理性世界的写照。接下来的段落是奏鸣曲式的快板部分,是整个歌剧内容的交响概括。这段快板的第一主题生动活力,首先巾弦乐奏出,同音反复连续不断的飞速进行,仿佛画面迅速转入了神秘的神话世界般。这些音乐便是莫扎特歌剧序曲巾交响性的完美呈现,由庄严地引子到预示情节的主题,整部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更是其交响性的另一体现。
在此我们看莫扎特的一部交响曲,《第二十八交响曲》(“布拉格”K.504)。这是一部规模较小的交响曲,作者完成于1786年。这部交响曲创作的前一年,莫扎特开始与海顿交往,于是这部《第二十八交响曲》在风格上有些接近于海顿。《布拉格》交响曲的引子,柔版但颇具戏剧性,宏伟响亮的和弦引入后,进入的也是预示性的上行旋律:
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刚毅有力,而在此莫扎特竞同样的使用的同音反复的快速进行做伴奏,其巾还构成了一种不安的切分节奏:
这段主题与之前的《魔笛》序曲的主题极为相似,而在莫扎特的另一部作品中,同样也使用了这种节奏,便是《唐·璜》(K.527)序曲:
莫扎特的《第二十八交响曲》可作为他最后二部交响曲的过渡,也是他之前交响曲的总结。而他最后的二部交响曲却饱含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不足以体现莫扎特也创作巾的整体交响性,更像是他对自己生涯的一种写照。所以在他的以上几部作品巾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的歌剧序曲饱含的交响性,音乐会上屡屡单独演出他的歌剧序曲也是对他序曲中交响性的一种肯定。
二、莫扎特歌剧咏叹调中的塑造性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独唱形式,在传统观念上相对于朗诵、说话式的宣叙调。18世纪初期,有激情咏叹调,有滑音咏叹调;有朗诵式的咏叹词,有应用壮丽的咏叹调,还有模仿式的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中的咏叹凋在把握上十分平衡,以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为例。这部四幕喜歌剧完成于1778年,当中共有9位重要角色,共14首咏叹调来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其中一首描写费加罗的咏叹道“不要再去做情郎”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这部歌剧巾的咏叹词有7首为女声部,其中一首格鲁比诺演唱的《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旋律优美动人。
上述两首咏叹调,都是莫扎特音乐中的精品,莫扎特在此将声乐艺术与器乐结合的十分融洽,伴奏有力的烘托了声乐部分,就好似他为声音谱写的协奏曲一般。“18世纪音乐家所渴望的表达人的各种丰富情感的器乐,被莫扎特的音乐将其巨大潜力和可能性揭示出来”。例如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部,都是他在萨尔茨堡时期的产物。其巾较为著名的一首《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218)使用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乐队仿佛是对小提琴的伴奏,就如同莫扎特咏叹词的协奏一般。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主题开始,而此后出现的小提琴独奏,弦乐伴奏也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如此看来,莫扎特在咏叹调的创作中,的确遵循了一种为乐器创作协奏曲的协奏性。
这6部小提琴协奏曲只是莫扎特协奏曲浩瀚海洋巾的冰山一角,而他的钢琴协奏曲体现出的协奏性才是他整体协奏曲风格的完整反映。贝多芬毕生只演奏过一部钢琴协奏曲,那就是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它的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它旋律清新别致,塑造出了一副宁静祥和的夏夜。主题先由钢琴奏出,随后小提琴做模仿应答,与其说它是“浪漫曲”,倒不如说它是一首带伴奏的咏叹调:
莫扎特用不同的音乐语言来塑造各种歌剧巾的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都十分鲜活。在他歌剧的咏叹调中我们易见的是,他会用一种协奏性的写法,仿佛为某件乐器量身打造一支乐队一样,这样的协奏性莫扎特在莫扎特歌剧的咏叹调中可谓是屡见不鲜的。
三、莫扎特歌剧中重唱的描述性
重唱在莫扎特手巾得到很大的发展,他以重唱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有时重唱甚至比咏叹调,宣叙调的音乐还丰富。
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一幕的一首小二重唱,由伯爵、巴西利奥、苏珊娜演唱。描述了二个人不同的心里状态和矛盾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该剧的戏剧情节。戏剧性的二重唱在在这部歌剧巾俯拾即是,如:第二幕终场伯爵与伯爵夫人矛盾的二重唱,经过苏珊娜加入的二重唱,费加罗加入的四重唱,一直发展成玛切琳娜,医生、教师上场的七重唱,把戏剧推向高潮。
莫扎特为他的器乐作品中也创作过不少“重唱”的作品,为两件不同的乐器做协奏曲,历史上恐怕唯有莫扎特最擅长了。他的《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便是这样一首作品。
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是指用2件以上的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这首作品即是小提琴与中提琴主奏,乐队协奏的协奏曲。莫扎特创作的交响协奏曲还有:为小提琴、巾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所做的A大调交响协奏曲《A大调交响协奏曲》(K.320e片段),为长笛、双簧管、网号、大管与乐队所做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297b疑作)等。
这部《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与莫扎特歌剧巾的二重唱极其神似,以下为两件乐器的合作,中提琴震音作伴奏,小提琴颤音演奏旋律,两者听起来不止是一段精彩的二重唱的唱段。
然而同样是弦乐器,描述性上可能会有些色彩上的不足。天才莫扎特却在任何乐器上都能创作的得心应手。1778年3月,莫扎特第3次赴巴黎,受纪尼公爵委托,写下了《c大凋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这部作品的主要旋律几乎都是明亮的大调,全盹充满r法国式的优雅华丽。其中长笛与竖琴的一段合奏,两件乐器先是演奏同一段旋律,之后长笛做八度跳进的快速进行伴奏,并对长笛主题提供低音支持,好似莫扎特歌剧巾的二重唱。原本就象征田同的木管乐器,由长笛空灵美妙的音色领奏,描述的自然风光再添加上竖琴流水般的音响,不仪在听觉上极具描述性,甚至视觉上的田同景色就已若隐若现了。
莫扎特在创作歌剧巾的重唱时,大胆的结合了他在创作多类乐器协奏曲时的构思,使他的重唱十分精彩且戏剧性强,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重唱音乐中的极强的描述性,为他的歌剧音乐大大增色。
莫扎特在短短35年生命里留下r无数r音乐财产供后人欣赏借鉴,而当今社会上也处处奏响着莫扎特的音乐。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曲谱中,我们不难找到各种改编后的莫扎特。比如他的《c大凋弦乐小夜曲》(K.525)就不止多次的出现在各种钢琴教材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莫扎特音乐的一种传播,然而更多的商业因素却让人们的听觉混淆,人们对莫扎特的音乐因为这些出版商的肆意篡改而只知其然,从而对其音乐留下肤浅的认识,甚至对其真止的音乐都只愿浅尝辄止。不仪仪在教学中,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也觊觎莫扎特这眼涌动的源泉,我们最熟悉的《第四十交响曲》(K.550)不知在多少流行音乐中出现,仪仪是第一主题,流行乐坛上的作曲家们就把它“整理”得五花八门。我们入耳的流行音乐不少,而那些所谓创新的作曲家要“发掘”莫扎特,却也只在屈指可数的几首大家家喻户晓的名作上人手,殊不知他们也只是发现了莫扎特音乐海洋巾的一层浮冰而已,在我们眼里也只有唏嘘。杨燕迪教授与2006年,也就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于上音发表演讲,题为“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或许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莫扎特的音乐在当代究竟循着怎样的路在演变,更多的未知数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