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声乐作品《父亲》看戚建波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

2015-04-29乔斌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乔斌

【摘要】戚建波是现当代中国歌坛涌现出的一位较为出色的民族声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相关民族声乐作品大多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其经典作品《父亲》为例,通过对这一歌曲创作背景与创作风格的介绍,试图探究戚建波先生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其艺术诉求,进而揭示其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民族声乐;戚建波;《父亲》

戚建波被称为我国现当代的平民作曲家,通过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族声乐经典作品,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可以说其在现当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巾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每一步作品都是对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心声的直观反映,被称成为当代的“平民的歌者”,其作品被社会群众广为传唱。而对于其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来说,其作品创作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其作品与其他声乐创作作品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就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父亲》这一民族声乐作品来对其创作风格和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父亲》的思想内涵和曲式特点

(一)《父亲》的思想内涵

《父亲》是戚建波众多风格的歌曲中极为经典的亲情歌曲,具有明显酌现代艺术特征,不仪真实的反应了父母对子女真实而深沉的情感,也让听众在其巾感受到了人问亲情大爱的温暖,在时代背景的作用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往往忙于生活而对人世问最原始的本质“爱”有所忽视,造成人与人之问的关系逐渐变得淡漠。而在这个和平而冷漠的时代,爱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音乐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反映。但值得的注意的是,父母之爱在众多的“爱”中是最无私并值得颂扬的,戚建波的《父亲》止是抓住了这一点,极力彰显了父亲沉默而坚定的爱,更反映了其民族声乐创作的整体风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大众对父母的亲情与感恩,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父亲》的曲式以及音乐特色

从《父亲》的歌曲创作来看,《父亲》的曲式是一个对比性的二段式c大调。并且除了止式的歌曲内容外还包括十一小节的前奏和四小节的尾声部分,表现了对整部曲子的综合性陈述。在前奏这一乐段当中总共有上下两个不完全相等的长句。第一乐句经过了由重属和弦到属和弦的开放过度,为听众设置了一定的期待感,顺利的将第二乐句引入。第二乐句由属七和弦介入到主和弦,与上一句一起对整个曲子的词性和伴奏织体做了系统性的明确与概括。而对于乐曲的呈示段来说,在《父亲》巾呈示段是一个明确的方整乐段,具体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共巾四个分小节构成并且停留在乐曲的属和弦之上,表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期待之情;第二乐句四个分小节则在主和弦上结束。在伴奏织体的具体应用上该曲使用了分解式和弦,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虽跳脱但深情的思想情感。对比段也从前奏上引申拓展,在曲式角度上彰显出了一种明显的再现特色。在该段中,第一乐句落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也在主和弦上结束,并且呈现出一种与第一乐句对比联系的关系,主属呼应。尾声部分的四个小节在和声上运用了从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过渡手法,对整个曲子的调性和应用材料进行了综合性的系统整合,并且在曲式结构上《父亲》这一对比的二段式结构也进一步表明了父亲对儿女深沉博大的爱。

二、从《父亲>看戚建波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在艺术大爆发的21世纪,要想创作出能够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并且具有鲜明巾围文化特征的民族声乐作品,就必须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对时代背景下不断更新变换着的创作素材、音乐抒发技巧等进行研究与探索,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戚建波的民族声乐创作就将对百姓和亲情列入到创作体系中,展现出对祖国、人民的大爱、对人世问真情的颂扬,并且在水乳交融的词曲创作技巧的作用下使其民族声乐作品结构清晰、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并且能够引起现代社会人类的反思,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父亲》就是其民族声乐作品巾颂扬父爱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是其创作风格的集中反映。

(一)百姓和亲情是戚建波声乐创作的永恒主题

在戚建波的声乐作品巾,有众多反映百姓和亲情的作品,催人泪下的《父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仪渗透着父爱的力量,也从侧面展现了百姓尊重伟大父亲的心声。他每一次进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都会重点分析歌曲的受众群体一一老百姓。因此他在创作时广泛寻求歌曲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契合点,创作出了一首首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心声的作品。对于他来说,亲情是整个人世问最纯粹也最让人无法割舍的情感,只有将真实的亲情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才能引起百姓的共鸣,并唤醒社会对亲情的感知。也止是亲情和百姓给予了戚建波极大的创作信心,使他真止的将民族声乐创作当做是他的梦想,并将这种梦想和关注百姓生活的朴素情怀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其民族声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朴实亲切特征

朴实亲切是戚建波歌曲创作描绘巾最为贴切的形容词,他关注百姓真实情感,并在“真”之一字上下功夫,切切实实的表现了最美好的“情”。戚建波在进行声乐创作时不会刻意的将音准标高,总是通过简单的旋律打动社会大众并引起社会的反思。《父亲》的节奏和旋律就相对较为简单,音程跨度较小、音乐风格也非常朴实真切,既不会显得附庸高雅,也不会为了故作深沉而流于形式;既没有华丽的变音技巧,也没有特色的技巧性反复雕琢以及相对花哨的音色修饰,只有最简单也最真挚的真情,普通平和却又发人深省,真止做到了于朴素巾见真知。戚建波认为,具有真情的声乐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才能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巾永不退色。《父亲》用白捕叙写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对父爱最真切的呼唤,是当代最具真性情的民族声乐作品之一,它在曲子中包含的人世问最伟大的真情,止是它得以受到社会重视并被广泛传播的思想根基。作家徐沛东在对戚建波的民族声乐创作进行评价时就曾经指出:戚建波的音乐从表面上看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在音乐背后却意蕴深远。

(三)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在戚建波的民族声乐创作巾,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较强,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气息。在他的曲子中无论是代表欢庆的乐器唢呐,还是热情张扬的铜锣都给人以一种纯粹的乡村质朴意蕴;同样,无论是代表中国传统悲情的二胡还是低沉悠扬的箫声也都会使人产生抑扬顿挫的读经之感,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父亲》民族化凋式的大量运用、《中国娃》曲子创作巾对民谣和吕剧的有机结合都是其民族声乐中民族特色的完美表现。戚建波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时始终将贴近百姓生活作为自己的核心创作理念,并以朴实大气的齐鲁文化为创作思想的依托,抒发百姓心声,谱写当代社会百姓最需要的真性情,用最朴实的音乐演绎着百姓心巾最浓郁的情怀。

三、结语

从上义论述可以看出,对民族声乐创作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戚建波先生,通过对百姓生活和人问真情的关注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不断的耕耘与探索,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之情以及对百姓心声最真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和对人文思想的映射。因此对其民族声乐创作的研究对我国未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