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民歌探析
2015-04-29张海坤
张海坤
【摘要】蒙古民歌是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旨在对蒙族的发展简史、语言、生活方式进行了解;对蒙古民歌的形式、分类及演唱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蒙族;民歌;探析
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化、都市化成为社会繁荣主要标志之时,蒙古族民歌以它北方草原独具的清馨,带着它留存远古的游牧民族所拥有的神气,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一一悠远、辽阔、高亢、豪放、纯朴、甜美、委婉、绵长,令人心醉……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音乐财富。
一、蒙古族历史、语言、生活概况
(一)蒙古族的发展简史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当时蒙古地区一个部落的名称。蒙卉部落发祥于古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7世纪向西部草原迁移,并分衍出许多部落,散布在鄂嫩河到贝加尔湖之问的辽阔地带。13世纪初,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蒙古地区诸部由此逐渐合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蒙古汗围。蒙古族为开拓和保-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后建立了横跨西欧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打通了业欧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蒙古人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r70多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该语言无声调,多音节词有同定重音,落在第一音节上。蒙古语巾,反映蓄牧业生产活动的词汇极为丰富。我国境内的蒙古语可以分西部,巾部和东北部二种方言。西部方言又叫卫特拉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使用的语言;东北部方言又叫巴尔虎布里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布里业特土语;巾部方言又叫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巾部方言分布最广,说此方言者占蒙古族人口90%以上。
(三)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公元12世纪,蒙古族早期的各部落以草原游牧和森林狩猎为经济生产形式,在元朝大统一的局面下,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和全国的农业,手工业经济之问加强了交流。元朝灭亡后,粗放的游牧经济成为蒙古族生活的主要形式。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多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游牧迁徙成为其生产生活主流。
二、传统的蒙古民歌
“蒙古高原递相兴起的诸游牧之族,音乐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悲欢离合,胜败兴衰往往寄托在音乐的语言之中。”在这些“音乐的语言”中,唯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切,始终伴随民族兴衰的发展全程。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赞美牲灵、歌唱大自然、歌颂英雄等。这些民歌生动的反映蒙族的风土人情,是北方草原文化巾的“活化石”。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大致分为“长凋”和“短调”两大类。
(一)长调民歌
长凋民歌,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蒙语称之为“乌日汀·道”。蒙古族牧民在游牧劳动中创造了这一独特的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情歌等种类。长调民歌的表演形式以独唱为主,马头琴伴奏,人声琴声水乳交融。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齐唱,对唱,合唱,伴唱等。长调民歌篇幅浩大,气势恢宏,内涵丰富,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代表着蒙古族音乐的最高境界。长调民歌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节奏方面,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是蒙古长调中的基本节奏形态;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富有极大的情感张力;曲调优美流畅,起伏跌宕,旋律线多波浪式进行,显现出天高地阔的自然空间;长调民歌属于抒情歌曲范畴,yaq 歌草原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善于止面表达蒙古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长调民歌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满着自由奔放的草原气息,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蒙古长调民歌常见题材主要有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母亲、讴歌英雄、咏唱爱情等五个方面。
蒙古长调民歌最具艺术特色的技巧是“诺古拉”的运用。“诺古拉”汉译为波折音,即“折,打弯。”通常指长调牧歌旋律拖腔中的装饰性颤音唱法技巧。这是长凋民歌技巧的精髓。掌握“诺古拉”演唱技巧方法运用能力的熟练程度也往往成民歌手演唱水平高低的标准,或者是衡量歌手恰如其分,完美表现蒙古族长阋牧歌的标准。除“诺古拉”演唱技巧外,像长调民歌技巧体系巾的高腔技巧“柴如拉手”(真声)与“舒日嘎”(假声)等,也使蒙古族民歌在歌唱音色,力度变化,虚实对比等方面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似天籁之声荡于草原与白云之问,使曲调放射出五彩斑斓的光环,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二)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流行于河套草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也叫爬山调、山曲儿。短调民歌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仪蒙古族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族人也喜欢唱。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短小,曲调紧凑简洁,节奏整齐鲜明,音域不宽,装饰音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多为四句一段,节歌形式,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优秀的短调民歌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等。
三、蒙族歌曲实例分析
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情大放异彩。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系统的整理,也创作了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蒙族风味的歌曲,《草原恋》(韩冷词,张立巾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歌具有浓厚的蒙族风味,旋律优美,委婉深情。主题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歌曲要唱得深情、舒缓,全曲的起伏,要像慢镜头走马的动作,速度要稳得住,不要越唱越快。歌曲跳度较大,音域较宽,声乐技巧要求较高,是首有一定难度的歌曲。
歌曲开头部分是平淡的叙述,音程跨度较大,一下子就跨过八度,特别要注意声音的位置。在演唱“我可爱的家乡”的“家”字和第二段“智慧的源泉”的“源”字时,要滑而连贯,就像马头琴的滑音一样。“生命的摇篮”的“摇”字和“人生的起点”的“起”字,气息要连,声断情不断。在演唱“你用深情地歌声为我催眠”时,要唱得特别的深情,把蒙族同胞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总听得见马头琴在歌唱”注意声音的委婉,尤其是“听”字,要模仿马头琴的颤音;“无论我离开你多远,总闻得到奶茶的香甜”的“奶茶”两字要滑下来,还有第二段“美好的心愿”的“好”字都要模仿马头琴的感觉,就像真的闻到奶茶的香甜,要唱出真实、贴切的感受。第二段同样也要根据第一段的处理。在演唱“无论我走到哪里,总看得见你在举目顺盼”的“盼”字时要非常有分量,要找到像老父亲对儿子寄予极大的希望,要从眼睛里看得到游子对家乡父老、母亲的眷念之情。最后长调的演唱特别重要,它是蒙古民歌的精髓,演唱时要借鉴原始蒙族长调的唱法,气息要拉得住,声音位置要高,渐弱的时候就像马队慢慢走远了……
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歌唱家德德玛、姜嘉锵、吕继宏以及通俗歌手齐峰等都演唱过,风格韵味各有千秋,魅力无限!
蒙古族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民歌,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挖掘和热爱,让我国民族音乐宝库巾的这朵奇葩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