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在伟大理想的追求中燃烧

2015-04-29

雷锋 2015年3期
关键词:郭明义营口抚顺

序:青春.如花

青春:闪烁着共产主义火花的青春。在火花里不怕燃烧,在水里不会下沉。

——雷锋自勉警句

朋友,你知道雷锋喜欢花吗,那是一种南方特有的大片生长在稻田里的植物,人们叫它红花草,学名紫云英。春天红花草盛开的时候远运看去红彤彤一片宛若花海,红花草有欣赏价值,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把它翻进泥土是上好的绿肥,它的青棵可作饲料喂养牲畜,它的花粉酿成的蜜是最甜的。红花草一点都不娇气,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日光、泥土和水,它就会茂盛的生长。

雷锋在县委当公务员时住的宿舍窗台上,常常摆着用玻璃瓶插着的红花草,有一次他崇拜的谭健[u1] 大姐进京开会,雷锋还特意采了几朵红花草的花为她送行。

熟悉雷锋的人都说雷锋的为人品格就象红花草一样,不求索取,乐观向上。无论是治理沩河,还是建设团山湖农场,雷锋都是哪里艰苦哪里去,干什么工作都出彩。

1958年11月12日,雷锋听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召唤,放弃安稳的县委公务员工作,奔向干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钢城——鞍山。临行前,他特意改了自己的名字,把山峰的峰,改为冲锋的锋,勉励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打冲锋。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踏上北去的高铁,循着雷锋当年的足迹,访问鞍山、辽阳、营口、抚顺几个城市群,去找寻雷锋“在火花里不怕燃烧,在水里不会下沉”的青春,去记录雷锋走后这些城市群的世代坚守和超越,去解读一个普通士兵的人格究竟对未来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青春●向北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鞍山●英雄不曾停歇的脚步

1958年11月下旬,伴随火车轰鸣,18岁的湖南青年雷锋来到鞍山,走进鞍钢。雷锋在鞍钢化工总厂生活工作将近9个月,这期间正是雷锋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工人阶级大熔炉的熏陶和培育下,工人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优秀品质,对雷锋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培育了雷锋勤奋工作、一丝不苟、勤俭节约、坚持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雷锋放弃了在湖南家乡舒适的县委办公室工作,选择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做推土机手。那一年车间的任务很重,雷锋年纪小,个头矮,起先许多人觉得他不适合这份工作。没想到,雷锋尊敬老师傅,认真刻苦学技术,工作起来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很快便独当一面。

有人回忆当时的雷锋,每天提前上班,去熟悉图纸和工作要领,总能率先完成任务。大的推土机并不适合雷锋,他坐在驾驶室里几乎看不见推土机的铲子和作业面情况,站着开脑袋又容易碰到车顶。所以不得不撅起屁股、抻着脖子去开,每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但第二天他照样早早上班。

雷锋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推土机构造图》,还去参加了检修钳工学习班。很短的时间里,雷锋基本熟悉了推土机性能和一般故障排除方法。机器再发生故障时,雷锋尽量自己修,不去麻烦别人。

工作中上能吃苦的雷锋,生活中一样爱过苦日子。

人们熟悉的雷锋,上下班总是穿单位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在食堂吃饭,一个星期才买两次小菜改善生活,其余时间只喝菜汤。偶尔上街,从来都是步行。可发现别人遇到困难,雷锋花钱却毫不犹豫。工友的母亲病重,他给拿30元;工友丢了粮票菜票,他给拿10元;工友生病,他背着去医院,付了挂号、住院费用,并买来饼干、糖果等食品给工友。每次说到雷锋,工友们都说,雷锋热心待人,乐于助人,上进、勤快。

1958年11月到1959年8月,雷锋在鞍山工作生活了10个月。加上在鞍钢弓长岭铁矿工作的5个月,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他用行动和荣誉将在鞍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鞍山从名不见经传的昔日小城发展成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时间流逝,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二十一世纪;世事变迁,从物资匮乏到如今走在街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近百万辆……许多东西都变了,不变的是这座城市以钢铁建市的根本;不变的是从雷锋、郭明义到李超,一代代英模人物舍己为公精神的传承和坚守;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以一颗颗火热的心,付出真爱,给无助者带来慰藉。

鞍钢出了个郭明义

雷锋来到鞍山的那年年底,郭明义出生在鞍山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成人后,郭明义当兵、到鞍钢工作,人生经历与雷锋异常相似,两人的入伍介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当兵还是同一个兵种。

雷锋在鞍山留下了雷锋精神的火种,几十年后,被郭明义继承传递。从1996年担任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郭明义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9年间,他累计献工近2万小时,相当于多干了7年的工作;从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多年无偿献血,抽屉里有54本献血证,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到2010年,他为身边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捐出了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先后资助300多名特困生;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有1700多人响应;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从2008年至今,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这样的奉献并非人人都能懂。每逢有地方发生大地震或遭遇天灾人祸,他都会把手里的余钱都捐出去;听说单位的工友遇到难处,他立刻跑去送钱,兜里有多少给多少;听说灾区血源紧缺,他就去献血,50多岁了,还坚持每次献400毫升;偶然一次去学校做报告,听说有个学生得了白血病,他第二天便把家里过日子的1000元送了过去。

曾有不少人叫他“郭傻子”,因为他做好事不分时间、地点,只要遇见的人有困难,他就会伸出援手。可这样的“郭傻子”谁能不喜欢、不爱戴?

郭明义是工友们的搓澡工,每次去洗澡,他主动给大伙搓澡。搓澡的工夫,他不仅陪着大伙聊天解乏,而且会顺便说说自己的献血理念,说服大家一起去献血救人。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善念被郭明义激发、汇聚。与郭明义接触的邮局、复印社员工、血站工作人员、私营业主、媒体记者,其中有领导干部、青年学生、老年志愿者……越来越多人受到感召纷纷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他们帮助贫困学生、义务献血,给患病的孩子捐款。他们选择沿着郭明义的足迹去学雷锋、做好事,发扬人间的真善美、诚与信,成为建设“实力鞍山、诚信鞍山、素质鞍山、幸福鞍山、美丽鞍山”的一员。

目前仅在鞍山,郭明义爱心团队的人数就已近万人,并仍以裂变的速度传播、壮大。全国各地已经有1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大队、分队170余支,注册志愿者数量6万多人。这个数字每天仍在刷新。

鞍山满城都雷锋

鞍山整个城市几乎都充满着雷锋的呼吸。

雷锋离去后的鞍钢,虽然早已听不到雷锋当年驾驶推土机发出的轰鸣,然而厂区每一个角落人们依然感觉到雷锋的脉动。这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集聚在团旗下,释放鞍钢改革发展的青春正能量。鞍钢集团团委真有一股鞍钢人“特别能战斗”“勇于创新精神”的劲头,他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为指针,明确鞍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前进方向。精心谋划了鞍钢团组织学雷锋活动顶层设计——《“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品牌工作实施指南》,探索总结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品牌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路径、主要内容和长效机制,强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他们发挥特有优势,加强文化引领;建设教育基地,丰富活动内涵;服务中心工作,聚焦社会公益。提升了鞍钢青年思想道德素养,为鞍钢改革和发展注入澎湃青春激情和不竭动力。鞍钢团委实施的“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品牌工作得到团中央、中央企业团工委、辽宁团省委的充分肯定,鞍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全国钢铁行业以及中央企业团组织中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和闪亮工作品牌。

鞍山是座充满爱的城市——环卫职工积极涌跃为扶贫帮困捐款

冯志国是自郭明义之后另一位学雷锋的杰出代表。 他“要做盲人的眼睛、聋哑人的嘴和耳朵、肢残人的腿和手”,因而他成为残疾人协会的助残大使;他要让老人重见光明,让热爱阳光的少年走上人生的光明之旅,因而他成为白内障患者的爱心大使;他把自己的心血当作支撑病人的胰岛素,把生命垂危的人从死亡之谷托向生命的高峰,因而他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爱心大使;他要用爱心咏唱的歌声鼓舞生命的坚持,让临终者留下对人间美好的眷恋,因而他成为癌症患者的爱心大使……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和强大爱心,让山里的孩子不再哭泣;他用一片赤诚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他用满腔热情温暖了一个个家庭。

——他资助的岫岩孩子谷松学业有成后到鞍钢工作,并成为冯志国义工团队中的一员。

——他帮助过的台安进城务工青年孙海东,从一个家具市场外的搬运工起步,到成立自己的搬家公司,作为冯志国义工团队中的一员,义务搬家、捐款捐物从来都落不下他。这些不就是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

鞍钢又出了个李超

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四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李超个子不高,爱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脚下的大头鞋常沾着泥点。

1998年5月刚当上设备点检员时,冷轧厂一套从欧洲进口的二手设备曾让李超犹豫不决。因运转多年,这套设备的活套段经常发生事故,每次处理都要6个小时以上。是疲于救火还是彻底根治?这个从小就爱摆弄家里电器设备的操作工反复考虑,萌生了改造设备、“拔病根”的念头。那段时间,他天天盯住活套车寻找故障根源,测取了4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了在设备本体上改变定位机构的改进方案。连续一个月,李超白天在厂里工作修检设备,晚上在家里画图。靠着自己的一笔一画,他画出的30多张图纸通过了专家组论证。最终,由李超担任技术负责人的活套段改造非常成功。第一次“冒险”的成功,对李超是莫大激励。

从那时起,李超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其中59项成果获厂和鞍钢集团以上奖励,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2015年1月14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时代楷模”称号,李超成为辽宁省首位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本刊特约记者 杨峰

鞍山雷锋文化旅游资源推介

鞍钢雷锋纪念馆

鞍钢雷锋纪念馆,位于鞍钢中部,雷锋曾经工作过的炼焦总厂

(原化工总厂)厂区内,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

纪念馆初建于1971年,其间经历1987年扩建1993年异地改建。2008年大规模的修缮,于2009年3月5日完工。纪念馆分为广场区、荣誉区、影视区和展览区。馆内共收录各种图片248幅,实物80件。1996年,鞍钢雷锋纪念馆被鞍山市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鞍钢股份公司刘仰)

青春●燃烧

我所以要去,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共青团员,弓长岭虽然艰苦点,但这正需要青年人去锻炼一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雷锋

辽阳●历久弥新的城市记忆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

1959年8月20日,辽阳安平火车站。呜……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划破初秋的宁静,一列旅客火车缓缓驶进站台。

“我叫雷锋,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党的考验。”第一个报名要求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建厂工作,雷锋第一次踏上辽阳的土地。

1959年5月,鞍钢决定在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同年8月20日,从鞍钢调给焦化厂一批技术骨干和青年工人,雷锋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弓长岭,在焦化厂做了一名产业工人。

——1959年11月5日深夜11点钟,天气突变,风雨将至,正在看书的雷锋想到工地上还散放着7200袋水泥,马上发动工友组织抢救,发现遮雨布不够时,雷锋把自己的棉被抱出来盖在了水泥上,最终避免了国家财产损失。

——初冬时节,焦化厂里建宿舍,打地基的石头不够用,雷锋就和青年突击队的队友们踏破薄冰,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把石头一块块运上岸,满足了工程的需要。

——雷锋从姑嫂城大队领导那里得知,牧羊人吕长太家里困难,就在大队书记的陪同下,把自己的旧衣物送给了吕家,并认吕长太夫妇为义父义母,认吕家长子吕学广为义弟。从此,他把吕家冷暖挂在心上。

风雪中送大娘,帮助后进青年提高觉悟,利用休息时间为生产队捡粪,在被窝中打着手电学习毛主席著作,发明提高工作效率的建筑机械……雷锋在弓长岭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许多。

在焦化厂工作期间,雷锋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红旗手”。走进军营后,雷锋仍然心系辽阳。当得知辽阳地区遭受水灾后,雷锋的心里无比忧虑。在为辽阳灾区人民捐款的汇款单中,雷锋写道:“辽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弓长岭就是我的家。”

辽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民风对雷锋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雷锋在这里留下了23篇日记。

1960年1月8日,雷锋从辽阳参军。虽然在辽阳生活、学习、工作了仅仅142天,雷锋却与辽阳人民结下了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和情感交集。

雷锋留给辽阳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半个多世纪以来,辽阳一直传颂着雷锋的故事、传唱着雷锋的赞歌、传承着雷锋的精神。这座城市已经深深地刻上了雷锋的烙印。

印记雷锋义弟

在弓长岭区安平乡突兀的山地上有一座明代的城堡,相传有姑嫂二人为了保家卫国在这里英勇就义。而今,城堡脚下的村落就叫姑嫂村。雷锋义弟吕学广就生活在这里。

1959年,弓长岭工人雷锋,工余时间帮助村民干农活,在一间灶台连着土炕、住着6口人的茅草房里,结识了贫寒的吕长太一家。雷锋把12岁的吕学广搂在怀里说,“你管我叫哥哥吧!”怯怯的学广小声地“嗯”了一下,他还不知道这个关爱他的人,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雷锋。吕学广与雷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雷锋精神深深触动吕学广。弓长岭区在建区25周年时评了十大感动人物,雷锋是第一个,吕学广也名列其中。

1970年吕学广在区铁矿参加了工作,从此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后来他养了个三轮车搞运输,遇到赶路的老人,不管刮风下雨,从不收钱。一次,他送走一个客人,走出很远发现车厢内有一个小包,打开一看,有3万元钱现金。他立即赶回那个雇主下车的地方,等了几个小时,终于等来了慌忙的失主。吕学广走上前去,失主紧握他的双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失主要拿钱谢他,吕学广一口谢绝,起身“拉活”去了。

2000年,吕学广在柳河子洗澡时,遇见了因患脉管炎前去“泡汤”的村民王永金。交谈中,吕学广得知王永金无钱治病,生活也心灰意冷。吕学广生活也不宽裕,他就借钱领着王永金到市里、到省城,专挑大医院去看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永金的病情康复了。为了继续帮助因病致贫的王永金,吕学广又送给他5000多元钱渡难关,还帮助他找了一份看铁路道口的工作。

近几年的3月5日,都有人去请吕学广作报告。吕学广对人说:“雷锋的形象经常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情怀“垫钱哥”

在“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一季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中,辽阳“垫钱哥”刘胜阳因默默坚持十余载为患者垫钱治病,而受广大网友赞誉获奖。

刘胜阳是辽阳市中心医院肾内科病房主任,每当遇到患者钱没带够,他都会垫上救急,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两三千元,而且从没让患者打欠条、立字据。垫了十六七年了,基本上没碰到过赖账不还的,甚至有的患者去世几个月后,家属还专程找他还钱。

护士长李莉与刘胜阳共事7年多,在她看来,刘胜阳在工作上一丝不苟,但在垫钱上却有些“迷糊”。“他对工作特别上心,科里每位患者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可给患者垫钱的事,他从不当事儿记,更不跟我们说。一次,患者来还钱,他却忘了当初垫钱的事,以为人家给他送红包,连忙谢绝,还让我把钱交到患者住院的账户上。后来,患者一再跟他解释,他才想起来,差点闹出笑话。”

从“垫钱哥”到“网络感动人物”,再成为“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个人”“辽宁好人·最美人物”,刘胜阳在人们心中不仅仅是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

铭刻唐革军

爱,不仅是一时一事的奉献,更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今年65岁的唐革军就是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奉献者。

宋秀兰管唐革军叫“贴心小棉袄”,唐革军叫宋秀兰叫“老娘”,其实她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宋秀兰是一位孤寡老人,唐革军为她买吃的、穿的、用的,帮她做家务,陪她聊天,像女儿一样照顾她12年,让老人体会天伦之乐。外人不知道还真以为俩人是一对母女。2014年,唐革军陪伴老人走过了最后的时光,把温暖、爱给了老人,让老人走的不孤独。

26年前,唐革军与一名仅出生6天的弃婴结下了一生的母女情缘。当年,在百货商店门口,女婴哇哇的哭声引来众多的围观者,途经此处的唐革军看到这一幕心里隐隐作痛。

“遇着了,就是缘分。” 唐革军一咬牙把孩子抱回了家。孩子似乎和她真的很有缘,在她怀中居然不哭了,很快又安然睡着了。对这个女儿,唐革军照顾得无微不至,比自己两个亲生儿子还上心。在爱的呵护下,孩子一天天长大,读了大学,后在北京工作,还收获了幸福的爱情。

十多年间,唐革军拿出近20万元用于帮助别人。当被问到奉献这么多,有什么收获时,唐革军开心地笑了,“我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雷锋精神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境界,驻扎在无数辽阳人的心灵深处。

激情凝固雷锋馆

坐落在弓长岭的辽阳雷锋纪念馆是国内第四座雷锋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的工人雷锋纪念馆。馆内同时展示了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一馆双星”的展出方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两代雷锋”在这里相遇,缘于他们人生经历上的惊人巧合。

雷锋与郭明义,中国人身边的两个平民偶像,他们同在一个企业,由同一位政委送入军营,入伍后又同为沈阳军区汽车兵。

“辽阳是雷锋工作和学习过的地方,这座城市也和我息息相关。”当代雷锋郭明义不到两年时间,先后30次来辽阳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机关干部作报告、为入伍新兵送行、为贫困户捐助……将雷锋精神真实地在百姓中传承。

辽阳市委因势利导,提出“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像学雷锋那样学郭明义”,把学雷锋与弘扬辽阳精神结合起来,与弘扬奉献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做到常学常新,富有时代特点,真正使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跟着郭明义学雷锋”,辽阳市各行各业全都行动起来。从2012年7月成立第一支爱心团队以来,现在已发展为112支郭明义爱心团队,每支团队都是郭明义授旗,志愿者达到5万多人。他们用爱心和奉献传递温暖、关爱生命、撒播文明,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真情故事,勾画出当代雷锋精神的感人画面。

一个地方,如果说出现一个雷锋似的人物是偶然的,那么不断出现雷锋似的人物、出现一批雷锋似的人物,就不得不说,这里隐藏着某种必然了。

在辽阳,像郭明义那样有恒心、有恒力、有恒愿,让善行善举由自发变为自觉、由偶发变为常态已成共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已成常态。五十余载坚持不懈,五十余载薪火相传。辽阳人民用雷锋精神守望一方热土,自觉扛起雷锋精神的大爱之旗,把雷锋精神化作社会进步的航标灯,一代代传承不息。

本刊特约记者 武春钰

辽阳雷锋文化旅游资源推介

辽阳雷锋纪念馆

辽阳雷锋纪念馆始建于2003年,2008年搬迁至原弓长岭文化中心,期间经历2010年和2011年两次重建、改扩建,于2012年2月26日重新开馆。新馆面积6280平方米,馆藏文物2975件,内设“永远的雷锋”基本陈列厅、“当代雷锋——郭明义”专题陈列厅、“郭明义在辽阳”专题陈列厅、“雷锋与辽阳”专题收藏展厅等。 目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辽阳雷锋纪念馆馆长詹丽萍)

青春●怒放

我们这些新战士,能在六十年代穿上军装,扛起枪杆,感到(无比)光荣和高兴。---我们只有一个心眼(愿望):为了保卫祖国,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兵,决不辜负首长和老战友们的期望。

---雷锋

营口●雷锋文化繁英缤纷

1960年1月8日,雷锋与新入伍的战士们一起乘火车从辽阳来到驻地营口。驻营口的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在火车站举行了誓师大会,雷锋代表新战士发言:“为了保卫祖国,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兵,决不辜负首长和老战友们的期望”。

誓师大会结束后,雷锋和战友们来到新兵连驻地(原驻营口解放军第212医院所在地)。当天晚上,雷锋写下第一篇军营日记。

在新兵训练中,身小臂弱的雷锋为了练就投手榴弹过硬本领,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练习。一段时间后,终于在实弹训练中得到了优秀。而且,很快在队列、射击、投弹等基础训练方面达到了训练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兵。这期间,雷锋患上了感冒。病中,雷锋体会到了首长和战友们的关怀与温暖。病好后,他在日记里抄下了姚筱舟(笔名蕉萍)《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

3月,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为庆祝新兵训练结束,部队召开了文艺晚会。会上,雷锋情绪激昂地朗诵了一首自己刚刚写成的《穿上军装的时候》,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称赞。部队首长看到雷锋具有表演“天才”,便把他从运输连抽调到部队业余演出队当“演员”。从此,雷锋每天起早贪黑背台词、学动作、练表演,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后来由于雷锋的湖南口音原因,还没有正式上场,就提早结束了“演员”生涯。

4月7日这天,雷锋离开了部队业余演出队,回到汽车连。就在这一天,雷锋奉命随运输连从营口到抚顺执行施工任务。

1960年秋末冬初,运输连随部队返回营口参加冬训。雷锋在拉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查找车辆问题,刻苦钻研驾驶技术,不辞劳苦地保养汽车,从没有误过一次执行任务,而且还练就了一套驾车的硬功夫。1961年1月,驻营部队开展“二忆三查”(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教育活动。29日,雷锋在部队召开的大会上作了忆苦报告,以亲身经历和新旧对比,控诉旧社会的罪恶和新社会当家作主的幸福,歌颂了党的恩情。 2月2日,雷锋从营口到海城驻军某部作忆苦报告。不久,雷锋离开营口到抚顺继续执行施工任务。

55年前,雷锋应征入伍来到营口。在这里,他实现了由一名优秀工人到合格战士的角色转换,写下了当兵后的第一篇日记[u1] ,做了当兵后的第一件好事,完成了第一场报告……尽管雷锋在营口的时间并不长,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长久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成为整个城市的精神坐标和信仰所在。

雷锋文化提升营口美誉

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营口不断加强雷锋文化建设,用雷锋文化浸润人的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立雷锋精神促进会,组建“雷锋战友讲雷锋”宣讲团,举办“全国学雷锋论坛”,出版《雷锋在营口》《雷锋在营口的故事》等书籍,投资录制评书《雷锋》,面向全国发行《雷锋在营口》邮政贺卡,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雷锋小学、雷锋社区、雷锋小区、雷锋路、雷锋中队的争创和命名活动……这些雷锋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感知雷锋、感悟雷锋,在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雷锋精神的认同。雷锋形象、雷锋精神正逐渐成为营口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积淀。

为何前文写到最早在辽阳写日记?

雷锋文化进小区增强了自治管理的意蕴和效应,“雷锋小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人们沉浸在祥和幸福之中。图为“雷锋小区”邻里节现场。

营口市站前社区的诚泰小区有9栋楼房,业主386户,1300多人。2011年6月,小区被物业公司弃管,给业主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大院里一片脏乱,业主苦不堪言,一些业主甚至打出了售房广告打算搬离该小区。

营口市和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凤和[u1] 也是该小区的一位住户。小区被弃管后,经民主选举,他当上了小区自治委员会主任。担任主任后,他集思广义收集居民意见,选楼长、聘会计,建立巡防队,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和便民服务店。为了让小区的物业管理尽快步入正轨,魏凤和自己掏钱买来便民利民服务车、盆花和保安保洁服装,又把自家的家用电器等物品拿到小区供物业使用。在他的带动下,小区业主们纷纷为小区捐款捐物,还买来水泥、沙子维修破烂不堪的小区路面,大家一起清理卫生死角,整治小区卫生。经过20多天的努力,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业主们纷纷排队缴纳物业费,缴费率达到99%。小区环境得到改善后,魏凤和又组织业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召开邻里节大会,组织小区党员赴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举办儿童节趣味运动会,成立诚泰之声艺术团……一首由业主谱曲填词的歌曲《雷锋到我家》成为小区区歌。几年来,诚泰小区无一例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业主和睦相处,邻里团结互助。2012年,诚泰小区被营口市文明办命名为雷锋小区。魏凤和也被小区业主亲切地称为雷锋小区的活雷锋。

在营口,雷锋文化不仅在城市遍地开花,在农村也是芬芳满园。2003年8月,盖州市杨运镇党委顺应时代要求,成立了学雷锋爱心团队。至今,团队志愿者已从当初的13人发展到260人,共开展各种爱心奉献活动240次,捐款捐物折款达200多万元,为4000多人次解决各种难题。

刘成芳是杨运镇企业家,几年来,刘成芳帮助杨运镇困难群体解决问题达160多人次,捐助资金达60多万元,被杨运人民评为感动杨运人物。2011年10月,刘成芳为杨运学校捐资10万元打出深井,为2000多名师生送来甘泉,结束了杨运学校长期饮用河水的历史。2012年9月,刘成芳又捐资6万元人民币,出版发行《血染黎明》一书,为引领杨运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多年来,杨运镇学雷锋爱心团队始终把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作为服务奉献的主题,做到了每逢节日都要组织一次爱心奉献活动,随时把温暖送到困难人群的心坎上,新年春节组织志愿者带着米、面、油,走访特困户、五保户。端午节到敬老院为老人送去肉蛋、米面。六一儿童节到孤儿院看望孤儿,给他们送鸡蛋和食品。七一走访贫困老党员,八一慰问老荣军,九九重阳节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送温暖活动,还为10多位百岁老人举办生日庆典……这些志愿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2011年3月,杨运镇学雷锋爱心团队被营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2013年被省妇联评为妇女儿童奉献先进集体,杨运镇也相继被评为全省平安示范乡镇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说起营口雷锋文化繁英缤纷,人们话锋自然转到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主任韩晓东身上,他是一个有名的“雷锋迷”,这不仅是因为他从1990年开始收藏雷锋相关文献,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有明确的目的,通过收藏雷锋文献,研究雷锋文化衍化历史脉络,尤其是雷锋与营口的世纪情缘。为了挖掘“雷锋在营口”的史实,他采访了营口以及全国各地30多位雷锋生前战友。2003年1月6日,韩晓东一篇《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的文章在营口日报和网媒,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场震荡,使人们以新的视角聚焦营口。他编辑出版的《雷锋在营口的故事》一书被列为辽宁省列为“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由于其在“雷锋在营口”方面研究的突出成绩,他被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四个一批”人才和营口市“五一劳动奖章”。

雷锋文化凝聚营口力量

用雷锋文化感染影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营口学雷锋活动的一大特色。通过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学雷锋活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使学雷锋活动不断走向社会化。

每天,50辆带有“雷锋爱心车队”标志的出租车行驶在营口的大街小巷,驾驶者是一群古道热肠的东北汉子。车队成立4年多来,他们不计得失,一次次用爱心诠释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2012年8月4日,台风“达维”致使近3000余名旅客滞留在大石桥火车站。为了协助政府尽快将旅客疏散,“爱心车队”在队长冯玉贵的带领下连夜冒雨赶到大石桥,将焦急等待的旅客送到了高铁营口东站。许多旅客得知马上就能坐上高铁回家,都对“雷锋爱心车队”的善举连连称赞,一些旅客激动地说:“这么大的雨,路上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今天肯定回不去家了,营口人真好!”在“雷锋爱心车队”,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记录着车队成立至今所做的点点滴滴:累计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上千小时;免费接送考生、孤寡老人500余次;为贫困群体捐助现金及物资超过15万元;拾金不昧、做好事400余次。除了“雷锋爱心车队”,一批以“雷锋号”命名的公交车也在用亲情服务不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它们每天穿梭在营口的道路街巷,用雷锋精神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以团队形式学雷锋,让更多的市民能参与进学雷锋活动。营口组建了一大批学雷锋爱心志愿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营口有组织的学雷锋志愿团体有800余支,注册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11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到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9.4%。

成立于2003年的营口“爱心超市”和成立于2008年的“营口雷锋爱心储蓄基金”,一直不间断地接受着普通市民的无偿捐赠。截至目前,共收到无偿捐赠款物合计100余万元,参与公益活动的市民达5万多人次,学雷锋做好事1200多件,救助贫困群众300余人。

与“爱心超市”一样,已经坚持开展了10年的还有“小手拉大手,爱心传递文明”的学雷锋爱心坐垫活动。如今已是一名高中生的李翔,在回忆自己参加制作学雷锋爱心坐垫活动时这样说道:“小时候,我每年都做爱心小坐垫。自己设计图案、一针一线地缝制。现在,每当冬天我坐公交车时,看到那些坐垫,就会感到无比亲切。学雷锋,伴随我成长,也成为我学生时代最难忘的记忆。”

在营口,雷锋无处不在,雷锋从未走远,雷锋无须仰望,雷锋就在你我身边!雷锋不曾远去。

本刊特约记者田营

营口雷锋文化旅游资源推介

营口雷锋文化广场

营口雷锋文化广场位于营口火车站前,面积2000平方米,广场中心耸立一座高大雷锋塑像。雷锋塑像高3.5米,用紫铜熔铸,红色大理石的基座高1.8米。塑像于2004年3月5日落成,由营口市高级雕塑师张立雪设计制作。雷锋塑像形象造型融合了20世纪60年代特点及当代特征。雷锋塑像左手紧握毛泽东著作,右手甩开,动感极强,寓意当年的雷锋正向新时代走来。

(营口市文明办邢文才)

青春●永恒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抚顺●雷锋城,半个世纪的灵魂守望

1960年4月雷锋参军在部队驻地营口经过一段新兵训练后,随部队来到抚顺参加工程建设,前后历经2年零4个月的时间。

这是雷锋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岁月。他担任建设街小学、本溪路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授科学知识,灌输勤俭节约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培育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牵挂着烈属张大娘,给战友送月饼,他给灾区的困难群众寄钱,他为建筑工地运送水泥等行为,得到抚顺人民的认可和爱戴 ,

雷锋在抚顺受过3次军功嘉奖,并当选迄今为止最为年轻的全市人大代表。雷锋肩负起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参政议政的实践,开阔了雷锋的眼界,点点滴滴的平凡实践中获得了心灵的升华。促成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终形成。

抚顺是雷锋精神发祥地,解放军总政治部整理出版的145篇《雷锋日记》,有120篇写于抚顺。早在1960年12月,《抚顺日报》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介绍雷锋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和《雷锋日记摘抄》。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2年8月17日,抚顺人民召开了“公祭雷锋大会”,主动走进送葬行列群众的竟有十几万。为了厚葬雷锋,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沈越同志把预备给自己老母亲送终的上好棺椁献了出来。1965年8月15日,雷锋殉职3周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落成。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为一名普通士兵建造的大型纪念馆。从那时开始,每年的3月5日,抚顺都要在雷锋墓前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抚顺人民藉望用这种方式把雷锋这个“儿子”,永远留在抚顺这块热土。

1961年,雷锋在抚顺被推选为第四届人大代表

抚顺,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它是伴随着共和国开国建设起的老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u1] 的自豪和对红色文明的深厚情结。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后,“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便永久地镌刻在了抚顺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之上,融入到了抚顺几代人的心灵深处。半个世纪的坚守与超越,抚顺与时俱进的学雷锋活动,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成为抚顺人的一种行为习惯。

学雷锋?抚顺的一种存在状态

抚顺最早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可以追溯到1962年,这年10月23日,抚顺团市委发出了纪念雷锋、学习雷锋的通知。这份全国第一个由地方发布的学雷锋文件开启了抚顺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的历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实践、发展和积淀,抚顺学雷锋活动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表现风格和文化品牌。

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赋予了雷锋精神新时代的内涵。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抚顺市委顶着社会上“雷锋精神过时论”逆流,做出要举全市之力创建“雷锋城”举措,形成创建“雷锋城”的方案。抚顺对学雷锋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雷锋精神论辩赛,与长沙共同组织召开了“抚顺·长沙学雷锋理论研讨会”,并与长沙市联合发起召开了40多个大中城市参加的“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学雷锋理论研讨会”。编写出版了《学雷锋向导》和《雷锋传》等专著。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对学雷锋活动的指导作用,抚顺专门成立了“雷锋精神研究所”,创办了《雷锋精神研究》杂志、“雷锋精神论坛”和“雷锋讲坛”。为推动未成年人学雷锋,雷锋精神研究所组织编印了“学雷锋三字经”一书,向部分中小学校发放。市委还围绕落实《抚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精神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雷锋精神的深入研究,为抚顺的城市精神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环境的营造和薰陶形成了浓郁长久的学雷锋氛围。抚顺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开展好学雷锋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坚持用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抚顺作为雷锋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有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各类组织机构遍布城乡,它们作为一种特殊标识,提示人们雷锋与这座城市的渊源,时刻不忘雷锋第二故乡[u2] 的责任和使命。二是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全市各主要媒体开辟学雷锋专栏、专题、专版,及时发布学雷锋动态信息,宣传典型事迹和经验。三是营造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街道和社区建立好人之家,组建各种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服务,以此来感染和感动居民;潜移默化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典型的挖掘和培育引领了学雷锋活动的走向。抚顺十分重视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发掘和树立典型。通过组织发动、媒体寻找、社会推荐和走访调查等形式,动员全社会来推荐典型。近年在《抚顺日报》和《抚顺晚报》开设“我发现我推荐身边雷锋”和“推荐我身边的好人”等专栏,并与《辽沈晚报》联合开展了“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把众多默默奉献的学雷锋典型从幕后推向前台,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二是关心和爱护典型。对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爱护,生活上照顾,为学雷锋典型购买人身保险、订阅报纸。每逢春节,相关领导都要到老典型家走访慰问,当典型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管理和指导典型。不定期地组织召开集体、个人典型座谈会、汇报会、拉练会,开展互动式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的学习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他们与特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子、献爱心,到遭遇洪水等灾害的地区进行慰问等,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拓展了雷锋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抚顺充分利用雷锋文化资源优势,对外传播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建馆至今接待中外观众5800多万人次,其中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有5万多人。纪念馆还举办了“雷锋事迹巡回展”,历时50多天,行程2千多公里,走遍全省14个市,受教育观众近10余人。1998年2月,抚顺市委与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规模的《雷锋精神永恒》展览,反响强烈,仅一个月就接待中外观众20多万人次,近2千人写下留言、3千多人为雷锋基金会捐款。由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亚娟、“雷锋班”班长李友宝和雷锋纪念馆解说员组成的“我心中的雷锋”报告团在首都机关、厂矿、学校、部队作了23场报告,直接听众达2余人。

2015年3月5日,中宣部公布第一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国网抚顺供电公司榜上有名。

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抚顺市委、市政府不断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时代内涵。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革与经济转型,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到市情厂情、爱岗敬业、自立创业教育实践中,近二十万下岗工人和十几万城市贫困人口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转型中的抚顺保持大局稳定;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到轰轰烈烈的棚改实践中,锻造出以“负责、创新、拼搏、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棚改精神”,仅两年时间,占城市人口四分之一的棚户区得到彻底改造,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抚顺市关于进一步建设雷锋城的实施方案》《 中共抚顺市委 抚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人人学雷锋,建设雷锋城”活动的意见》《关于贯彻<辽宁省推进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常态化办法> 全面推进我市雷锋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2014年开始,还将建设雷锋城的内容纳入到全市绩效考核之中,强化和完善建设雷锋城的制度建设。成立了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建设雷锋城的日常工作。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向各县区、各部门下发建设雷锋城的工作要点。近年来,抚顺还先后成立了“抚顺学雷锋典型联合会”“抚顺雷锋基金会”,启动并高质量完成了雷锋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指导民营企业家创办雷锋文化传承中心、百姓雷锋展览馆,利用新媒体扩大建设雷锋城的宣传,2015年3月还将开通“雷锋频道”,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雷锋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做雷锋?抚顺人一种自觉的行动

在抚顺有相当数量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雷锋生前的战友、与之接触过的群众。他们直接感受过雷锋的可敬可亲,对雷锋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是抚顺能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始终守护并高扬着学雷锋旗帜的深层原因。抚顺有“雷锋班”“王海班”“三八排水班”等全国闻名的学雷锋先进集体;有胡玉萍等为代表的学雷锋先进典型。近年来,全市开展“百姓雷锋” 评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雷锋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成为了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精神的坐标。目前共评选出9届、93位百姓雷锋。他们当中先后诞生了7位辽宁好人,7位辽宁道德模范和7位辽宁道德模范提名奖,5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除了百姓雷锋等新典型之外,一大批数十年活跃在学雷锋第一线的老典型也值得称道。比如,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主任董汉章就是其中一位。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在董汉章的带领下,把热爱公益事业的老同志组织起来,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500余人。无论学雷锋活动处于什么气候,他们都抱有一颗执著的心,脚踏实地的弘扬雷锋精神。他们走进少管所,帮助失足少年;走上街头维持交通秩序;走进社区,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步入军营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过年----让人们能看得到,触摸到,听得到雷锋文化的暖意。现在,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联系中心走向专业化,建立起新农村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基地、先进文化演出志愿服务基地、职业技术培训志愿服务基地、山里人家环保教育服务基地、医疗健康促进志愿服务基地等6个基地;组建起5个雷锋小团队,4个退休职工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分队,10个学雷锋娃娃幼儿园,制定了12项72余款规章制度。这一群老人每天都在忙碌,在奉献中体味着幸福与快乐。

(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办公室)

抚顺雷锋文化旅游资源推介

抚顺雷锋纪念馆

抚顺雷锋纪念馆位于抚顺市望花区,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唯一为一名普通士兵建造的大型纪念馆。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为顺应时代要求,雷锋纪念馆先后进行了4次改扩建,新馆于2015年3月2日正式开放,园区总占地面积99900平方米。开放后的新馆采用动态场景与艺术品插画及环形幕短片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翔实、生动的展示了雷锋的成长历程以及全国学雷锋活动成果,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提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重要基地。

(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杨郁)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群落,很少有人能像雷锋一样,在一个城市群落里,留下自己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当雷锋还没有成为“雷锋”,这个城市群落便涌起学雷锋春潮,当雷锋成为“雷锋”,雷锋更成为这个城市群落抹不掉的集体记忆。

雷锋感动了辽宁。

雷锋在辽宁生活工作4年多时光,他心系辽宁父老乡亲,爱民助民的足迹遍布辽宁五个城市群。他在这里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被推选为“人民代表”,在这里获得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荣誉,在这期间荣立三次军功,雷锋在这里百炼成钢。雷锋因公殉职在辽宁抚顺,10万抚顺人闻讯赶来自发为雷锋送葬。抚顺人把雷锋安葬在抚顺,专门修建陵园作为英雄的安息地。每到清明前后,每遇重要活动,人们都汇集到雷锋墓前宣誓铭志,构成一种独特的红色文化现象。

雷锋升华了辽宁。

辽宁沃土和解放军大熔炉哺育了雷锋,传承了雷锋精神,这些城市群落也因雷锋而闻名中外。辽宁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的源头,辽宁保存了雷锋物化与活化的丰富资料,创造了学雷锋鲜活的经验,积淀了雷锋精神研究的丰厚成果,培育了一批雷锋精神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营造了雷锋文化的浓厚氛围。辽宁已成为学雷锋新思想、新观点、新形式的孵化地,对全国学雷锋活动发挥着示范效应。辽宁已形成以“雷锋纪念馆群落”为标志、以雷锋传人为链条、以充盈“雷锋情结”的市民社会心理及道德生活为深厚底蕴的雷锋文化生态圈。辽宁当之无愧被誉为“雷锋精神发祥地”“雷锋的第二故乡”

雷锋照亮了辽宁。

经过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的积淀,辽宁和雷锋已经密不可分,人们提起雷锋,便会说到他的第二故乡——辽宁,人们论起辽宁,不能不提到这个地区的精神代表——雷锋,还有一大批践行雷锋精神的当代雷锋传人、辽宁好人。雷锋已成为辽宁的一张名片,“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已成为辽宁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雷锋精神的响亮品牌,雷锋已成为辽宁的心跳与脉动。雷锋名字深深镌刻辽宁人的心灵,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辽宁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道德实践。而以忠诚、奉献、进取、创新、敬业为特征的雷锋精神更是镕铸进辽宁城市精神之中,给予辽宁这些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群以澎湃的激情与活力。

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共和国的工业的摇篮。如今她正抖擞精神,继续弘扬“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新时期辽宁精神,开始新一轮创业和振兴。除了要面对所有城市现代化要解决的同质问题外,它还要破解诸如国企改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振兴过程遭遇金融“瓶颈”等特质难题,尤其需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不禁想起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一段颇有见解的论述:“终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这里说的是“文化密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塑”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我们北上辽宁,对雷锋第二故乡城市群落采访之初,以及收笔之际,关切的就是雷锋对于辽宁究竟意味着什么议题。通过这次采访希翼和催化人们把目光锁定辽宁城市群落,关注和思考这些城市群落的发展,关注和思考这些城市群落文化特质的积累、生成、传承乃至变化,关注和思考辽宁振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关注和思考雷锋怎样再次与辽宁一路同行?

雷锋让我们永远感动,我们感谢雷锋!

《雷锋》杂志编辑部  辽宁省委宣传部

预告:第二篇

雷锋故乡长沙行

芙蓉国里尽朝晖

第三篇:

枣庄寻雷锋

雷锋没到过的地方依然勃动着他的心跳

请于前文鞍山“共和国长子”的表述协调。

第二故乡?与前文协调

猜你喜欢

郭明义营口抚顺
郭明义:践行雷峰精神 铸就滚烫人生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图说抚顺琥珀(六)
当选党代表后,找他的人更多了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
营口高校学生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研究分析
营口机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当代雷锋”郭明义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