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25任雷锋班班长是个啥模样

2015-04-29

雷锋 2015年3期
关键词:雷锋战士班长

他,名副其实的“90后”。

他,和雷锋一样当过产业工人。

他,没有在“雷锋班”当过战士。

他,第一个全团“海选”产生的“雷锋班”班长。

他,就是毕万昌,现任(第25任)“雷锋班”班长。

第一次见到这个帅气的小伙子,是2013年1月6日。第二天是“雷锋班”被命名50周年的纪念日,忙着协调各种活动,忙着安顿老班长们,毕万昌年轻的脸上写满了疲惫。面对着接踵而来的事务,他显示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位“90后”的“雷锋班”班长初次见面就给记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狼性教育

“齐齐哈尔滨”。

这是毕万昌写的相声剧本里的一句话,也是他对家乡的一种诙谐记忆。他在齐齐哈尔和哈尔滨这两座城市里都留下的人生记忆,就像父亲的责骂,永远无法忘却。毕万昌的户口在哈尔滨爷爷家,他本人在齐齐哈尔长大。

“我真的很感谢我爸,如果不是他从小对我严厉教育,我可能不会有今天这么自立,自强。打个比方吧,现在就是把我放在一个没人的岛上我也能生存。”毕万昌说。他的父亲毕德鹏非常崇尚那种“狼性”教育。

父亲在他初中时就把他送到叔叔家,让十多岁的他学自立。爸爸的管教近乎苛刻。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言语不当或者不守规矩,他只能饿着肚子站在墙边看着别人吃。毕爸爸认为,小一点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规”。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也能习惯成自然。等孩子大了,他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今儿子理解了,对我的感情也最深。我对儿子也是满意的。”毕爸爸说。

中专毕业后的毕万昌以第一名的成绩,进了齐齐哈尔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学数控专业的他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工厂的老大哥几乎都比他大十多岁,但他们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和工友们打成一片,连扫地的大妈都知道厂里有个小伙叫“小毕”。工厂实行倒班制,“小毕”还搞起了“第二职业”,在一所学校外和朋友合伙开了家礼品店,主营文化用品。他眼光独到,上货“可人”,生意做得很顺。

替父从军

毕爸爸告诉记者,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当过兵。

毕爸爸认为,部队是一个真正的大熔炉,从部队磨炼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立足。他承认,让儿子当兵的确有“私心”,希望儿子实现自己没能圆上的当兵梦。“好好干,干出个样”是他给儿子的新叮嘱。

2009年,毕万昌离开工厂,穿上了戎装。

作为“雷锋团”的成员,学兵训练结束后的毕万昌,包揽了学兵期间能获得的所有奖项,优秀学兵、二级证书、大队嘉奖。“这三样都拿到了,我才稍稍对自己满意了一小下。”本应各项成绩都是满分的他,偏偏在制图这个最擅长的科目上掉了链子,没能拿到满分。小毕认为自己做得还是不够好。

毕万昌来到了舟桥连。舟桥连锻炼了一段时间后,能操控大型机械的毕万昌又被调到道路一连。一段段诙谐幽默的相声,一个个爆笑连场的小品……毕万昌的名字逐渐在团里被战士们所熟知,战友们亲切称他为“老毕”。大伙觉得,毕万昌就像央视的“老毕”,朴实、成熟、诙谐中充满着智慧和才气。

“许多年前,你的背影,让我现在想起就会心酸,那个背影是谁,是你,我亲爱的爸爸……”这是毕万昌刚来部队时写的一首歌,歌的名字叫《背影》。入伍第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电话里给老爸拜年的毕万昌给父亲唱了这首歌。

唱着唱着,他有些哽咽。那种想家、想爸妈的滋味,对他来说是熟悉也是陌生的。

此时,毕万昌想感谢老爸,是爸爸的决定让他的人生更丰富,更有价值了。

竞选班长

2012年3月12日,这个日子毕万昌刻骨铭心。

一次头脑发热的打架行为让毕万昌瞬间“跌入谷底”。

那天,在连宣传科的毕万昌带着报道组到连里采访,遭遇了站岗战士的阻拦,情景几乎和2013年春晚《你摊上事了》的内容撞了车:没证不让记者进,毕万昌有些激动,他和站岗的战士闹起别扭。事后,毕万昌觉得自己言语不妥,特意到服务社买了瓶饮料送给那位站岗的战士,向人家道个歉。对方没领情,一转身走了。年轻气盛的毕万昌没压住火,与那位战士动起了手,遭到了团里领导的严厉批评。

吃一堑,长一智。从小接受“狼性”教育的毕万昌,重新审视自己,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全连、全团的各项活动。对毕万昌而言,干出成绩重新证明自己是那段日子的小目标。不过,那时候的毕万昌还是有些不自信,觉得自己是犯过错误的人,听说要竞选“雷锋班”班长时也没敢想到自己身上。直到两个连队,都将他作为“雷锋班”班长的第一候选人报上去,他才敢去想。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充满着变数。正当准备竞选“雷锋班”班长的时候,他在和母亲一次通话中得知,父亲因为意外脑部受重伤已有一段时间,怕他担心,家里一直没敢告诉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毕万昌,心里十分难过。

2012年10月25日,毕万昌接任了第25任“雷锋班”班长。

与其他班长所不同的是,毕万昌是第一个没在“雷锋班”当过战士而全团“海选”产生的“雷锋班”班长。心理素质、政治理论、基础文化、军事体能、驾驶技能、口才演讲六个方面测评,一项一项在全团公开比赛,毕万昌一项一项地“过关斩将”。

不能回家探望重伤的父亲,毕万昌只能用“忠孝不能两全”安慰自己。爱说爱讲的父亲在受伤后,只能在电话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着和他说话。每次他都只能强忍着心痛,直到电话挂断的那一刻才敢哭出声来……

爱心“一家1”

“欢送我的队伍这么长,欢迎我的队伍不一定这么长。”

上任前的那一天,毕万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清楚地记得,连长和指导员为他拿着行李,战友们夹道欢送他,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外来”的班长,他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要面对的困难也会更多。

到“雷锋班”的这几个月,毕万昌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班长。毕万昌说,他在“雷锋班”的一条处事原则就是让别人把自己当做一个好兄弟来看待。他要领着好兄弟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他和战友们发起了“一家1”爱心活动,寓意为“加入的都是一家人,每人每天省下1元钱捐给孩子”。如今,“一家1”成员已由最初的9名骨干发起者,发展到规模最大时有百人加入。这其中还有毕爸爸。

毕万昌说,他们资助的两名孩子都在鞍山,都是从郭明义微博上的求助信息找到的。一个孩子的父亲患脑溢血,做了4次手术;另一个孩子的母亲因精神病离家,生活很困难。有了资助的目标,战士们都说自己长大了。平时爱抽烟的战士开始戒烟,戒不掉也要少抽一包。花钱大手大脚的也学会了节省。他们还常利用休息时间捡矿泉水瓶、收集旧报卖。“给孩子寄钱的那一瞬间,幸福感难以言表。”毕万昌说。

毕万昌说,“爱心帮助”也是爸爸的心愿。小时候,每次跟爸爸出门,在火车站附近遇到乞讨的人,爸爸肯定会掏一些钱给他们。父亲曾说以后有机会就开一个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继续成长

能写歌、写相声、小品剧本的毕万昌,最爱的还有阅读。

在“雷锋班”阅读室里,记者在书架上看到了许多书,从中外名著到帝王传记,从《洛克菲勒给儿女的忠告》到《大学》《中庸》。毕万昌喜欢看的是能给人思考的书,最喜欢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记者注意到他的抽屉里放着的是一本已经翻看了近半的《生死疲劳》。事实上早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毕万昌就已经在网上看完《蛙》和《丰乳肥臀》。他喜欢这些有深刻寓意的作品。

毕万昌知道,自己需要学的东西有太多太多。

时代变了,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可在“雷锋班”,雷锋是永远的老班长。前不久,部队到地方去执行任务,驻扎在一个村子里。半夜村子里突然起火了,惊醒的战士们光着脚冲出去,直到把火浇灭才发现大家都没穿鞋。那时屋外的温度是零下二十五度。老百姓说:“还是解放军好啊!”

短短几个字,他们听在心里热乎乎的。

他们觉得,这就足够了。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这个春节,毕万昌依旧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听到父亲渐渐康复的消息,他的心里得到了少许慰藉。从父亲出事至今都没见上父亲一面,毕万昌心里的牵挂越来越重,他也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对毕万昌而言,依旧稚嫩的肩膀上注定要印上了两种责任与期许,一种父亲对自己的;而另一种是大家对“雷锋班”班长的。我们期待他的人生也会因为“两种责任与期许”的汇聚更加精彩。(中华雷锋号)

猜你喜欢

雷锋战士班长
差一点儿当班长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班长的烦恼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
每天一个新班长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