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可能不了解的景德镇老码头

2015-04-29吴倩颖,漆婷

景德镇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昌江浮桥渡船

吴倩颖,漆婷

很多年前的“草鞋码头”瓷都是这样的:昌江河里运载着瓷土、釉里的船只来来往往,河道两旁灰墙黛瓦的改良徽派建筑鱗次栉比,叫卖声、吆喝声、船篙的碰撞声、马蹄声、流水声,交织成一幅陶瓷鼎盛时期的繁荣画卷。

码头在老瓷都人的记忆里,有摆渡、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汇聚的地方。经历了一段不短不长的传奇,如今老码头已经被取代或是消失不见,但码头上仍留着镇巴佬对母亲河的眷恋。

清末,水运出境瓷器年均6万担

档案记载,景德镇地处赣东北要冲,古为饶徽通衢,明代是通京要道;又有昌江航道贯穿境内,上达安徽,下经鄱阳湖入长江,水运甚为发达。清末,仅水运出境瓷器年均6万担。

在民国之前,我市主要货运都依靠水运,为此我市的码头非常之多。据记载,“民国时期,我市港区有8个主要码头,其中浮梁县有4个主要码头”。景德镇港的三闾庙、里市渡、中渡口和浮梁县的东港码头,这几个码头都是采用条石砌成,为台阶式码头,其它港口码头都是利用自然坡岸作靠泊点,为斜坡式的坡岸码头,货物装卸和渡客上下的主要通道是跳板。各码头分工明显,种类很多,有窑柴、米船、灰粪等装卸码头。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景德镇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建更新,港区内建有仓库和码头泊位,新建码头5座,配备了起重、装卸等设备。上世纪70年代末,昌江东岸修建护坡,拆除了大部分码头,港口物资转至太白园、中渡口两处码头装卸。

如今,这些码头多数已经变成市民休闲娱乐之地了。

三闾庙码头是繁华的见证

从明代时,我市就开始有码头了,那么我市最早的码头是哪里?有市民认为,三闾庙码头应该算得上我市较早的码。

多年前,三闾庙古街是当年景德镇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路码头,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景德镇瓷器就是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入长江,运往世界各地。

三闾庙码头在解放前两岸来往全靠人工渡船,是景德镇通往鄱阳、都昌、九江和安徽等地的主要交通码头。早在明朝,三闾庙街己初具规模,三闾庙码头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镇码头。在清代中期,三闾庙集镇已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繁华商埠码头。

如今,三闾庙码头的历史篇章已经翻过去了,上世纪50年代,因为西河部分河段断航,码头水位低浅,枯水期船舶不能靠近码头作业而废弃。不过曾经这里为景德镇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渡船已成远去的记忆

在景德镇人心目中,中渡口码头最让大家熟知。中渡口码头位于昌江东岸樟树弄口河岸,建于宋代,为柴船停靠码头,为当时的要道,码头长150米,泊位15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

今日的中渡口,已经没有当年“争渡者日夜不息”的情景,中渡口门楼至中渡口浮桥途中,小摊贩零零散散,大多数卖的是胶水等日用品和甘蔗等食物。桥边停着两条船,无人看管更无人渡,有几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桥边的船是涨水拆除浮桥以及退水时连接浮桥所用,平时基本闲置。而紧挨着浮桥的排污水站,看起来像是一间无人打理的废弃房屋。从窗子往里望,空落落的房间布满灰尘。

“解放初期,是中渡口最繁华的时候。”中渡口附近坂坊上弄一家酒店老板邓金水如是说。

“很早以前,中渡口码头主要是负责运输柴和炭的。”家住坂坊上弄的85岁老人谭菊风说。在她记忆中,中渡口码头上停满了船。

谭菊风告诉记者,当年中渡口码头除了运货之外,还负责将居民运到对岸区,过去中渡口码头上有一条很大的渡船,这条渡船为公家船,路人可以免费乘坐,极少数有钱人家会有私家船。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中渡口东西两边渡船不计其数,给人们带来很大方便。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在船上转悠,有时还将船上的柴带上几根回家。”邓金水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

过去这里有十八只渡船除中渡口外,十八渡也是以前市区重要渡口之一。“以前这边有十八个作坊,十八渡有十八只渡船,所以叫十八渡。”在十八渡生活了48年的江菜田从父辈口中听说,过去十八渡的每家作坊都有一只渡船,用于运坯运瓷。

据档案记载,十八渡建于元代。清代,昌江西岸有瓷还和成瓷由河上往来,运输繁忙,渡船多至18只。

过去,十八渡对面有多个瓷厂,瓷厂的窑砖、坯以及瓷器运送依托于十八渡的渡船。“以前我也挑过窑砖,一担砖有一百七八十斤,把砖运上船也很累人的。”从小居住在十八渡侧弄的张金海回忆称,过去十八渡有专运窑砖的船,一只船运四五千块砖,共4人运。

“窑砖要晒干后再上船,运到十八渡码头早先是用土车,后来做了柏油路,土车不允许走,改用大板车。”张金海告诉记者,“现在古窑的砖也是我们十八渡的窑砖。”

张金海介绍,十八渡渡船是木制小船。上世纪50年代渡船不收费,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收钱,1分钱一渡,上1个人收1分钱。张金海印象中的木渡船从一两分钱一渡到5分、1角钱一渡,而到上世纪80年代小船改成机动船,机动船大概是2角钱一渡。

码头也淡出民众的视线

解放后,公路交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公路运输占据了主要地位,而航空运输业已初步形成。码头逐渐淡出市民的生活中。

城区桥梁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们过河不再依靠渡船。2002年4月,十八渡机动轮渡停摆,十八渡渡船彻了人们对十八渡的新印象。十八渡浮桥的建成,缓解了其他桥梁的交通压力,也给两岸居民带来了很大方便。“我家住对面戴家弄,以前我也坐过渡船过河,当然没有现在过桥方便。”正在过浮桥的一位路人告诉记者。

除了十八渡之外,中渡口也建了浮桥,比十八渡更早,中渡口浮桥只能通人和非机动车,它对两岸居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家住中渡口附近坂坊上横弄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他经常跟老伴去中渡口散散步,锻炼身体。如今失去码头功能的码头,俨然己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来源:瓷都晚报)

猜你喜欢

昌江浮桥渡船
昌江,我的故乡
昌江烟雨高岭泥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by plasma and plasma-activated water
家乡的那座浮桥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破釜沉舟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古灵精怪包小黑
渡船调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