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工笔山水画技巧

2015-04-29余翔

景德镇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笔山水画山水

余翔

中国早期的传统绘画基本上是以工笔为主要形态出现的。工笔传统的技巧主要是以勾、填、晕、染为实践技法,以线的勾勒塑造山石树木云水的形状和质感,然后用墨染色罩,其方法和技术程序上与花鸟、人物画的技法大致相同,也是工笔山水组织建造画面形态的形式基础。结构和空间包含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样式、章法位置和透视方法。山水画的造型是建立在传统的程式化基础之上的,如山石法、皴法、树法和云水法以及点景等等,这些程式体现了古人在创作实践中对山水形态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是山水画传承的重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营造离不开位置的经营,意境的营造必须依托于画面的构图以及透视法的运用,清恽寿平《瓯香馆集》中对“意境”作了较具体的解释:“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因此,山水之境是山水画中共同追求的,同样不论工写青绿水墨,现代工笔山水同样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去构建以“意”为先的山水之境。

在传统绘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一直影响着绘画创作者,一幅好的山水画在意境的构成上,涉及了“意”与“境”或“情”与“景”两个方面。在“意”与“情”方面,要求“情真”、“意新”,大都主张以“意深”“境美”“神情”为绘画中心,即“形”的主导。一图一意,情因景发,既使人感动,又让人玩味思考、体感愉悦;不仅有画家的“表现自我”,而且有表现人内心的普遍意义;不但抒情写趣,同时能有体现审美理想以至生活理想的高度。在“境”与“景”方而,主张“景真”、“境真”、“境实”和“境深”,布景以少胜多,含蓄不尽,具体山水形象形神兼备,以臻生成美感之意蕴。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特别在山水画的取景构图上提出了中国画山水画审美取景原理,即宋代郭熙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它不同于后起的西洋风景画透视,西洋画透视扎根于不变的视点,用科学方法加以探求,难于自由挥洒,以致画山水只能表现一两层;至于高山大岳的层层悉见,长江万里的处处可现,若用西洋画焦点透视则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才能冲破焦点透视的羁绊,进入表现审美意境的自由王国。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山水画在构图上非常重视形式美感,从立意、具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在进行山水画面创作时,始终离不开美学的原则,离不开心理学对审美的要求。从谢赫“六法”的“经营位置”到石涛构图的“境界章”,理论逐渐丰富,而且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构图审美的体系,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成画。石涛的构图特点是“分疆”、“截取”,分疆是为了截取美的典型环境,“意匠经营”可达画境,有内容得法必产生优美的形式。他把构图列入“境界章”,可见他对构图审美的见解之深。在他看来构图不只是“位置”的经营,而是要深入至美之“境界”。石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之后,顾恺之的“取势”之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构图上提出了“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收放”“起伏”的方法,其目的可谓达到一种“动”而有生气;“一气贯注之势”,逐山有致,铸就“取势”之美。从而使传统山水画在美学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统一,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感和风格。到了南宋时期,山水画更讲究意境的创新和笔墨的简括,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一格。在构图上摒弃北宋时的全景式构图,而以边角取景,时人称马远为“马一角”,夏圭为“夏一边”,这种边角构图使景物变得简洁、主题鲜明突出,而意境却依旧完整,成为一代新风。

北宋山水画在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深度与广度发展。比较有名的北宋画家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表现极至,其雄伟壮丽、意远境美。元代是文人画的兴盛期,也是山水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的绘画中己不再强调山水的内在结构与韵律,而是将其作为移情寄兴的手段,表现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法、意境创造、诗书画的结合以及审美观念上都有新的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不似之似似之”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观察生活时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清代李方膺诗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赏心的两三枝正是从千万朵中提取而来。明代王绂、徐渭,清代郑板桥等人,明确主张在形象处理上必须“似与不似”,“不似之似”,塑造出比实际生活更美的艺术典型。不似,是为了取舍、尽意;似,可以引导观者的神思遐想。“不似”恐怕可算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语言的一个规律。一眼到底就乏味,柳暗花明才有滋味。

曲折、含蓄、启发性可说是构成艺术意境的条件之一,堪称一代大师的黄宾虹云:“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对于看山,他强调“山水我所有”,即强调画家不能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心占天地”,能切实做到“发山川之精微”。黄宾虹云:“山川自然之和,画图人工之物。山川入画,应无人工造作之气,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考虑到作品给欣赏者的印象,以及怎样启示与利用欣赏的主动性来扩大作品的容量。“空白”是中国画山水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空白”既是无形,也是有形;因此,“空白”就不能理解为“虚无”,它正是一种“藏境”的手法。“藏”是为了将复杂繁多、不美和不典型的东西“藏”起来,即所谓“藏拙”;另一种是发人深思,象戏中的悬念一样,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东西,因而要“藏”,故谓“藏境”。这就是古人说的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空白”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素白之纸以无形当有形,这又是一个在审美上大胆的创造。

传统山水画技法相当丰富,又特别讲究构图的神韵和气势,要做到这些,画家们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意图准确生动地在画面中表达出来,无数山水画家用倾注内心情感的笔墨,描绘出广大无限的自然万物。

电话:18979863333

猜你喜欢

工笔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山水》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