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洗浴文化

2015-04-29胡同庆

敦煌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敦煌壁画

胡同庆

内容摘要:根据佛经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献,可以看到佛教洗浴文化不仅涉及洗浴的方法和所需物品、设施等条件,同时论及洗浴与健康、人际交往以及与季节、气候、饮食的关系等等。佛教有关洗浴的论述不仅全面,而且具有科学道理,可供当代洗浴文化参考借鉴。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洗浴文化;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3-0016-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Buddhist Bathing Culture in Dunhuang Wall Paintings

HU Tongq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Dunhuang Academy,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As Buddhist scriptures, Dunhuang wall paintings, and Dunhuang documents indicate, Buddhist bathing culture involves not only bathing conditions such as methods, necessities and facilities, but also a relation between bathing and health, human communication, seasons, climates, and food and drink. Buddhist discussion on bathing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an excellent reference for todays bathing culture.

Keywords: Dunhuang wall paintings; Buddhist bathing culture; health car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的重要图像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以及民族关系、中外交通等的重要图像资料。

其中,敦煌壁画中保存的有关洗浴的画面以及相关佛经内容,曾有不少专家学者从考古、民俗等角度分别进行过研究或介绍[1-4]。本文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养生健康和洗浴文化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介绍。谬误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九龙浴太子”是佛传故事画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和画面,反映了佛教对洗浴与初生儿健康关系的认识。如北周第290窟人字披东披佛传故事画中绘太子出生后,有九条龙从空中喷水,正洗浴太子(图1)。《普曜经》云:“九龙在上而下,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5]又有《修行本起经》云,太子出生后,“有龙王兄弟,一名迦罗,二名郁迦罗,左雨温水,右雨冷泉”[5]463。“洗浴竟已身心清净”强调了洗浴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而“左雨温水,右雨冷泉”,根据现代科学证明,冷、热水交替洗浴,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抵抗能力。

世俗人家的婴儿出生后,也有洗儿之俗。如敦煌藏经洞出土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中绘有浴儿的情景,画面中产妇在房内就褥,丈夫在一旁陪伴;屋外一妇女跪在地毯上正给高底座的盆中婴儿洗浴,一旁站着一梳双丫髻的侍女,榜题曰:“十月将满,产后母子俱显,洗浴时。”(图2、3)

敦煌文献中也有给初生婴儿洗浴的记载,并介绍了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如P.2661v写卷云:“小儿初生时煮虎头骨,取汤洗,至老无病,吉。”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是由其他妇女给婴儿洗浴而非产妇。此时洗浴对于产妇来说是有禁忌的。敦煌文献中有关于产妇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洗衣的禁忌。据P.2661v写卷记载:“妇人产不满百日,不得为夫采衣洗衣,大凶。”因为妇女产后坐月子时,特别容易受凉,手不能沾水,故不能洗衣。由此推论,产妇如果洗脸洗手洗脚时,也要注意避免接触凉水;即使接触热水,也要注意皮肤沾水后,遇风和遇到空气也很容易变凉。

莫高窟五代第146窟西壁劳度叉斗圣变外道皈依佛教剃度出家的场面,是敦煌壁画中最令人关注的洗浴画面。画面中绘几个外道正各自在束腰高底的圆盆中盥洗,有的正在解发洗头,有的上身裸体,准备擦洗身体,有的正在洗脸(图4)。其中有一人正俯身低头在一高足盥洗器中洗头,形象夸张生动(图5)。

外道皈依佛教时必须洗浴干净,反映了佛教对洗浴的重视。敦煌文献P.3919《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记载:“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谓除去七病?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是为除去众僧七病。如是供养,便得七福。何谓七福?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勇武丁健,众所敬仰;二者所生清净,面目端正,尘水不着,为人所敬;三者身体常香,衣服洁净,见者欢喜,莫不恭敬;四者肌体濡泽,威光德大,莫不敬叹,独步无双;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自然受福,常识宿命;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所说教令,莫不肃用;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裳光饰珍宝,见者悚息。”

经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洗浴的方法,还介绍了洗浴与健康的关系:能除风病、湿痹、寒冰、热气、垢秽等,令心情愉悦、身体轻便;另外还分析了洗浴与人际交往、社会和谐的关系。

有佛经还详细介绍了“澡浴之法”中所用“七物”的功能,如沙门释慧远撰《温室经义记》云:“四大安稳是内衣能,衣蔽形丑故得安隐,除风病者是淳灰能,除湿痺者是苏膏能,除寒水者是燃火能,能除热气者是杨枝能,除秽者是澡豆能,身体轻者是净水能。”[6]梁菩提达磨撰《少室六门》亦谈到:“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消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障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7]

另外,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方等三昧行法》中还介绍了季节与洗浴环境的关系:“秋夏内既热,于洗浴非妨,春冬二时既寒,善须调适……若有力能办者,当造四间好舍,悉令相连,间间密隔其内差互,皆安小门悉令相通。庄严一间以为道场;其次一间香泥涂地以为净室,拟安上净衣服,及供养灰火;其次一间亦以香泥涂治,拟安香汤火炉;一间作浴室及安次衣。行者若欲入道场时,先于浴室净澡浴,以净板承足,赤体入次净室,入已却闭门。当以香汤洒身已,香烟熏身之足,然后入上净室,入已还却闭门……若犹不办者,当以净席净缦幕等权时遮障作室……又浴室中安新净鞋履一■。澡浴已香汤灌之,并须以杨枝净口,着净鞋履,身入次净室。”[8]文中提及的“安香汤火炉”“以净板承足”“安新净鞋履”等细节考虑颇为周到。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非时洗浴学处第六十”中谈到在一般情况下“半月应为洗浴”,但遇到特殊情况时则应该随时洗浴,如“暑热时彼诸苾刍不数洗故,身体萎黄”,因此天气“热时应洗”;又如“诸苾刍涉道行时,来往疲极委身而卧”,因此“道行时应洗”;又如“苾刍被风吹,时身多尘坌垢秽不净,人见讥笑”,因此“风时应洗”;“又触雨时又风雨时,泥污身体”,因此“若雨时若风雨时,随意应洗”[9]。

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二十洗浴随时”中还谈到饮食与洗浴的关系:“洗浴者并须饥时,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癊消散能飡饮食”[10]。

由此可见,佛教有关洗浴的方法、意义等的论述都颇为全面。

敦煌壁画中还描绘妇女面对剃度洗头以及防备偷窥者时的各种心理活动情态,如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中众王妃和宫女们剃度的画面中,在有围屏遮挡的场地内,比丘尼持刀正为王妃落发,被剃发的王妃正襟危坐,侍女在一旁或跪或站捧着器物接取从王妃头上削下的头发,前面地上摆满净瓶、盆盘等盥洗器物;在没有围屏的另一侧,则有比丘尼或宫女手提帷布遮挡。已经剃度的王妃跪拜礼佛,等候剃发的王妃、宫女们聚集在围屏里。其表情各异,或虔诚合十,或窃窃私语,或安详自然,或担心害怕。在围屏外侧,有一男子持棍挑起帷布,向内窥视剃度的妇女。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王妃、宫女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图6、7)。

敦煌壁画中还有足浴的画面,如盛唐第31窟南壁金刚经变中,有一个画面描绘释迦牟尼佛内穿僧祇支,外穿袒右肩红色袈裟,坐在须弥座上,左脚盘起,右脚置一盆中;一个头梳双垂鬟髻、身穿宽袖长裙的中年世俗女子,跪在佛前,正在给佛洗足(图8)。这是表现佛经中所说的释迦佛“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情景[11]。

足浴,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证实,“人老脚先老”、“寒从脚下起”、“小看脚一双,头上增层霜”,这些俗语说明了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寿命有很大关系。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紧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的称谓。另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疾病。而足浴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见,足浴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敦煌壁画中还有浴池的画面,如隋代第302窟人字披西披福田经变中画围墙内一浴池,浴池周围植果树,池中两人正在洗浴;画面还绘有通往室外的排水沟(图9)。这是根据《佛说诸德福田经》中的第二种福田“植果园”“修浴池”所描绘,反映了佛教及古代敦煌人对洗浴的重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文献P.3230《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还记载了一份“香药洗浴方”。其方为:“药洗浴之法……恶星灾变……疫病之苦,斗诤战阵。恶梦鬼神、蛊毒、厌魅、呪术起尸。如是诸恶为障难者,悉令除灭。诸有智者,应作如是洗浴之法,当取香药三十二味。所谓:菖蒲(跋者)、牛黄(瞿虚折娜)、苜蓿香(塞毕力迦)、麝香(莫诃婆伽)、雄黄(末搽眵罗)、合昏[欢]树(尸利酒)、白及(因达罗喝悉哆)、芎(阇莫迦)、苟[枸]杞根(苫弭)、松脂(室利薛瑟得迦)、桂皮(咄者)、香附子(目窣哆)、沉香(恶揭噜)、栴檀(栴檀娜)、零陵香(多揭罗)、丁子(索瞿者)、郁金(茶矩幺)、婆律膏(曷罗娑)、蒌香(捺剌拖)、竹黄(鹘路战娜)、细豆蔻(苏泣迷罗)、甘松(苫弭哆)、藿香(钵坦罗)、茅根香(湿尸罗)、叱脂(萨洛计)、艾纳(世黎也)、安息香(蒌具罗)、芥子(萨利教跛)、马芹(叶婆你)、龙花须(那咖罗)、白胶(萨折罗婆)、青木(矩瑟佗)。皆等分,以布洒星日,一处捣筛,取其香末。”

该洗浴方所载32味药物,每味药后面括号内是该药物的梵文音译。这些药物大多具有芳香气味,能透表开窍,辟秽化浊,化瘀解毒,除恶杀虫,通络舒经,安静心神。煎汤洗浴,可以防病治病;制成香条点燃,还能驱除蚊蝇,清洁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在佛教洗浴文化中,刷牙也是洗浴中的一种。如《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所说的“澡浴之法……六者杨枝……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所说教令,莫不肃用”,便说的是刷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14幅刷牙图,它们主要分布在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中。壁画中的刷牙图,根据刷牙的工具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揩齿图,一类是齿木刷牙图。

用手指揩齿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清洁牙齿的一种方法,所用的药物,主要是盐,有时还加入几味其他药品。有关揩齿的最初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梁代刘峻撰《类苑》一书,有《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一首,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12]

敦煌壁画刷牙图中有12幅是用手指揩齿的形象,如中唐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中,一人光头,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立一人,穿红袍,双手捧巾侍候(图10)。刷牙图四周有剃度、洗头、礼拜等画面。此窟建于中唐,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

用齿木刷牙的图像,如晚唐第9窟劳度叉斗圣变中,刷牙者穿袈裟,光头,双手腕戴镯,左手持一净瓶;右手食指上翘,小指和无名指向内弯曲,大拇指和中指捏齿木,正在刷牙。齿木在刷牙者右侧嘴边,右嘴角呈龇咧状,刷牙的表情十分生动逼真。又如第146窟劳度叉斗圣变中,一僧人光头,裸上身,双手腕、臂戴镯,仰头,左手执齿木正在洁齿(图11)。

齿木刷牙是佛家清洁牙齿的方法,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2世纪时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法》中讲到沐浴时所需的七种用具,其中有“六者杨枝”之句,就是将杨技的一端或两端打扁成刷状,形如扫帚,以蘸药刷齿,并且说用杨枝漱齿之后可使“口齿好香,方白齐平”。杨枝即齿木,除用杨柳条外,还可用槐、桃、楮等木,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大方广佛华严经》认为:“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痈,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13]《摩诃僧祇律》云:“齿木者,有二种,一擗(扁),二团。若比丘口中有热气生疮,医言:‘应嚼齿木。”[14]不空译《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云:“若患齿痛,加持齿木二十一遍。令嚼即愈。”[14]20

嚼齿木是印度的普通风俗习惯。但齿木传入我国后,并没有像印度那样流行,人们还是较多地使用传统的手指揩齿法,敦煌壁画中揩齿的画面明显地多于齿木刷牙的画面就是一个证明。但不管是用手指揩齿,还是用齿木刷牙,都是当时有利于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佛教的洗浴文化非常全面,既注重初生婴儿洗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注重产妇的有关禁忌;不仅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和所需物品、设施等条件,同时尤为注重洗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关注洗浴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还论及洗浴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以及与饮食的关系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有关洗浴的论述不仅全面,同时具有科学道理,可供当代洗浴文化参考借鉴。如嚼杨枝的一些功能便是当今用牙刷蘸牙膏刷牙所不具有的,牙刷蘸牙膏刷牙虽然也有“去齿垢”、“发口香”以及消炎止痛等作用,但是其持久性显然不及嚼杨枝的效果,而嚼杨枝的叩齿即健齿固齿以及补肾明目等作用,更是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敦煌壁画中有关洗浴的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我国古代洗浴文化的珍贵图像资料。

参考文献:

[1]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J].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59,60.

[2]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J].敦煌研究,1990(4):20-23.

[3]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J].敦煌研究,2006(6):40.

[4]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55,256.

[5]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94.

[6]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39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541.

[7]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4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69.

[8]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46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945.

[9]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23 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847.

[10]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5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20.

[11]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48.

[12]张杲.医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6.

[13]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10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12.

[14]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藏:第22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57.

猜你喜欢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浅谈敦煌壁画艺术的主要类型
敦煌图案色彩规律研究及推广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从反弹琵琶伎乐看敦煌壁画人物在现代工笔人物绘画中的借鉴
论敦煌舞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图像·符号·意义
浅析敦煌壁画艺术价值体现
杂技剧《敦煌神女》中母性主题与敦煌壁画的艺术演绎
虚拟现实技术在敦煌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