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团办学的冷思考
2015-04-29芮火才
集团办学对放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的收效明显,作用毋容置疑,但冷静思考,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容易忽略优质学校成长路径的不可复制性。教育集团内起引领作用的核心学校之所以优质,除了自身努力的结果,外力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集团内的核心学校在当地一般都拥有一流的地理位置、一流的校长、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投入,这些一流的资源,是集团内相对薄弱的学校很难拥有的。因此,制定扶持薄弱学校发展的倾斜政策,让其享受与集团内核心学校相同的待遇,可能反而更有利于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是核心学校的优质文化不能简单复制移植。不少人认为,建立教育集团可以让优质学校的文化影响和改造薄弱学校的文化,以提升薄弱学校的文化品位。甚至有人期待把优质学校的文化直接复制到薄弱学校,促进其脱胎换骨。其实,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追求不同,形成过程有别,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文化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美国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引进或复制到其他国家,又有几个成功的案例?一件衣服穿在集团内核心学校的身上虽然非常得体,但穿在身材和气质完全不同的集团内其他学校身上,就未必有同样的效果。
三是容易造成学校同质化现象。由于我国目前行政管理的现状,学校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盲目复制集团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课程建设等,以防止学校间互相长得越来越像,学校越来越没有个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四是校长不再是“整个的校长”。大多教育集团是紧密型的,即集团内的所有学校的法人代表都是核心学校校长一人担任,或是集团内的薄弱学校成为核心学校的一个校区,核心学校的校长成为“总校长”。集团内核心学校校长原来之所以能把学校办得相对有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陶行知说的,他能用整个心去办学,是“整个的校长”,但现在他成为两三所甚至七八所学校的“大校长”,不要说认识每个学生了,就连不少老师也不认识了,对于集团内某一所学校而言是三分之一或是八分之一的校长,就难免会引发集团办学后学校管理上的新问题。
笔者无意否定集团办学的意义,只是想提醒:集团办学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并非意味着其没有弊端。面对集团办学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冷静思考,寻求破解之法,才是教育人应有的智慧。
(芮火才,南京市江宁高新园管委会,2111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