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2015-04-29冯伟民
冯伟民
摘要:课程领导是校长角色的集中体现,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和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校长要从转变课程理念,把握教育规律,突出工作重点等方面切实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59-03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为此,校长要加强课程理念的领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强化校本、聚焦课堂、改革评价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一个根本:课程理念的领导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1]可见,加强课程理念的领导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首要任务。
(一)强化课程理念的管理
课程理念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核心,是课程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灵魂与旗帜。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课程理念的领导与管理,缺少相应的工作安排与制度规定,更缺乏有效的落实与到位的执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制约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加强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加强课程理念的管理入手,完善制度条例,细化工作安排,强化有效执行,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使思想付诸行动,理念转化为实践。
(二)强化课程的法规意识
自觉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法规及《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三)强化课程的育人意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校长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严格履行课程领导职责,强化课程育人意识。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先”的关系。教学与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两大重点板块,“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先”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强调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学为中心”是从学校工作的构成来说的,“德育为先”是就学校教育的内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并统一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事实上,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德育为先”的理念与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与课堂教学之中。
二、遵循两个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
提升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了解学生青春期心理变化特征,关爱学生,包容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育的独特资源。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课程、改进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坚决摈弃“标准化”、“齐步走”的工厂化人才培养模式,纠正“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等违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三、抓住三项重点:强化校本、聚焦课堂、改革评价
(一)强化校本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校长进一步强化“校本意识”,弘扬校本精神,注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1.弘扬校本精神。校本精神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激励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优秀传统积淀与文化价值追求。纵观杜郎口中学、后六中学等名校,都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学校,都是在校长的引领下,高扬校本精神大旗,取得了成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更要强化校本精神的培养。一是要提炼符合校情、个性鲜明的教育管理理念系统,如目标愿景、核心理念、校训校风、学校精神、管理原则等。二是重视校长自身的示范引领。校长要深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之道,以“校长的一言一行是一所学校活化性的制度”自警自勉,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无声地为全校教职员工“导航”。三是重视管理者的引领。人们常说“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领着一群狮子,”可见,“领头人”在团队中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作用。校长要强化管理者当“狮子”的角色意识。这里的“狮子”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而是包括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在内的管理团队。四是重视对教职工的引领。强调每位教职工都应在各自的岗位上力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用模范行动为莘莘学子做表率、当楷模。五是要重视学校文化传统与学校精神的挖掘与整理,通过邀请各时期优秀教师写教育故事、讲奋斗历程、作传统教育报告等形式,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
2.强化校本培训。首先,要确定校本培训的目标。要以“强师德、铸师魂、练师能”为总目标,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改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夯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基础。其次,要明确校本培训的重点。要强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引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展以行动研究为特征的反思性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加强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再次,要科学安排校本培训的内容。要根据校情、师情妥善安排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政策法规学习、师德教育报告、同课异构活动、主题观摩交流、教改信息发布等。第四,要创新校本培训的方式。要通过师徒结对、案例研讨、头脑风暴、论坛沙龙、网络培训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让校本培训成为每一个教师职业生活的一抹亮色,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使其感受职业的幸福,体验生命的价值。
3.强化校本教研。强化校本教研要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明确目标指向——“为了教学”,即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二是明确范围领域——“在教学中”,即研究发生在自己教室里的、现实的、教学之内的问题。三是明确实施路径——“通过教学”,即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基于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草根化”研究、“案例式”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总之,强化校本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具体教学情境,指向实际的教学问题,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二)聚焦课堂
课堂是学生探究知识,走向成功、成才的场所,是教师展示教育智慧、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聚焦课堂,要着眼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打造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在常规、常态、常效上下力气、显真功。
1.落实常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行政巡课听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条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考核条例等。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常规”,如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规范等。要强化常规的有效执行,更加注重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结果的考核与评价。
2.关注常态。学校要将关注的目光由公开课等展示性活动逐步转向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3.追求常效。行政层面要加强常效管理。教务处重点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状况的“诊断”与指导,教科室重点抓好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行政人员要自觉落实听课巡课制度,多听“家常课”、“推门课”,及时、准确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学生、环境及课程资源,集体协作,优势互补,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灵活应对,体现机智。教师层面要强化规范意识、反思意识。每个教师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执行教学规范,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自我发展的刚性要求,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跟进、教学品质的提升。学生层面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训练,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强化对“卓越其实就是习惯”的感悟。
(三)改革评价
要通过改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改革教学评价的重点是: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走向自信、自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完善发展的评价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评估分析,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形成课程管理的革新机制。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是校长专业水准和管理才能的体现。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促进师生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品牌的前提与基础,校长既要胸怀教育之梦,更要立足校本实际,提升“软实力”,展现“硬功夫”。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什雷夫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