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节目泛滥背后的窥私潮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医生真人秀明星

如今,连因琼瑶剧、武侠题材火遍两岸三地的“教主”林青霞也来参加真人秀了。电视台想办法“让你更靠近偶像”,实质上是满足观众们口味越来越重的窥私欲。

日前,一个认亲节目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在这档真人秀节目中,一名生下来一个月被亲生父母抛弃送养的女子,拒绝在现场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其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

不同于以往 “皆大欢喜”的局面,此番节目一播出,观众不仅没有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还发起了一场针对主持人和节目组的质疑甚至谴责,认为他们实施了“道德绑架”。

其实,当人们在使用“道德绑架”一词时,他们可能也并未意识到,就这么一说,仍在承认那位姑娘选择“认亲”才是道德。如今在指责主持人不当言论的人们,也未能从“道德裹挟”中跳脱。他们这么做,依然会给当事人造成心理负担和来自外部的监视压力。

如此这般以私生活吸人眼球的真人秀,为何近年来越来越有市场,不减反增?到底是谁迎合了谁?这样的节目,真的是无聊却无害吗?

真人秀泛滥成灾

2015年有近200档真人秀节目加入拼抢收视率的大军,这一数字是2014年的5倍。如果按一档真人秀播出一季13期、每期90分钟算,相当于观众要不眠不休看5个月,才能把这些节目全部看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真人秀除了数量多外,明星阵容也是更加强大。另外节目形式也更加“出位”:让明星开飞机的、直播明星结婚的、让明星煮饭的等等。

真人秀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泛滥的结果,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一是一档真人秀的收入比一部电影的收益还高,一档真人秀火了,接着就能延伸“产业链”,拍电影、出书、开演唱会,大小通吃,把每个环节的钱都赚到。

仅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在年初湖南卫视举行的招商推广会上,第二季冠名商某饮品品牌再次获得《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冠名,并以5亿巨资超越第二季的3.12亿冠名费,又创新高。而对比2013年底开播的第一季《爸爸去哪儿》,其冠名费仅为2800万,前后翻了近18倍。

另一方面,正是明星真人秀的高酬劳,也促使大咖们纷纷放下架子参与真人秀。比起拍一部影视剧长达数月的辛苦,综艺节目工作量小得多,但宣传推广效果却颇佳,而荧屏走红、话题傍身后,明星顺势被推高的身价还能助力其在广告代言等方面再捞一笔,何乐不为?

观众的窥私欲助力市场走俏

当然,明星真人秀节目火爆的很大原因还在观众追捧。如果让节目组官方发言,请明星上真人秀的理由一定如下——“真实是明星最值钱的状态,我们就是要展现他们光鲜神秘之外的另一面。”但实际上,明星真人秀有市场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偷窥欲望,从某种层面上说,这其实就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

当离婚消息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柏芝要参加《明星到我家》变身农村媳妇时,观众除了看這位以往黑超遮面带儿子被狗仔偷拍的明星是怎样下田锄地、摘玉米、喂猪食的,难道不会想知道她所受的情伤?作为单亲妈妈的苦?甚至她有没有开始新恋情?当然,节目组势必不会放过这绝佳的营销点。

在录制节目期间,张柏芝谈到了和谢霆锋从相恋、结婚到离婚,她还谈到儿子,甚至再嫁时会带老公看望节目组里的“公婆”。对于这些,无论节目组还是明星本人,皆可谓做足戏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视人曾参与浙江卫视家庭亲子真人秀《人生第一次》的录制,当时第二季的参与嘉宾有以性感美艳著称的钟丽缇,节目组就曾反复讨论怎样剪辑钟丽缇的洗澡镜头,“虽然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噱头,让观众有偷窥欲望,说白了,谁都有好奇心甚至阴暗的一面。”

就电视台而言,能够让观众呆呆地在某档节目面前停留上半个小时,而不是一两分钟就转台,早成为了电视人殚精竭虑的事,也成为一档档节目获得广告收益的核心指标。这样一来,电视节目使用各种手段来煽情、调动观众的共鸣,就成为一种“必杀技”。

这还不够。如今,连因琼瑶剧、武侠题材火遍两岸三地的“教主”林青霞也来参加真人秀了。电视台想办法“让你更靠近偶像”,实质上是满足观众们口味越来越重的窥私欲。

“裸镜一族”常毫无防备

明星们对什么时候该给自己的粉丝喂点什么,早已游刃有余。其背后团队更是掌握一定的传播技能。一旦披露过头,他们还会拿起舆论或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公众形象。可普通人呢?普通人也愿意因为参与了节目,就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晾出来,随意供人指责、消遣?

事实上,有一部分上媒体的当事人,并非真的“有事”,也未必需要主持人和观众来给个说法或提供什么帮助,就是为了露脸。这一类型的当事人,在征婚和选秀节目中尤其普遍。

另一类当事人,则更多是来自社会底层或农村、小镇的普通人。他们对于上媒体这件事,可谓“裸镜一族”。他们倒是很可能真遇到了难题。恰巧看见了屏幕上的电话号码,就把电视上那些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当作了“救世主”——何况还是免费的。一旦被电视节目选中,说不定还有酬劳。于是,他们就在缺乏维护隐私意识的情况下上了节目。

上了节目之后,真能解决问题、化解难题也倒算了。但对于上节目之后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是否可接受、可控,他们通常毫无防备。可电视台已经不对此负任何责任了。他们只对吸引和挑逗观众的关注负责,实质上就是在为节目的广告收益负责。

保护隐私是成熟社会的常识

且不说“有备而来”的那一类,对于“毫无防备”的“裸镜一族”而言,选择上电视、在节目上暴露隐私,难道不是一种自由?

在英美一些电视媒体发达的国家,也不乏这样的节目。但不同的是,更多的上镜者对传播手段早已熟练掌握,意图清晰,与电视台达成“各取所需”的默契。

至于那些有钱有势的社会中坚阶层,不大会轻易暴露私生活。有职业素养的心理医生、婚姻顾问,是他们遇到生活难题时的首选。之于他们,这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而非某种刻意的社会身份标榜(比如标识一下自己是所谓“中产精英”)。

更重要的是,他们和心理医生、婚姻顾问之间,有着极好的保密契约。因为这种契约,连夫妻中的另一方都不会知情(比如自己的配偶究竟和心理医生谈了些什么)。即便他们找的是同一个心理医生或婚姻顾问,也会注意互相尊重,互不越界。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懂得保护隐私和尊重个人空间,才是良善社会的应有之义。

不得不承认,如今私人生活成真人秀元素,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职业心理医生或专业婚姻顾问、家庭治疗师,有多稀缺。

一些以哗众取宠吸引人气的情感咨询写手在网上人气更旺,有的还会因此被请上电视做“情感顾问”。他/她们不仅没有任何心理学或相关专业背景,自己还可能是心理健康需要打个问号的“疑似患者”。为了保持关注度,某些“情感顾问”甚至推出所谓性伴“床品”系列。写完性伴床品还嫌不过瘾,与人隔空骂战起来。

更无底线如所谓“凤姐”。还记得动车事故发生后,她宣称罹难者“为中国的人口优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此表示“强烈的感谢”。这在心理医生看来,显然是心理扭曲的行为。可如今她摇身一变,成了某专栏“主笔”。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吸粉大法”在作祟。越挑衅公众道德底线,越能出名;越出名,就能换得越高的曝光率。谁还记得那个昔日被众口一词谴责的“网红”?转个身,已然可以扮演代表底层逆袭的成功人士。

如果让这些昔日“毒舌”来做心理咨询,戏剧冲突是够好看了。但无论如何都是一场闹剧,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来为人疗伤呢?

回到节目中那位不愿认亲的姑娘。她的纠结根本不是一个道德义务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与谁交往的自主问题。周立波没有权利对她施加任何道德压力。从长远来说,周立波的这种行为对公众而言,也是一个不良的示范。

(《重庆商报》2015.6.2、上海观察网 2015.8.13)

猜你喜欢

心理医生真人秀明星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更大的负担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更大的负担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