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 却有一琴
2015-04-29张小新
张小新
一曲《普庵咒》,清净空灵。身后,是南方春天里动人的新绿。阳光穿过枝桠透进窗棂,安然宁静。
抚琴人张俊波,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琴茶有约
在古老又年轻的南后街上,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一场题为“茶和古琴的对话”的展览。精美的茶器、茶席和难得一见的名家古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现在的非遗博览园,曾经的“叶氏民居”,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是南后街现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张俊波就在这里教学生们抚琴,袅袅的琴声在幽深的走廊里回转,老宅也更多了几分沉静的古意。
“这首曲子没有弹好,刚刚门外的小孩子摔倒,分心了。下次来,我再弹给你听。”我并不通晓音律,这样小小的不足我根本没有发觉,而张俊波老师每次都尽可能将每首曲子弹奏好。
第一次见到张俊波老师的境况,仍记忆犹新。一场司空见惯的热闹茶会,只那悠忽入耳的淡然琴声留住记忆。循着琴声,只见台上一人抚一琴,超然物外般的专注。
这之后,所有的记忆似乎都能串了起来。大概是三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张俊波老师的采访,当时只是出于对古琴的好奇,多翻了几页杂志。后来,身边的朋友会有在老宅子里学习古琴的身影,每每看到总是艳羡不己。张俊波的名字,也总是被不同的朋友提及。然后,就在茶会上不期而退。此时,茶在手,面对面听张俊波老师抚琴,则全然是另外一番心境。
“古琴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和茶是分不开的。”关于琴和茶的关系,张俊波这样讲。“琴和茶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以前有那幅最有名的宋徽宗《听琴图》,现在茶业复兴,有各种主题的茶会。2006年,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中,我还曾经做过古琴独奏表演。现在,也会比较经常的参加一些茶会,很多学生也都是茶业从业者。”
茶和琴,有着某种共通。从文化的角度讲,琴有琴道,茶有茶道,它们都是最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有着厚重的文化份量,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从欣赏的角度讲,它们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做支撑才可以欣赏,需要更平和的心境去感受。古琴的易学难精,茶的茶道和茶艺之分,所指也是如此。
习琴有志
“当年,李禹贤老师就是凭借《普庵咒》这首曲子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这首曲子对老师有特别意义。”讲起自己的老师,张俊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特别幸运能结识李禹贤老师。当年,是经在福建省艺术学校任教的姨母引荐,结识了当时同在省艺校任教的李禹贤老师。1988年,蒙老师不弃,得以拜谒门下。1995年,在成都的‘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琴会上,李老师又把我推荐给广陵派、梅庵派大家成公亮先生。得二位先生惠爱,我荣幸之至。”
“老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在省艺校教的却并不是古琴专业。”在张俊波的讲述中,试着去想象那个年代的那个大环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琴科班出身的李禹贤被分配到一座省级艺术学校,所教专业和古琴相去甚远,空有一身所长却并无可用之处。学校并未开设古琴专业,因为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种剧团都没有古琴这个门类,即便有学生学,毕了业也是失业。不过,一个痴迷古琴的16岁青年,为了自己的梦想,每周依约拜访长者。在长者严肃,学生拘谨中,开始叙写两人的师徒缘。
回想往事,张俊波说是很感谢那个年代。当年求学虽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古琴很多人都是闻所未闻,可遇到真正愿意学的学生,所有老师都愿意倾己所有相授。
福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琴家有两位,杨表正和祝桐君。杨表正,是明万历年间人,生于永安贡川,著有《重修真传琴谱》、《琴续》等,对明代琴坛影响深远。祝桐君则是清代闽派古琴的代表人物,著有《与古斋琴谱》四卷,对琴学的打谱、制曲、演奏这些方面,都有详细论述,也有很独到的见解。1983年,由李老师打谱的闽派古琴经典曲目《风云际会》,在全国古琴打谱会议上引起巨大反响。
“李禹贤先生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寻找、搜集古琴谱,抢救了许多几近失传的古琴谱,为古琴传承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俊波说,虽然他不可能像先辈们那样有所成就,但他想通过一己之力,通过福建省古琴协会这个自愿结成的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的古琴艺术,培养古琴文化研究、古琴演奏、古琴斫制人才及重振闽派古琴。
传琴有道
对于现在普遍存在的古琴教学和考级泛滥的现象,张俊波显得有些担忧。“这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它仍然是乐器。近些年,虽然它的受众了很大的增长,可仍然很小众。制定通行全国的行业标准不现实,每个省份制定自己的地方标准又难免出现很多弊病。我们只能期望通过目前这种泛大众的教授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琴。”
“我十六岁学琴,就因为在广播里听到那首《高山流水》。除了打心里的喜欢,没有别的原因。我的第一张琴,是父亲先从贵州辗转到广州,九十年代初花了八百多的兑换券买回来的。琴,价格本身就高。但如果没人去弹,再贵的价格也只是个数字。没人弹,就失去了琴的价值和意义。学琴和做琴都是一样的道理。”关于这些,张俊波要谈的有很多。
“现在,很多家长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张口闭口都是我家孩子几级。更多的人学习古琴,尤其是小孩子接触古琴,这当然是好事。只是急功近利的去最求一些东西,并不太合适。同样一首曲子,一个考过十级的十几岁孩子,当他再过五年再弹,是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古琴指法勤能生巧,可简单的七弦发出动人的韵律更需要的是心境。”
“大到它的木胎,细微到它漆面的每一条裂纹,都会影响琴的音色和音准,作为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每一张琴都是—件艺术品,必须要怀着庄重的心去制琴。这也是每一张流传下来的每一张古琴都可以成为国宝的原因所在。敬重之心,抚琴者要有,制琴者也要有。”张俊波如是说道。
“我们成立福建省古琴协会,也是希望通过协会这个平台,让福建琴人与省内外的同好者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同时为高校和其他机构的古琴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提升现有人才的水平,拓展新的多领域合作空间。同时,把更多人才引进福建,振兴闽派古琴艺术。”张俊波对自己牵头的古琴协会寄予这样的希望。
为了更好的推广古琴,福建省古琴协会积极努力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推广古琴的活動。自协会成立以来,每逢新年都会集结省内琴人为广大市民奉上一场公益性的古琴新年音乐会;协会还联合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邀请了国内知名琴家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在三坊七巷林聪彝故居主办了“衣事·琴事”、“琴语太极”、“琴心三叠”等多场不同主题的古琴雅集;2014年9月,“琴问”大型古琴音乐会分别在厦门闽南大戏院和福州福建大剧院举办,国内琴、箫名家乔珊、郑济民、杨青、李凤云、王建欣等和歌唱艺术家哈辉、张卓、刘淑清等同台献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高水准的古琴艺术盛会;同时,协会也把古琴艺术带到校园,带到博物院,或传习,或交流……在他们的努力下,福建古琴焕发着新的活力。
在三坊七巷的老宅子里,大家围琴而坐,无论琴艺高低都自由交流演奏。这样的小雅集,形式简单,轻松自在。古琴音色的清澈沉静,琴道思想的厚重深远,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它能令身心安适,让生活宁静而美好。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中,古琴是唯一被奉为修心养性之道器的乐器,自有其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