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掘金·中国制造2025

2015-04-29张艳

汽车纵横 2015年8期
关键词:强国制造业智能化

张艳

屹立风口寻路

2014年以来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19号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述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

在“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对汽车领域具体核心的政策描述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明确新能源升级技术线路

“中国制造2025”文件指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这对燃料电池的技术线路更为强化。目前主要是强化电动车的产品突破,实际的技术线路在乘用车中包含插电混动和电动两个方向,而2025的燃料电池的产业定位很高,是在诸多领域的产业突破。尤其是从燃料电池的应用面看,汽车、备用电源、深海潜器等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也是以汽车为突破的前沿,汽车的产业优势能为新的动力能源领域突破提供前瞻的指导。

厘清智能汽车概念

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这是多维度的发展概念。国内在智能化和互联网的概念上仍不清晰,许多互联网公司都说要发展智能汽车,但许多互联网公司与汽车企业进行的互联网+合作实际是信息化的角度合作较多,而车辆智能化的合作不多。工信部解读中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使车辆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实现“零伤亡、零拥堵”,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车辆的物联网体系的智能化是需要车企更多靠自己的设计能力为主去发展。

美国近几年的再工业化政策强调传统产业的重要性,美国的制造成本已经相对较低,很多美国造的汽车流向中国;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在模仿中国的发展而承接低端制造业,我们很被动。但我们的优势是产业链的体系性优势和高素质的人才体系的优势。因此发展汽车等具有综合性的最大的民用消费品是工业化发展的最大机会,抓住未来汽车行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也会有巨大的工业体系能力提升。

汽车工业走出去是重点

此次政策明确了不同产业的发展重点,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

以上的政策条款组合起来也就是汽车行业的现行产业政策,而汽车行业走出去同样也是重点。我国的汽车出口不足百万,而且目前出现萎缩的危险局面,此次提出利用产业基金和国有资本收益等支持车企走出去,这也是很好的政策促进。由于目前的人民币强势升值,最好能有汇率风险的补偿机制,设立相应基金保障企业利益。

政策引导之下积极备战

按照“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行业的要求,既要加大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要做好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工作,并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上,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瞿国春针对“中国制造2025”对于汽车领域的影响谈到,“节能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是实现2025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汽车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

他强调,“汽车工业涉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多个方面,规模效应大,产业关联大,是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欧美日等制造强国无一不是汽车强国,同时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汽车工业面临人员、环境、安全的压力。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汽车产业必须突破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驾驶安全和交通拥堵等外部的制约,低碳化与智能化已被认为是解决的方向。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的调整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趋势。根据各大公司发布的计划,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大众化并推广普及。在重大的机遇面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汽车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能够为汽车强国战略提供重要的支撑。”

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是今后时期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任务。瞿国春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坚持创新推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原则。具体到汽车行业应该做好以下各项工作: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完善汽车产业体系;创新组织模式,夯实产业基础;持续深入开展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研究;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统筹安排集中支持。”

加大投入应对挑战与任务

汽车是个传统产业,而在这个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又是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汽车业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新能源汽车上。从目前的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2014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目标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同时,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只有在新能源汽车和传统内燃机汽车上双双发力并取得突破,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在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看来,现在的制造业是规模化制造,未来的制造业是个性化、定制化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汽车业面临三个重大挑战。首先,未来消费者对车型配置需求将更趋于个性化,汽车企业能否通过不同组合实现制造的高端化定制,将是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第二,能源环境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发展中做到更节能环保也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互联网浪潮下,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对汽车行业发展方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汽车企业需要引进新的观念打造汽车生态圈。

汽车业是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同时也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所以,汽车工业的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徐和谊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制造业中处于领军位置,甚至是核心地位,因此,汽车业应该领跑‘中国制造2025。”

汽车产业要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完成五大任务。

第一,提升创新能力,主动拥抱“互联网+”。要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离不开自主创新,而今天创新型汽车企业的内涵,已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企业需要对科技、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及整个商业的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车企不仅要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拥抱“互联网+”,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变革以及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还要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汽车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重中之重。

第三,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与由小变大相比,由大变强要难得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无论是钢铁还是汽车,都是大而不强。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强,一方面要在全球有叫得响的品牌,另一方面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有重量级的跨国公司。

第四,车企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车企必须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突破,形成企业的体系竞争力。同时继续坚持国际合作,逐步掌握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形成局部优势,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第五,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智能制造一定会伴随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不断变革,汽车业要在方方面面做好准备,拥抱机遇,迎接挑战。

提振汽车产业信心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汽车工业作为消费需求的集中体现,处于制造业引领地位,可称得上国家间工业制造水平比拼的“前沿阵地”。“中国制造2025”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之下,汽车产业必将得到极大发展,自主品牌的信心必将得到更大提振。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对汽车行业的方向性引导意义较大,也更深刻地揭示了汽车产业在未来工业现代化中的绝对龙头地位,而且揭示了汽车行业的先进技术突破对国防等重大产业的支撑意义,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核心突破载体。汽车行业处于“中国制造2025”的风口,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声音

[人民日报]

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眼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10年,制造业将因此出现哪些改变?与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相比,有哪些异同?一时间,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通常认为,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上,制造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特征;分工方式上,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产业链分工细分化等特征;产业组织方式上,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点;商业模式上,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适应这种新态势,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此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有利于指导中国制造业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广州日报]

从“中国制造2025”中能读出什么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我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那么,制造业要变,究竟怎么变?从“中国制造2025”的提法中,也可以读出一些信息。首先,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积淀深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老牌工业国家,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类型,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创新驱动”虽然只有短短四字,但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下,必将大有文章可作。

把握趋势抓住机遇 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当今世界,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再次加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制造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科学分析我国制造业阶段的关键特征,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国制造2025”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另外,“中国制造2025”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世界各国有一个共识,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

在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三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组织论证工业互联网的整体架构。

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

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如何提出“中国制造2025”,主要原因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中国制造2025”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

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条主线: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八项战略对策,即: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中国制造2025”领导小组班底

备受关注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于6月24日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主管工业和金融的马凯副总理领衔,国务院24个部门相关领域的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出现,辅佐马凯组长的5位副组长分别来自于工信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

马凯的左膀右臂是5位来自国家最权威部门的相关领域的负责人,他们分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从公开的资料便能看出,5名副组长既是代表所在部门参与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工作,同时又都具备不同的特殊履历和经验,涵盖产、学、研各领域。

苗圩、肖亚庆曾分别担任过东风汽车公司、中国铝业公司的掌门人,熟悉大型制造企业,在“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中,这两家企业分别排名第四和第十。他们这种执掌大型企业的经历,对于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大有裨益。

技术派的官员,非曹健林莫属,他是中国光电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曾担任过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兼光电研究院院长等职,在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林念修曾在机械电子工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工作,兼具信息化与工业化双方面的经验。

跨界的特性还体现在来自其他20个国务院部门机构的高官,包括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昌顺、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等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室主任由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担任。

猜你喜欢

强国制造业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