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
2015-04-29刘小菱谢合明
刘小菱 谢合明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证监会出台了ST制度,ST企业和*ST企业为避免被暂停和终止上市,进而采取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摘帽”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ST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企业为避免被暂停上市或退市,应当采取内部根本治理措施,以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ST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措施
199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ST企业和*ST企业不断增多。而ST制度是对财务异常的上市企业的处理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处理制度。如果企业“连续三年为亏损”,则将面临停止上市的风险。并且ST企业的存在也会增大市场风险,不利于股市的正常运行。盈余管理则是企业基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通过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利用债务重组、利用会计政策等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关联交易,调节会计盈余,从而左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数据的理解,使得企业价值或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摘帽”[]。但企业采取的盈余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这种行为,只能获得短期效益,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根本好转,所以这种行为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ST企业的困境
ST(Listed Company under Special Treatment)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上市企业,当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时,就会被证券交易所实施特别处理。企业在被依法实施特别处理后,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并且其股票的投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会选择采用盈余管理,从而摆脱特别处理。
处于特别处理阶段的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措施,比如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应计利润,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坏账损失的计提,不恰当地确认收入和费用,规划合并报表范围,利用政府补贴,长期资产预期寿命及残值问题以及利用债务重组或关联交易等措施。这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困境,或者让企业成功实现“摘帽”。
ST企业由于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从2004年-2012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来看,ST企业主要存在高风险、高负债的资本结构;资金周转缓慢,营运能力偏低;现金周转率低,资金管理不善;存货占固定资产比重过高,平均高于非ST企业78个百分点,存存货周转率低,货积压。其次ST企业盈利能力总体偏低;ST企业的增长发展潜力普遍不足,所以导致企业出现连续亏损。
二、启示与建议
为了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ST企业为了实现摆脱特别处理和被退市的困境,应当保证其采取的盈余管理措施合理合法的,保障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稳定股市的发展。但ST企业应当立足于长期战略规划,针对自身的困境,采取有利的措施,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盈余管理。
1.完善成本信息管理
ST企业应当加强成本信息管理,保证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可以增强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成本控制需要企业从自身出发,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適时采用生产系统管理,做到“零库存和零成本”,并对企业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特别是竞争者的成本管理模式,从而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制度。
2.提高盈利能力,加快资金的周转
对于ST企业,由于资产负债率高,并且利润低。产品的销售业绩也不理想。那么企业应当首先针对自身的投资情况,分析坏账的比重,完善企业的赊销管理,从而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而针对于企业的产品销售,应当采用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开拓市场。以前挤压的滞销库存,应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采取综合的营销战略,加快销售,减少积压,节约成本。
3.调整融资结构,加快发展
由于ST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使得财务费用高居不下。面对企业的连续亏损,ST企业应当调整其融资结构,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并根据国家的政策,合理采用融资资源。
4.健全ST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内部监管制度,如果ST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则会造成ST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盈余管理措施,而不改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1)设立独立董事制度;(2)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3)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参考文献:
[1]秦晓兵.浅谈企业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2]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小菱(1989- ),女,四川内江人,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谢合明((1964- ),男,湖南南县人,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