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我所追寻的黑脸琵鹭
2015-04-28何鑫
何鑫
回想起我在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所度过的半年时光,那些伴随着清凉的海风,静静地观察翩翩起舞的黑脸琵鹭的日子,无疑是我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时至今日,闭上眼睛,那些美丽而壮观的黑脸琵鹭群仿佛就在昨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追 寻 之 始
说起我和黑脸琵鹭之间的故事,在去台湾之前,我就与它们有过几面之缘。那是在上海南汇东滩进行考察之时,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些优雅的舞者。虽然那次仅见到了二三十只,但对于这种珍稀品种,在上海这个地方,已不是小数目了。望远镜中,只见它们悠闲地在水中游着,并不时地用嘴巴在水中划来划去,熟知它们的人都会知道,此时黑脸琵鹭正在觅食,当那些小鱼游过它们嘴边时,只要被其感知到,黑脸琵鹭就会迅速收拢嘴巴,像钳子一样,将小鱼捕获。
正是这次相遇,让我萌生了此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见证一下千只黑脸琵鹭展翅高飞的壮观景象。也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我获得了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的宝贵机会,而研究对象正是黑脸琵鹭。
初 到 台 南
到台北市不久,在得到我的导师——台湾著名动物学家王颖教授的授意和安排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南下的火车,奔赴位于台湾七股地区的黑脸琵鹭保育研究中心。一到台南市,就在车站、主要建筑甚至庙宇上发现了许多与黑脸琵鹭形象有关的可爱造型,心情也随之兴奋起来。搭乘一位师兄的车子离开台南市区,大约40分钟后,我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黑脸琵鹭保育研究中心。说实话,这里交通并不便利,除了自己驾车前往,并没有很便捷的旅游线路直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这里的宁静。晚饭后,我抱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在这里四处闲逛。整个保育研究中心都充满了黑脸琵鹭的气息,从地面到墙壁的各种装饰都能找到黑脸琵鹭的影子,甚至一些建筑的支架转角也利用了黑脸琵鹭的琵琶嘴形象,令人称奇。
赏鸟亭之行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带好单筒望远镜等装备,骑着保育中心的自行车一路向北,驶向黑脸琵鹭主栖息地的数个赏鸟厅。走在路上,你会发现这片土地其实是通过围海造田而得来。由于当初建筑师的巧妙设计,使得这片湿地同大海自然相连,虽然历经多年,依然有着潮汐变化,并保持着自然风貌,从而吸引着黑脸琵鹭们年复一年地准时来这里过冬。在那些非赏鸟厅区域,放眼望去,你会看到大片的红树林植物,配合着道路两旁密实的灌木,有效地阻隔了车辆和行人对主栖息地的干扰,使其成为鸟儿的世外桃源。
路过黑脸琵鹭的展示馆,最为醒目的就是它门前宣传牌上显示的此区域黑脸琵鹭种群的最新统计数据。这一组数据无声地告诉你,这里是全世界唯一能够看到大群黑脸琵鹭的观鸟圣地。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到达第一赏鸟亭。赏鸟亭门口的地面上绘制着整个东亚沿海地区的地图,中心竖着一个标识着黑脸琵鹭分布的柱子,上面的指示牌分别遥指着黑脸琵鹭迁徙路线上的不同栖息地所处的方向。进入赏鸟亭后,顺着台南鸟会志愿者为我指引的主栖息地中央方向,我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数以千计的黑脸琵鹭正在主栖息地中休憩!眼前的这一群鸟就占这个物种数量的一半以上。想到这,我的心里既激动又紧张。这表明七股的这片湿地对这些鸟儿是多么重要,一旦没有了这片湿地,这种濒危鸟儿的命运可想而知了。真是要感谢台湾的保育工作者为鸟儿留下了这片湿地,使它们能够继续翱翔在东亚的海岸线上。
最佳时机到来
整个11月,我跟随王老师和实验室的同学驻扎在台南七股,为这一年捕捉到的黑脸琵鹭进行卫星跟踪设备的安放。12月,时机终于成熟。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附近众多的鱼塘逐渐放水、收鱼、晒塘之时,随着鱼塘水位的下降,其中会残留许多渔民不要的小鱼,而这正吸引了在附近过冬的黑脸琵鹭们。说起来,这些鸟儿真会偷懒,毕竟在自然湿地中找鱼吃要花更多的时间,不像在退水的鱼塘中,小鱼随处可得,不过这也反映出黑脸琵鹭是一种聪明的鸟儿。在这样的情况下,渔民和鸟儿倒也能和谐共处。
一般来说,白天时黑脸琵鹭多在主栖息地休息,只见这些鸟儿有的正张开琵琶状的嘴打哈欠,有的在悉心整理自己的羽毛,有的则是脑袋一歪呼呼大睡。这样的状态几乎要持续半天,我们需要的是记录它们一整天的行为。只有傍晚后的时间才是黑脸琵鹭们的活跃时段。随着太阳逐渐西沉,迎着火红的晚霞,黑脸琵鹭开始陆续出动,寻找合适的鱼塘落脚觅食。
与T51和T52在一起的日子
捕捉当天,我们已经事先选好鱼塘布好绳索套,并与鱼塘老板商量好放水的时机和深度。同时,我们将制作的黑脸琵鹭模型置于水中,用来降低黑脸琵鹭们的警惕性。就这样,随着天色渐暗,黑脸琵鹭开始出现在鱼塘周围,我们几个人轮流在隐蔽处守候和观察着水中绳套的动静。这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我眼看黑脸琵鹭在模型间穿梭觅食,可就是不上套,那种心急劲儿就别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晚近十点的时候,我们终于成功捕捉到一只黑脸琵鹭。随着黑脸琵鹭被解下绳套,老师小心翼翼地为它先套上头罩,这样可以让惊恐的小黑脸琵鹭安静下来。随后,我们立即为它测量体长、喙长,并称量体重、绘制嘴型斑纹,尤其是喙尖端的特殊结构。同时在它的右脚装上编号环、左脚装上彩色环,从而方便以后再在野外识别到它。此外,摘取黑脸琵鹭的少许小羽毛、搜寻鸟体身上的寄生虫,并收取些许血液样本,为这只黑脸琵鹭建立完整的档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最后,我们给它背上安装特制的卫星跟踪器。一切顺利完成后,我们将它带回到鱼塘边解开头罩,让它回归自然。
第一晚捕捉并释放的这只黑脸琵鹭被编号为T51,也就是说它是台湾地区被环志的第51只黑脸琵鹭。只见这个刚刚被放归的小家伙,好似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摇头晃脑地在水边踱着步,并扭过头来试图弄掉卫星发射器,我想它心里一定在嘀咕:“今天真够倒霉的,被几只假鸟骗了,还被一帮奇怪的人捉住进行体检。这还没完,还给我脚上装了好几个环,还要背上一个奇怪的东西……”其实它大可不必担心,卫星发射器本身的重量是严格计算好的,不会影响它的飞行,同时它的背带是用棉布线做的,到了发射器快没电时,这个棉布线也基本被磨损坏了,会从鸟儿身上脱落掉。循着手电筒的光芒,这只小黑脸琵鹭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随后几天,我们继续进行了新的捕捉,又捕捉并编号了一只名为T52的黑脸琵鹭并释放。随后的无线电遥测跟踪显示它俩的状况一切正常,再之后的跟踪就要交给卫星了,我们会依靠卫星传回的数据分析它们所处的位置。
整个冬天,我们都在主栖息地进行着黑脸琵鹭群体的行为观察,从而了解它们每日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获悉它们个体之间是如何交流、联系与协作的。并且我们还利用单筒望远镜在主栖息地的群体中找到了T51和T52的身影,看起来它们也已经适应了这身行头。这让我们不由得期待,在即将到来的春季,随着它们的胸前陆续换上金黄色的繁殖羽,预示着北返的旅程即将开始。
它们将何时起飞离开,并飞往北方的哪座海岛或哪片海岸繁育自己的下一代?而在新的旅程中,它们又将路过哪里,又在哪里停歇?或许有一天,我的朋友T51和T52也会出现在上海,当我们再次相逢的时候,我一定会想起那些在台湾海峡追寻你们美丽身影的日子……